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七章秦漢的武功(1)

25.第七章秦漢的武功(1)

秦漢之世,是我國對內統一的時代,亦是我國向外拓展的時代。中國本部的統一,完成於此時,歷代開拓的規模,亦自此時定下。所以秦漢的武功,是一個亟須研究的問題。

中國的北方,緊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個大草原,最適於游牧民族居住。而游牧民族性好侵略,所以歷代都以防禦北族為要務。三代以前,匈奴和漢族雜居黃河流域。蒙古高原大約無甚大民族。至秦朝初年,而匈奴以河南為根據地。秦始皇命蒙恬把他趕掉,把河南收進來。築長城,自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這長城,大約是因山川自然之勢,將從前秦、趙、燕諸國所築的長城連接起來的。其路線全與現今的長城不同。就形勢推測,大約現在的熱、察、綏、遼寧等省都當包括在內。秦末大亂,戍邊的都自行離開。於是匈奴復入居河南。這時候,匈奴出了個人傑,便是冒頓單于。北方游牧種族,東有東胡,西有月氏,都給匈奴所擊破。匈奴又北服丁令等國。其疆域,直達今西伯利亞南部。而因月氏的遁走,漢文帝時,匈奴又征服西域。於是長城以北,引弓之民,都歸匈奴所制馭,儼然和中國南北對立了。漢高帝征伐匈奴,被圍於平城,七日乃解。後來用婁敬的計策,以宗室女為單于閼氏,和他和親。這是中國歷代,以結婚姻為和親政策之始。呂后及文、景二代,都守着和親政策。匈奴入寇,不過兵防之而已。到武帝,才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出兵征討。先收河南之地,置朔方郡。後來又屢次出兵,渡過沙漠去攻擊。匈奴自此遂弱,然而還未肯稱臣。到宣帝時,匈奴內亂,五單于爭立,其呼韓邪單于才入朝於漢。和呼韓邪爭鬥的郅支單于,逃到康居,為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旨諸國兵所攻殺。時為公元前三六年。前漢和匈奴的競爭,到此算告一段落。呼韓邪降漢后,其初對漢很恭順。王莽時,因外交政策失宜,匈奴復叛。其時中國正值內亂,無人能去抵禦,北邊遂大受其害。後漢光武時,匈奴又內亂,分為南北。其南單于降漢,入居西河美稷。和帝時,大將軍竇憲,出兵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自此匈奴西走,輾轉入於歐洲,為歐洲人種大遷移的引線。而南匈奴則成為晉時五胡之一。

歷史上所用“西域”二字,其範圍廣狹,時有不同。其最初,則系指今天山南路。所謂“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阨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也。漢時,分為小國三十六,其種有塞,有氐羌。大抵塞種多居國,氏羌多行國。從河西四郡開后,而漢與西域交通之孔道始開。其當南北兩道的樓蘭、車師,先給中國所征服。後來漢武帝又出兵,遠征大宛,於是西域諸國,皆震恐願臣。前六〇年,漢遂置西域都護,並護南北兩道。後來又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莽末,西域反叛。匈奴乘機威服北道。而莎車王賢,亦稱霸南道。諸小國都叩玉門關,請遣子入侍,仰求中國保護。光武帝恐勞費中國,不許。明帝時,班超以三十六人,往使西域。因諸國之兵,定諸國之亂,到底克服西域,復屬於漢。直至後漢末年才絕。

羌人的居地,遍於今隴、蜀、西康、青海之境,而其居河、湟之間的,最為強悍。漢武帝時,把他打破,置護羌校尉統領他。王莽時,以其地置西海郡。莽末,乘隙內侵。後漢時,屢次兵討破他。至和帝時,遂復置西海郡,並夾河開列屯田,以絕其患。此後降羌散居內地的,雖然復起為患,然而河、湟之域,則已入中國的版圖了。

東胡,大約是古代的山戎。漢初居地,在滿、蒙之間。自為匈奴所破,乃遁保烏桓、鮮卑二山。漢武帝招致烏桓,令處上谷、右北平、漁陽、遼西、遼東五郡塞外,助漢捍禦匈奴。雖亦時有小寇,大體上總是臣服中國的。鮮卑居烏桓之北,後漢時,北匈奴西徙后,其地及餘眾均為鮮卑所有,因此其勢大張。其大人檀石槐,轄境之廣,竟與匈奴盛時相彷彿。然檀石槐死後,缺乏統一的共主,聲勢復衰。烏桓的部落,亦頗有強盛的。後漢末年,都和袁紹相連結。袁氏敗后,曹操大破之於柳城。自此烏桓之名,不復見於史,而鮮卑至晉時,亦為五胡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大歷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大歷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第七章秦漢的武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