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企業公民時代(5)
馮侖的觀點與很多著名企業家不謀而合,比如比爾·蓋茨和李嘉誠。比爾·蓋茨在其自詡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創造性資本主義”,倡議企業界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使自己公司的展和產品更加有益於社會。他還宣稱自己名下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將捐巨資用於展中國家的農戶生產。
李嘉誠在獲得中央電視台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特別榮譽大獎后說道:“士農工商都是國家的基礎,作為企業家不但要在競爭壓力之中脫穎而出,更要懂得怎樣做人文、公益和慈善的角色。”他還說過這樣的話:“‘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
馮侖認為,中國展企業的社會責任雖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是中國企業學習和進步的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這是它們長期競爭力的組成部分,而且不能把它跟公司的商業活動截然分開。這樣一個共識對於中國未來的商業進步,包括社會的進步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4節進入企業“公益時代”
我主張企業公民的邊界既不是窄到企業內部,也不是寬到了無限,而是界定得很清楚的直接利益相關者,企業按照這個範圍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履行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保證公益事業正常、積極、持續、有效地不斷推進並揚光大。
——摘自馮侖著作《野蠻生長》
雖然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其他方面,一些問題的存在仍然制約着我國公益事業的展。
第一個問題是履行社會公益的法律不完善。
馮侖在《萬通》表的文章《公益新戰略》中指出,目前國內建立一個公益機構,相當於二十多年前建立非公經濟、民營企業時面臨的體制環境,在審批規範、管理制度,在人才培養上都是這樣。企業即使打算履行企業公民責任,也會不知所措。
另外,目前國內公益基金的法律環境、政策不完善,阻塞了企業做公益事業的道路,企業創辦公益基金的積極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包括民營企業對積極推動公民責任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理解很不成熟,造成一些行為上的偏差、道德上的誤解以及不良影響。
比如生在王石身上的一件事就值得讓人深思。2008年汶川地震生后,王石第一時間就以個人的名義捐了200萬元人民幣,三天之後,王石在博客中寫了一篇名為《畢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網友56)》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寫道:“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應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為負擔。”
沒想到這些話卻遭到很多人的質疑,那些人覺得王石怎麼會這麼說話,好像變得冷漠了。王石和萬科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後來王石迫於輿論的壓力,選擇了開口道歉以平息事端。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時萬科捐了200萬之後,一個帖子說別人的都是2000萬、3000萬,說你們捐助得太少了,我就對這個帖子來進行回答。我說200萬是不少的,而且200萬是合適的。之所以這樣說,實際上……當時況是這樣的,萬科每年股東大會授權的做公益活動的費用是1000萬,我們做低收入住宅2008年度的是撥了500萬,冰雪賑災是100萬,後來又撥了一次200萬,實際上只剩下授權的200萬,就是說實際上我們把這200萬元捐出去了,這是當時的一個實際況。當時觀點比較對立,我就來談了我對這個事的看法,就是不提倡去攀比,也不提倡高調。但就這個回答來講,顯然損傷了網友很多的賑災熱。現在隨着時間推移來反省這個事,覺得是在那個時間、那個特殊況下、那樣來回復一個帖子,是非常不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