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領袖卷之毛澤東(5)

5.領袖卷之毛澤東(5)

經過探索真理和生活實踐,**日益認識到,“親師而外,取友為急”。***他到長沙求學后,曾結識了幾位好友,但覺得自己身邊的朋友還太少,決心突破第一師範的狹小圈子,到更大的範圍去結交更多親密的同伴。早在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出《徵啟事》,邀請有志於愛國工作的青年和他聯繫,指明要結交“能刻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啟事張貼各校,開始雖然只有五六人應徵,隨後他同各地許多學生和青年建立通信聯繫,逐漸團結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學生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核心,其中有蔡和森、何叔衡、蕭子昇、張昆弟、羅學瓚、陳昌、陳書農、羅章龍等十餘人。大多數是一師的學友,包括已畢業的。**後來回憶說:“這是一小批態度嚴肅的人,他們不屑於議論身邊瑣事。他們的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個目的。他們沒有時間談說愛,他們認為時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許他們去談論女人或私人問題”。“我的朋友和我只願意談論大事——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和這一批志向遠大的青年,出沒在湘江之濱,橘子洲頭,嶽麓山上,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暢談國事。他在1925年作的《沁園春·長沙》一詞中,生動地描繪了這一段經歷:“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後來,嶽麓山劉家檯子蔡和森的家,便成了這批青年聚會的地方。他們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和無數的討論,到1917年冬形成一種共同的認識:“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根據討論的結果,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更嚴密的組織,於是和蔡和森等起組織新民學會。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裏召開了新民學會成立大會。會議通過了由**參加起草的會章。會章規定,學會宗旨是“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會議推舉蕭子昇為總幹事,**、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昇赴法留學,會務由**主持。新民學會成立時會員僅十餘人,1920年底已展到五十餘人。是年,學會的宗旨也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新民學會在**的謀划和領導下,由一個青年進步團體逐步展為革命團體,其骨幹成員的政治思想大都由民主主義逐漸接近馬克思主義,為組織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和籌建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許多會員成了中國**運動和中國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

1918年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他後來回憶說:我沒有進過大學,也沒有留過“洋”,我讀書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師範。第一師範是一個好學校,替我打下了文化基礎。又說:在這個時期中,我的政治思想開始形成,我也取得了初步的社會活動的經驗。**結束學生時代的時候,正是五四運動的前夕,一場革命風暴就要來臨。建黨前後

新民學會成立后,**經常縈繞於腦際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揮團體的作用,“創造新環境”,“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他從第一師範畢業后,立即同蔡和森、張昆弟等搬到嶽麓山湖南大學籌備處,設工讀同志會,進行“新村生活”的試驗。他們計劃在農村從事半工半讀,一面自修,一面工作,同時研討社會改造問題,幻想過一種人人平等、互助友愛的“新社會生活”。他們在嶽麓山下的村鎮未找到合適的“新村”試驗場所,只得住在嶽麓書院半學齋,每天自學之外,過着腳穿草鞋,拾柴挑水,用蠶豆拌和大米煮着吃的清苦生活。然而,這種“烏托邦”式的“新村”計劃是難以實現的,很快就放棄了。

1918年6月下旬,**接到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楊昌濟的來信,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正在倡導青年赴法勤工儉學。為了組織湖南大批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同蔡和森、蕭子昇等在湖南一師附屬小學召集新民學會會員開會,討論會友“向外展”問題。會議認為赴法勤工儉學很有必要,應儘力進行;決定立即在湖南組織和推動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推舉蔡和森去北京了解況和進行聯絡,**和其他會員則繼續留在長沙做動和組織工作。蔡和森到京后將聯絡的況寫信告訴**等,要求他們動眾多的青年來京,以造成一種巨大的聲勢。他急切希望**能儘快入京,指導和主持這一工作。他在信中強調:“吾輩有一二人駐此,自以兄在此間為最好。”“只要吾兄決來,來而能安,安而能久,則弟從前所慮種種,皆不成甚問題。**接信后,偕同張昆弟、羅學瓚、李維漢、羅章龍、蕭子昇等二十多名準備赴法的青年8月19日抵京。這是**第一次來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當時,他們八人住三間小屋,每屋有一炕通鋪,“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異常清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共黨史人物傳領袖卷之毛澤東(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共黨史人物傳領袖卷之毛澤東(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領袖卷之毛澤東(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