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近衛再次組閣,擴大戰爭勢在必行(1)
近衛文(1891─1945),少年繼其父為公爵。***1916-1936年,歷任貴族院議員、副議長和議長,開始接近軍部。1937年6月出任相,7月7日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1938年1月表誘脅國民黨政府投降的“近衛聲明”;同年4月頒佈《國家總動員法》,11月布“建設東亞新秩序”宣;12月表所謂“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談話,進一步向蔣介石、汪精衛誘降,並企圖使日本對中國東北等地區的佔領合法化。1939年1月被迫辭職,任樞密院議長。1940年6月辭去樞密院議長職務,極力推進法西斯“新體制運動”。
1940年7月,近衛文第二次組閣。9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結成日、德、意三國同盟,11月同汪偽政權締結《日華基本條約》,1941年4月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妄圖強化軸心國,壓迫蔣介石投降,並向南方擴張,但與美國的對立激化。為疏通日美關係,謀求與蘇聯接近並防止美國參戰,近衛決策日本政府開始同美國談判。因外務大臣松岡洋右主張配合德蘇戰爭對蘇宣戰,反對對美讓步,日美交涉毫無進展。1941年7月,近衛內閣總辭職。
近衛文第二次組閣后,1940年7月22日,近衛內閣布了《基本國策要綱》,其根本方針為:“皇國的國是為八一宇(日本皇道思想中天下一統的思想,后成為軍國主義海外擴張的觀念依據),基於建國之精神,奠定世界和平。以此為本,應先以皇國為核心,鞏固日、滿、華之結合,以作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根干。”1940年8月1日,松岡洋右表“皇道外交宣”,聲稱:“要根據我們皇道的偉大精神,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為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然後宣佈強有力的皇道,以貢獻於公正的世界和平的樹立。”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明確使用“大東亞共榮圈”這個說法。
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爆,日本的野心瘋狂膨脹。“大東亞共榮圈”的陰影不僅將朝鮮、中國等東北亞國家包括在內,而且籠罩了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日軍甚至還開始覬覦印度、澳大利亞等國。
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就是以“文明”的日本為“盟主”,治理“非文明的支那”乃至其他亞洲國家,建立以日本為殖民者的亞洲新殖民大帝國。亞洲各國將成為日本政治上之附庸、經濟上之原料供應地、文化上之僕從。“亞洲盟主”這樣一種東方式的“集體權威人格”,以“文明擴展”為充足理由,經過一系列思想畸變,最終被凝固化和體制化。
從此,日本更是自認為有“義務”、更有“權利”“解放”亞洲的“落後民眾”,並不惜以戰爭或者其他暴力形式給予推進,這成為日本政界主流的意識,並通過廣泛的國民教育和輿論宣傳,為日本廣大民眾所接受。在“大東亞共榮圈”的信念之下,許多國民都堅信,日本人才能使中國建設好。
許多日本士兵從軍前或許從未想過要去殺人,但在“國家主義”、“種族優越”、“解放亞洲”等“崇高”的名義之下,他們絕不會因執行任何暴虐的殺人行為而寢食不安。他們認為這是在為國家、為偉大的職責而工作,他們把對鄰國的仇恨與做炮灰捐軀的快感完美地統一起來,把民族的前景與對“東亞病夫”中國的征服以及對歐美國家的打擊聯繫起來。
1940年9月,日本、德國、意大利三個法西斯國家在德國都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表示日本承認並尊重德意兩國在“歐洲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德意兩國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秩序”中的領導地位。凡此種種況都表明,中國的抗戰已經面臨非常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