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八章撥開重重迷霧探究軍事內幕(4)

79.第八章撥開重重迷霧探究軍事內幕(4)

第四節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嗎

淝水之戰,這個被歷史記載成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被後世歷代兵家所傳誦的經典,它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淝水之戰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使統一事業延後了上百年。***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確實敗了,敗在了他的驕橫與輕敵上,這場戰役出了幾個成語,這幾個成語很完整地詮釋了苻堅失敗的一個過程,有“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但是真如歷史記載的這般嗎?東晉以10萬軍隊打敗了前秦百萬大軍,據史料記載,苻堅的百萬大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恰恰這樣真正到達淝水與東晉直接生接觸的只有苻堅弟弟10萬大軍與東晉的18萬大軍,可以說兵力是旗鼓相當的,而東晉的兵力還要稍高於前秦的數量,前秦的失敗是有很多原因的,先兵力是由各族臨時組建而成,大都出於觀望態度,勝則進,敗則跑,還有一部分人是和稀泥的。另外就是軍事上致命的錯誤——輕敵,所以說淝水之戰是在兵力相當的基礎上的一場勝利,而且東晉還佔有一定的優勢。可見淝水之戰並不是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

歷史追蹤

西晉末年,社會動亂,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南北朝時期。晉琅玡王司馬叡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北方地區各民族經過不斷兼并,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並且非常有作為的君主,藉助於前秦的軍力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狂妄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斷流”的來歷。這是苻堅在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況下放出的豪壯語。殊不知這百萬軍中有多少是可以信賴的,又有多少是“同床異夢”者。

東晉在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任命謝玄為先鋒官,率領從北方跟隨且日夜訓練的8萬“北府兵”迎敵。這8萬北府兵每日都經過嚴格的訓練,並且時刻想着有朝一日重返北方,所以訓練都格外出力,所以都成了能夠以一當百的精兵,加之又是自衛反擊戰,就有了“將無偷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的氣勢。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東晉參與自衛反擊的兵力總數不過20萬人。

淝水之戰中,有個人是必須要提到的,正因為此人才使得秦軍大敗,此人正是朱序。朱序本來是東晉的一員將領,因戰敗被俘,苻堅不殺反而重用,可是朱序仍然心繫東晉。應苻堅之命去勸降謝玄的正是朱序,他給謝玄分析了秦軍的形勢,雖然秦軍數量巨大,但是尚未集結完畢,當趁秦軍未集結完畢時起攻擊,擊敗前鋒以振士氣。這樣可以一鼓作氣大敗秦軍。正是有朱序的分析,才使得謝玄主動出擊。

由於秦軍緊靠淝水西岸佈陣,晉軍無法渡江與其決戰,於是謝玄就派出使者去見苻堅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大致的意思就說咱們這樣隔着江也打不起來啊,你們兵力強,把河岸邊給我讓出一塊地方,我們渡江過來與你們決戰,你們要是不敢就算了。本來大多數的秦軍將領是不同意的,但是苻堅卻想着如果趁他們沒全部上岸就動攻擊定能大獲全勝,故而同意了東晉使者的建議。本來這是一次戰略上的后移,但是由於士兵不知生何事,加之洛澗失敗,秦軍士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趁機動攻擊,朱序又在秦軍陣后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紛紛轉身逃跑,結果行成連鎖反應,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其實不是那回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其實不是那回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9.第八章撥開重重迷霧探究軍事內幕(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