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3)
二次大戰以後,日本在一片廢墟上展經濟,並創造出世界奇迹,美國人也放下了架子,躬請日本企業家赴美“講經說法”,開啟一段“拜徒為師”的神奇之旅。經過一番探討研究,美歐學者驚嘆地現,日本經濟的奇迹來自於旺盛的企業活力,企業活力又源於獨特的企業文化,而日本企業文化的源泉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以《論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滲入到日本經營思想的“根性”之中。
據日本史料記載,《論語》來到日本的過程是從日本應神天皇和百濟使臣阿直岐的談話開始的。阿直岐原是朝鮮百濟王朝博學多才的使臣,自從奉命送給應神天皇良馬等物品后,便被應神天皇盛挽留,給太子當老師。一天,應神天皇問阿直岐:“你們國內還有比你更博學的人嗎?”阿直岐回答說:“有個叫王仁的,8歲進入書院讀書,18歲就被錄用為五經博士,他的學識要超過我。”
應神天皇求賢若渴,立即派使臣前往百濟請王仁。公元5世紀初,王仁渡海前往日本,並帶去了中國漢魏以來盛行的《論語集注》中的鄭玄註解與何晏集解兩部專集在內的10卷《論語》。《論語》正式登陸日本。
見到王仁獻上的書籍后,應神天皇十分感興趣,因為日本古代只有口頭語,還沒有全國通行的書面文字,於是,應神天皇也請王仁做太子的老師,教授太子學習《論語》等中文典籍,同時還請他在日本皇室推廣漢字。王仁不僅耐心地向皇室傳授漢字,還創作了日本歌謠,傳授了先進的技術工藝,後來他還成為日本人引以為豪的飛鳥文化的始祖。
王仁將《論語》帶入日本后,《論語》在皇室中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在聖德太子的身上體現最為明顯。
聖德太子出生於公元574年,本名馬野郎,別名廄戶皇子,據說他出生在馬廄里。聖德太子非常聰明,能同時聽8個人的陳述,並分析出其中的道理。他一心向佛,還精通中國的經史,並寫得一手頗得六朝風韻的漢文書法,將王羲之的字體模仿得形神兼備。
在聖德太子22歲時,其姑姑在政治鬥爭中取勝,將他委任為皇太子兼攝政王,此後實際掌管國家數十年。
他把《論語》的中心總結為“禮”和“仁”兩方面。他所制定的日本憲法的前身《17條憲法》就是以《論語》思想為基礎衍生出來的。《17條憲法》中的第一條開頭就是“以和為貴,無忤為宗”,這明顯出自《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
聖德太子還廣設國家學堂“學問所”,掛孔子畫像於正堂,尊孔子為“先聖”,要求學生必修《論語》,以及《周易》、《尚書》、《左傳》等漢學。
他創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制度,派遣大量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在日本的第一座高等學院“總藝種智院”里,貴族子弟必讀的書目里就包括《論語》。
幕府統治建立后,《論語》又成為維護幕府穩定統治的有力工具。
德川家康積極扶植儒學,把朱子學定為官學,復興學校,大量印《論語》等書籍。他和以後的數代幕府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使儒學在日本達到了一個全盛時期。
在統治階層中,《論語》配合了幕府大力宣揚崇尚武藝精神和武士道的工作,成為思想統治的工具。然而同時,在普通不識字的日本民眾中,《論語》也漸漸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的思想源泉,出現了用《論語》而不知《論語》的有趣現象。
進入16世紀,“儒教”被定為日本官方哲學,日本興起了對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而中世紀的日本在引入儒家思想和制度方面,幾乎進入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直到17世紀,日本精英伊藤仁齋等人仍然對《論語》推崇備至,稱其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明治維新開始后,以明治天皇為的日本政府決心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同時抵制自由民權思想,為此,明治天皇頒了“道德以孔子為先”的聖旨,《論語》在日本道德教育上的地位得到明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