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章危機與蕭條周期的一般情況(1)
周期性
經濟紊亂的兩種類型
如前文所述,經濟紊亂有兩種況:一種包括恐慌和危機,另一種則指蕭條時期。***第一種持續的時間較短,第二種持續的時間更長。
兩種紊亂的關係
蕭條期通常伴隨危機產生。危機通常生在蕭條期之前。然而,兩者都可能作為互不相關的獨立現象生。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黑色星期五”最初生於1745年12月6日,擁護“僭君”(自立為王者)的軍隊動叛變,引了這場既是恐慌也是危機的事件。英格蘭銀行生了擠兌,而其一向被視為輝格黨人的機構,一直遭到叛軍的敵視。然而蕭條並不一定會生。反對黨軍隊戰敗后,危機也隨之平息,一切恢復了正常。很明顯,這次危機只生在政治和金融領域。[每一次嚴重的政治動亂或革命的同時,都有可能伴隨着一場危機的爆。在隨之而來的價格下降中,價格下降最為顯著的是受動亂或革命影響的政府所行的證券,或者是依賴於這樣的政府的機構所行的證券。1848年2月23日,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棄位前一天,在巴黎,5%的政府證券的報價為116。75;1848年3月7日,巴黎證券交易所收盤后的報價為97。50;1848年3月20日的報價則為72。1848年2月20日,法蘭西銀行(thebankoffrance)的股票報價為3180;1848年3月7日的報價是2400;而1848年3月20日的報價則僅為1650。]
1866年5月11日——也被稱為“歐沃倫格尼星期五”(overendfriday)——位於倫敦的歐沃倫格尼銀行倒閉。這是當時最為嚴重的金融機構倒閉事件之一,並由此爆了危機,之後產生了蕭條,至少對英國而是非常嚴重的。
又一個“黑色星期五”——1869年9月24日,紐約少數投機者囤積了大量的黃金試圖炒高金價,卻導致了危機。然而,工商業的前進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滯。
吉芬先生(robertgiffen)提出,1870年7月和8月——即普法戰爭的初期,以及1871年戰爭的結束,標誌着英國危機的產生,但由於該時期經濟空前的繁榮,因此並沒有產生嚴重的後果。[《法德戰爭的成本》第一部分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1880年,第60—64頁。]
最近的幾次危機——1873年9月以及1893年5月美國生的危機也曾引蕭條。
一些人曾否定危機的說法,因為那些紊亂沒有使商業行為生嚴重停滯。毋庸置疑,以上所列舉的例子中,很明顯都出現了恐慌時期。然而,將這些經濟紊亂分類后便會很容易作出判斷,而且這種判斷並非基於對紊亂出現況的回顧,而是根據同時期那些迫於面對當時危機的人們的經驗而定。對於他們來說,那次危機與其他能隨之產生長時期蕭條的危機是類似的。毫無疑問,1901年5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劇烈動蕩和損失引了一場危機,如果當時的經濟普遍不景氣,那將會是蕭條的開始。
危機是否會導致蕭條和衝擊是否嚴重,並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問題,這與當時的實際況密切相關。
約翰·米爾斯先生(johnmills)曾說:“一般說來,恐慌不會摧毀資本;它只會暴露之前資本在希望渺茫、收益甚微的領域受到了多大程度的損失。”[《關於信貸周期和商業恐慌的起源》(oncreditcyclesandtheoriginofcommercialpanics),1867年12月11日,約翰·米爾斯在曼徹斯特統計學會會議前的(articlereadbeforethemanchesterstatisticalsociety)。]
危機引蕭條的前提包括:危機與資源耗竭和信貸過度膨脹同時生;能夠證明陷入困境的實際原因的確存在,而且這種困境與恐慌並不相同;人們因根本沒有生的不利事件感到恐慌;流通手段紊亂,等等。這些危機並非如上所講,它們只是暫時性的衝擊,之後經濟便會迅速、幾近全面地好轉。它們不過是空氣的清新劑。如果一場危機是一次獨立事件,經濟不會隨之造成長期的困境,而是會自我調整,然後一如既往地繼續運行。就像一艘船,經歷了猛烈的暴風雨後,儘管海浪依然兇猛、狂風沒有減退,但船員知道前方是安全的。這種危機不無裨益,因為它給那些判斷失誤、肆無忌憚的企業以警鐘,警告了人們投機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