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1)
波愛修斯,公元六世紀的著名政治家、哲學家,生於羅馬的貴族之家,祖輩尊貴顯榮,曾出過兩個西羅馬國的皇帝,許多執政官。他的父親是奧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羅馬執政官。波愛修斯本人也貴為宰輔、榮任元老。不僅得到東哥特國王的信任,而且頗受羅馬百姓的擁戴。他的兩個兒子也於公元522年雙雙當選羅馬執政官,可謂顯赫一時。
然而在公元523年,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以“叛逆罪”將波愛修斯拘禁,一年後執行了死刑。至於原因,波愛修斯認為是政治對手的讒誹謗,其實原因很複雜,民族矛盾、宗教信仰衝突等因素不可忽視。除了波愛修斯,在此次政治劫難中遇害的還有波愛修斯的同事亞爾比努、波愛修斯的岳父西馬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
在被迫害入獄之前,波愛修斯畢生都致力於對於優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學的保護傳承工作,他將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作品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到十二世紀為止,他所翻譯的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著作《工具論》,是歐洲能見到的亞里士多德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哲學的慰藉》一書是波愛修斯在監獄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時間裏寫作的,約成於公元524年。可以說,此書是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也是最後一部堪稱經典的西方著作。
波愛修斯在羅馬曾經位高權重,最後卻因為叛逆罪而倒下,這樣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促成了此書的完成。在文中,不斷出現作者對於這樣的人生境遇的質疑和思考,為什麼在上帝統治的世界裏邪惡勢力可以存在呢?在反覆無常的命運中,既要篤信上帝,又要順應追求快樂的人的本性,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本書被稱為“迄今為止,世界獄中文學中最精彩的範本”。
波愛修斯將書的框架結構設計成了自己和哲學女王之間的對話。哲學女王通過與波愛修斯談論名聲和財富是轉瞬即逝的(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獲得自由,除非他放棄命運的擺佈),而思想中至高無上的東西是“唯一的真正的‘善’”來給他以心靈的慰藉。哲學女王認為幸福來自人的內心,一個人的德行是他真正擁有的東西,因為那是起伏不定的命運無法剝奪的。波愛修斯談到了人類的本性、道德、公平,命運和自由意志的本質,為什麼壞人常常能顯榮而好人總是陷入不幸等問題。引用v。e。沃茨對於波愛修斯思想的理解:“上帝就像是一個站在車道旁的觀眾,看着駕車者如何駕馭他們的戰車,卻不干涉他們。”《哲學的慰藉》就是這樣,通過哲學女王與波愛修斯之間那種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表達了柏拉圖式的主題:引導靈魂由漂泊流離到返回家園。
關於人類的本性,波愛修斯說,人類的本性原本是高貴純潔的,只是當他們向邪惡屈服時,便將自己降低到動物的等級了。對於公平,他說罪犯不應該被嚴厲懲處,反而要用同和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列舉了醫生和病人的例子來闡述受害者和罪犯之間的理想關係。
波愛修斯試着不用基督教教義,而只依靠自然哲學和經典的希臘傳統知識去回答宗教的問題。他相信信仰和推理的關係是和諧統一的。從宗教教義中尋求到的真理與從哲學中尋求到的真理是沒有區別的。用亨利·查德威克的話來說就是:“‘慰藉’與是否信仰基督教無關……這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同時也是基督教教徒所著的書,但這不是一部宗教書。”《哲學的慰藉》全書無一處援引《聖經》,但是波愛修斯入獄后的整個思想歷程,從怨尤到釋懷,似乎都印證了康德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中提出的主張: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導致宗教。然而,它到底還是一本哲學書,承襲晚期古典哲學,開啟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先河。
《哲學的慰藉》一書,不僅邏輯推理嚴密,而且語典雅優美,其中的詩作,更是格調高雅、音律優美,可謂獨步一時,後世詩壇名匠,如但丁、薄伽丘、喬叟等,都以之為典範。後世許多重要的學者都熱衷於將它翻譯推廣,比如九世紀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十四世紀的大詩人喬叟,十六世紀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等。
這本風靡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佳作在當代又引了人們的關注,也許是因為作品對於人類道德品行與眾不同的深刻洞察,也許是因為對於現代社會物質至上觀點的反對。無論是什麼原因,總之它是一部永恆的經典,相信讀者可以從閱讀中獲得哲學的啟迪與美學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