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這張牌不得不打(3)

36.這張牌不得不打(3)

“大王明鑒。”

可以說在這一刻,韓信的命運出現了轉折,而從現世所存的資料來看,劉邦得了韓信則成為了歷史的轉折。

和蕭何談妥之後,劉邦就急着把韓信召來任命。沒想到蕭何卻說:“大王,不是我沒事找碴兒,您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叫喚小孩子似的。這怎能讓韓信死心塌地地跟您呢?大王決心要任命他,就選個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咱們禮儀完備地來次冊封。”

劉邦心想:拜皇帝也沒這麼麻煩過。事已至此,咱也豁出去了,擱下這張老臉,且看看到底封的是英雄還是狗熊!於是答應了蕭何的要求。

眾將聽說要拜大將軍,都很樂呵,個個都以為主角是自己呢。等到任命大將時,全軍都傻了眼:被任命的竟是韓信這小子,甚至有的都沒聽說過這人。

然而,拜將之前,蕭何已經跟劉邦啰唆了半天,當韓信得知這一消息時,也向劉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修築高達九丈的拜將台;二是拜將當日全軍將士必須着新衣甲、執新兵器;三是劉邦必須親手在拜將台上將帥印交到他手上。

在當時那種“王權至上”的社會,韓信的要求的確極為大膽,表面看來只是虛有其表,在排場上大做文章,細細參詳,方知奧妙暗中藏。

古時候的元帥、將軍都以軍功論資排輩,而當時的韓信,沒有軍功,試問在當時的社會、當時的軍營,一個沒有軍功的人來當元帥,有誰會服?

劉邦是當時的“漢中王”,王權至上,他的命令是不會有人不聽的,於是韓信就抓住了這一點,在拜將之禮上大做文章,以此威懾三軍將士,給人的感覺是“韓信從此為將,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正所謂“欲正紀,先立威”,想要正軍紀,必先立軍威,若是韓信立不了軍威,在三軍將士面前毫無威信可,眾將士對其視若無睹,那還正什麼軍紀?帶什麼兵?

論資排輩,這個習慣延續了很多年,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有“遺毒未清”,所以往往新一代的領導人出場的時候一時難於撐開局面,倒是可以學一學韓信拜將之舉。

其實無論是不是新人出場,做好一項管理,管理者都應該“先立威,后正紀”,立威的目的在於讓下屬臣服,讓人心一致,有了這樣的條件,再定下規章制度、獎罰條例,以後下達命令、開展工作必將事半功倍。

歸正傳,任命韓信的儀式一結束,劉邦便開始對這位少將軍進

行即時測評。

面談一開始,劉邦直接切入主題:“丞相多次稱道將軍,不知將軍用什麼計策來指教寡人?”

在戰爭時期,大將是僅次於大王的關鍵職位,大王與大將之間測評的主題必然是圍繞戰略問題展開。而且,如果韓信不能夠通過這次面談說服劉邦,恐怕劉邦也會毫不含糊地換掉這位大將,不管之前蕭何說了多少好話。

韓信顯然已經為這次面談做了充分的準備,僅用一句話即與劉邦澄清兩個最重要的戰略問題:“大王,如今您要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羽嗎?”

韓信的“向東爭奪天下”的判斷,包括了兩個含義:第一,劉邦關注的對象是整個國家;第二,劉邦的最終目標是一統天下。

作為當時眾多諸侯中的一員,劉邦心裏的真正目標是什麼?是安於現狀、偏安一隅,還是逐鹿中原、一統天下呢?這是任何領導者都不能迴避的問題。所有戰略舉措都需要戰略目標來驅動,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略管理體系就存在邏輯斷層;而缺乏戰略導向的管理體系必然存在致命隱患。

韓信的這兩個判斷都得到了劉邦的認可。面對韓信提出的問題,劉邦的回答很乾脆:“當然。”這實在沒啥好隱瞞的。

兩人達成共識之後,自然就談到了一個問題:誰是擋在我們面前的攔路虎?

明確對手,需要智慧,同時也需要敏銳的眼光。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的敵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對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劉邦發跡史 神一樣的無賴(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劉邦發跡史 神一樣的無賴(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6.這張牌不得不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