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憂思手記(二)(7)

7.憂思手記(二)(7)

我是在《我們仨》(三聯書店)從書業排行榜冷卻下來之後讀到此書的。***讀完90歲高齡的楊絳先生的書的時候,我的確心悅誠服,楊絳老人的書我以為到達了爐火純青的至高智慧,她儘力將歷史、政治等意識形態化的東西不着一絲一痕,把那些隨世而逝的時代的風雲掩埋在聚散離合、骨肉人生的話語裏邊,她擯棄那種簡單化的\"我控訴\",不屑於跳着腳地\"揭傷痕\",但是誰都能夠看到那種淡定坦然、娓娓道來的人生戲劇背後的東西,這是大手筆、大境界的人才可以寫得來的。她說:\"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平平淡淡中透出的是高段位的人生智慧。當然楊絳老人多少也迴避了生活中那些存在的醜陋,夫妻從不吵架嗎?從不產生厭倦嗎?人性中從未有過私慾、偏狹和粗暴嗎?我覺得書中過多的和諧與溫沖淡了生活本身的某些鋒芒與尖銳,因為即使是不摻雜歷史政治的人生也會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堪啊!老人是有意迴避這些的,她不想說了。我想,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一些東西永遠不想提及,不會透露於世,永遠塵封於心,與生命一起消失。

我還要提及一本特殊的書《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此書每一篇我都讀了,覺得這是一本在中國這種獨特而複雜的意識形態和人際關係背景下的人生哲學經典,既有變通的姿態,又有固守的執着;既有審慎小心的仔細,又有洒脫不羈的一笑了之……是一個活得太明白太通透太智慧的人的人生經驗和策略。也許有人會說,圓通的多,稜角就顯得的少;四面顧及的多,冷僻鋒芒就顯得少;外化的多,內化就顯得少。但是,我想人生哲學不同於藝術創作,以王蒙先生的豐富閱歷,是不會再把生活本身藝術化的。

讀一本好書的確如同品味一杯醇酒,好幾天都會覺得日子非常充實,沉醉其中,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沉靜並安於家中的閱讀者來說,為生活中擁有如此的甘飴而感到韻味盎然。在書的寶藏中,我始終渴望智慧的火花娓娓跳出,滲透皮膚,融到血中,鑽入骨中,猶如醇酒被慢慢咽入胸腹,之後,它的馨香和力量才緩緩溢出。

16、沉默比毒藥更動人

從出版社得到一套三島由紀夫系列書籍,夜裏便翻開他的那一本傳記,閱讀起來。十幾年前,我曾經讀過三島由紀夫的小說,當時是與川端康成的書交替而讀的,書桌上還同時並放着幾本其他不相干的書。也許是十餘年來我的內心越來越沉於平和的緣故,這次讀他的傳記,我現越不甚喜歡三島了。這個人的張揚膨脹、自我中心、剛烈易碎,遠不足以引起我的敬意。1970年自殺的三島由紀夫已是45歲的成年男子了,可他依然在心理年齡上停留在如此躁動的青春期,比較起那種深邃冷靜、平和達觀、雍容幽默、智足遠慮、不動聲色的人生境界差得遠矣。僅說他的切腹自殺,無論出於他天皇觀的政治殉身,還是《葉隱》義理的以死相賭的殉教,還是他\"夭折美學\"的文學殉死,乃至從精神病理學上他的變異的性心理壓抑而至的殉,都具有十足的\"殘酷美\"的表演色彩,都是過度的自我膨脹而直至崩潰毀滅的結果。日本這個民族的特徵把他的個性推到了極致。死前連他自己都說,六年前他寫了《憂國》,現在又完成了《豐饒之海》,沒想到今天自己要實際表演了,真想不出自己再過三小時死的樣子。

自殺,並不是我不喜歡他的緣由,他的大男子主義也僅僅構成在我的女性性別上對他的敬而遠之。我所以不喜歡他,關鍵在於他的表演性、展示性。

三島由紀夫是經過四年的周密考慮、細緻計劃,才動手切腹自殺的。三島先在媒體界大肆渲染,做足了輿論準備,然後又對所有邁向死亡的行刑步驟做了八次逐一的詳細的操作演習。死前幾個月還舉行了辭世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流水不回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流水不回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憂思手記(二)(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