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第七十章戰亂未止(3)

479.第七十章戰亂未止(3)

但打必勝之仗究竟是否為名將所為呢……

於是上野山就此淪陷。***那些意欲貫徹悲愴信念的人們血流成河,壯烈犧牲。根據天野八郎的手記記載,棄屍六百有餘,傷者不計其數……

彰義隊的戰鬥是何等慘烈,此處已無法描繪。總之,如此一來,慶喜的“恭順”上便多了一道傷口。

對堅決貫徹國體尊嚴的人們而,這道傷口絕對非同小可。官軍將“蠻不講理”的賊名強加於彰義隊,卻意外地令國體本身濺上了污點。而在物質上德川家原本或許能夠保留一百萬石的俸祿,也因此減到了七十萬石。這一算計應加以注意。

陸上有彰義隊,海上有榎本的逃脫——只需冷靜地玩味這兩個事件所代表的意義即可。榎本等人也好,彰義隊也好,只要他們無法將對手視作皇軍,便不會停止抵抗。

“挾天子而入歧途!”

絕不能默默地屈服於如此行為。縱然這種想法之中存在極大缺陷,但僅僅加以責備也是無濟於事的。

不,薩、長之間已經開始對此進行反省,年輕的明治天皇的雙眸也在熠熠生輝。倘若此事並非生在日本,而是生在歐洲,則上述兩件事一定會被大肆宣揚,慶喜的願望也將徹底化作泡影。大東亞戰爭時的山下奉文1[1山下奉文(1885~1946):日本陸軍上將,戰犯,多次對平民進行屠殺,1946年在馬尼拉被處以絞刑。

]和本間雅晴2[2本間雅晴(1887~1946):日本陸軍中將,戰犯,以在菲律賓蹩腳地擊敗麥克阿瑟后被其蓄意報復出名。

]被毫無爭議地處以絞刑——想想這個例子便可明白。

總之,雖然生了兩起抵抗事件,德川家仍以七十萬石大名的身份留在了駿府,由此可見日本國特有的反省的強大。

在任何集團中,既有良心,也存在企圖順應時代潮流的效仿者。不,這些集團行動的雙方面都有着不可思議的清晰脈絡,互相影響着四周的事物。

就結論而,西鄉深體聖意,救了慶喜,而黑田清隆3[3黑田清隆(1840~1900):日本第二任內閣總理大臣。

]則將榎本武揚從北海道救到了天皇膝下。

西鄉和黑田均為薩藩出身,而對此事感到最為欣喜者之中便有長州的木戶孝允(桂小五郎)。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構建了明治天皇偉業的基石。而站在更高的境界來看,可以說,這才是日本傳統的天地公道,因為其中流淌着致力於尋找這種公道並鼓舞人心的水戶雄渾的精神。

總之,彰義隊在上野的慘敗絕不會簡單地僅以這一局面下的慘敗告終。以此為契機,以會津為中心的奧羽諸藩順勢整裝,憤然而起。

慶喜絕對恭順的態度雖然也令他們有所反省,但先入為主的強烈憎恨之使他們異常憤慨:“是他們蠻不講理攻打過來的!”“怎能束手挨打!”最終,固執的武士之道和本能的自衛相連,對官軍的反感深深地扎入了眾人心中。

在以會津為中心的奧羽諸藩之中,有很多人認為,在將戊辰戰爭視作戰爭之前,先必須將其視作“政治”。

身居天皇膝下號施令者是官軍,隨意違抗其意者皆為賊人。這種形式化的皇宮爭奪戰是正要面向世界打開國門的日本人的理性所無法接受的。因此,倘若官軍之中存在哪怕極少的一些關心“政治”之人,那麼好不容易才實現的江戶無血開城,便不應該如此急於毀滅彰義隊。

顯而易見,倘若彰義隊敗北,憤憤不平的旗本自然會分散到東北地方一帶。與其如此,倒不如將這些憤憤不平的病菌悄悄封閉在上野山中,向他們慢慢滲透聖慮的寬廣及五條誓文所宣揚的朝廷傳統。

然而,這些都被企圖利用時勢的衝動和大村益次郎富於西洋式智略的作戰頭腦徹底破壞掉了。

在諸外國眼中,明治以後的日本十分好戰,被指責為軍國主義。事實上,最初的好戰萌芽便出現在明治元年(1868年)的戊辰戰爭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德川慶喜 最後的幕府將軍(上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德川慶喜 最後的幕府將軍(上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79.第七十章戰亂未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