9.慈禧的婦人邏輯(3)

9.慈禧的婦人邏輯(3)

在兩位太后和皇上回京的第二天,奕、慈禧太后勢力集團就動政變。***同治與兩宮皇太后,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輔政八大臣或被處決,或被罷黜;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慈禧對政敵的處理來說,表現得相當明智。在查抄肅順家產中現的賬目、書信時,現這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為此,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毀,毋庸呈覽”。慈禧等人在處理政敵上的處理,對鞏固政變后的政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辛酉政變之後,內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權力。由於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性“和易少思慮”,不願多問朝政,朝廷大權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從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長達四十七年。

這次晚清政治舞台上動人心魄的權力爭鬥,因載淳登基后擬定年號為祺祥(后改同治),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農曆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地點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慈禧利用辛酉政變改變了她的一生。如果說辛酉政變是為了大清的一脈相承不使大權旁落,那麼在同治帝死後的繼承人的選擇上就完全地說明了問題。當時按照大清傳位的規定:子承父位或者弟承兄位。根據這種繼承的方法有六個最為合適的人選:奕﹑溥倫﹑溥侃﹑載讖﹑載瀅﹑載湉。

她絕不會選擇奕,這樣會大權旁落,因為那時就沒有垂簾聽政的必要了,同樣也不會選擇奕的孩子載讖﹑載瀅,奕太精明了,那就無法使自己大權在握,奕會指導自己的兒子擺脫慈禧的控制,溥倫﹑溥侃也不可能被選擇,原因也同樣簡單,那時自己就是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不可以垂簾聽政的。所以最後她選擇了載湉,就在自己兒子死後的幾個小時裏她不僅平靜了心中對兒子死亡的痛苦,也決定了清朝的第十一個皇帝。

當然我們也不能抹殺了慈禧在處理國政上的能力。她大膽使用漢人,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員;她平定了太平天國,使大量有才能的漢人進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張對洋人採取強硬態度;她堅決反對咸豐皇帝北逃熱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她鼓勵光緒皇帝大膽對聯軍宣戰;她強調女人的獨立精神,認為女人應該讀書識字,女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學者閻崇年同樣這麼認為:“她重用了幾個對江山社稷舉足輕重的漢人,為國家積聚新的政治力量。她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滿漢之間的矛盾。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從這裏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討論:如果沒有慈禧,清朝會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對此都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句很經典的話:“歷史就是歷史,如果可以猜測就不再是歷史。”歷史是不能夠說“如果”的。

清朝最終覆亡,可以說是多因一果,責任並不完全歸咎於慈禧,如果當時讓同治或光緒來執政,也未必就能改變清王朝的狀況,也許中國衰落得會更厲害。畢竟慈禧還是善於用人的,也能籠絡一批人才,起碼能夠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運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那些基因不停變化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清朝滅亡。”閻崇年語重心長地說。

從另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裏,她的生活也同樣充斥着痛苦。在中國的傳統中“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而這一切都在慈禧的身上上演。丈夫咸豐皇帝﹑兒子同治皇帝﹑侄子光緒皇帝無一不讓她操心挂念。但這一切她都獨自承受了。慈禧覺得自己並不快樂,而這些不快樂也不能對別人說。到了晚年,也許是壓抑得太久,她開始跟一些她認為親近的人嘮叨自己的過去,也慨嘆自己的命運。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其曾孫葉赫那拉?根正描寫:“老太后名義上是當了皇太后,實際上是二十六七歲就開始守寡,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孤孤單單的,守在身邊的是一群不懂事的丫頭,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監。那群太監,吃飽了飯沒事幹,整天在憋壞主意,揣摸上頭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後的結果,誰也不是真心。雖然她明明知道是這樣,可是又非用他們不可,這不是受罪是什麼?”無論這是真是假,都折射出了其實慈禧有感性的一面,她是孤獨的,她也需要別人對她的安慰,她也擁有和她表面所不同的細膩的一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9.慈禧的婦人邏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