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天空時代

第252章:天空時代

“號外,號外,可跨6千里山海,世界最大飛機首飛!”

“號外,號外,乘坐飛機渡洋跨海指日可待!”

1924年12月27日,上海

街上的吆喝聲瞬間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伸出頭去,只見不少臉凍得通紅的報童大聲的吆喝着。

見過飛機的人不少,做過飛機的也不是沒有,國內已經有好幾家航空公司了,跨渤海,甚至跨黃海的飛機也不是沒有,但聽着報童的叫喚,還是被勾起了興趣。

不看不知道,1看嚇1跳,頭條照片上擺着1個長相怪異的大傢伙,在攝影師高超的攝影技術下,這座龐大的飛……機,姑且稱之為飛機吧,更顯龐大。

仔細讀1遍,方才知道,這座龐然大物的所有人和發明者正是玄鳥公司的兩位締造者——馮如和沈覲宸。

早在十年前,沈覲宸就想着設計1款能夠跨大洋飛行的大型飛機,在十年後,他勉強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儘管仍不能做到跨洋飛行,但這架飛機也足以被稱作奇迹。

這架水上飛機空重達18.3噸,最大起飛重量30噸,翼展34.7米,仍使用雙翼結構,雙翼位於機體上方,機身為全硬鋁製結構,而機翼則是硬鋁合金加亞麻布蒙皮結構。

機體為船型,內分為上中下3層甲板,與機翼相連的上層甲板為控制室,機組人員呆在這裏,無線電室等也在這裏。

中部為乘員艙,為旅客提供乘坐、休息、膳食,能夠搭載45名乘客和4位機組成員。

底層為貨艙,客人的行李等均在這,燃料箱也位於這1層甲板,這層也包括8個水密隔艙結構,浮力設計有冗餘,只要其中6個隔艙保持完整,就能給飛機提供足夠的水上浮力。

不過,寬泛來說,這架飛機也並非載客之最,最大載客量應當屬意大利在1921年建造的卡普羅尼ca.60,能夠搭載百人,但很可惜,這架飛機並沒有真正成功,其長相也非常的神奇,正是宮崎駿的《起風了》中的那架飛行艇的原型,擁有3對共9面機翼,8台發動機,超長機身。

這架飛機證明了機翼越多,不1定會有更大的升力,更不會有穩定的性能。

於是,沈覲宸也放棄了多機翼的方向,而是選擇了懟發動機,這架大型飛機使用8台600馬力發動機驅動,發動機位於機翼上方衍架支撐的4個短艙中,短艙前後各1部,採用“前推后拉”的設計。

在這樣的動力下,這架飛機最大飛行時速為217km,巡航時速182km,標準荷載下航程2900km左右。

這架飛機是沈覲宸的心血,按照他的計劃,這架飛機將被用於開闢廣州—蘭芳—新加坡的天空航線。

這架飛機的性能相對來說不錯,但仍掩不住其價格高昂的毛病,因此在玄鳥公司向海軍推銷時,海軍也表現的很糾結,該水機的低速飛行性能良好,航程較大,在目前這個時代,能夠較好的執行遠程偵察和長時間滯空打擊潛艇目標。

但價格依然讓海軍望而卻步,最終,出於扶持大型飛機研發製造的目的,最終決定訂購了1批,共4艘。

實際上,海軍目前主流的水上飛機還是23式雙發水上飛機和比較老舊的18式水上飛機,均是船身結構,雙翼結構,是兩棲型水上飛機,既能從水面起飛,也可從艦上進行彈射,還可在放出起落架后從航母上滑跑起飛。

23式飛機並不算很大,最大起飛重量為3350公斤,採用封閉式機艙,載員5人,遂行偵察或攻擊任務,機上裝有兩挺7.5mm口徑機槍,還可外掛230公斤魚雷或炸彈。

動力採用兩台550馬力發動機,分別吊裝於兩副上翼的下方,最高時速230公里,最大航程1300公里。

這種水上飛機在量產之後,海軍迅速訂購了1批,用於替換18式。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早期受英國影響,海軍曾研發過戰鬥型水上飛機,也就是18甲型,但隨着空軍接手6航后研發的戰鬥機嶄露頭角,海軍兩相對比,發現水上飛機受機型限制,與飛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不適合戰鬥,因此也就迅速放棄了該計劃。

18甲型又經過了1輪改造,變成了現在在用的18乙型,但海軍嫌它不夠好用,又研發了23式。

在飛機方面,海軍確實在初期走了彎路,跟着6軍和空軍在跑回來,不過也不算晚,而且國防軍在飛機方面投入較大,也很看好飛機的發展。

從歐戰後開始,隨着軍用飛機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戰略和戰術價值,1種稱作“空中制勝論”的認為空軍可以獨立進行戰爭並決定戰爭結局的軍事理論也就被提出並逐漸為世人關注。

第1個系統闡述這項理論的是意大利軍事家朱里奧·杜黑,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權》中,對空中作戰的各項概念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述,同1時期,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英國空軍創建人休·蒙塔古·特倫查德和美國獨立空軍倡導人威廉·米切爾等人。

同樣關注飛機發展的國防軍自然也不會忽視這方面的理論發展,然而,此時佔據主流的雙翼式飛機卻由於自身的結構特點,令其在朝着飛得更快、更高、更遠和結構更強的方向進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瓶頸。

這1問題也就導致了各國在設立具有戰略意義的獨立空軍時都難免猶豫,想要真正的打消這些顧慮,只有等到金屬結構單翼機大放異彩之時,不過國防軍也有1些這方面的設計,並在20年代初完成了1些原型機。

雖然此時這些飛機的性能還不盡如人意,但依然促使國防軍下定決心建立獨立空軍,最終,於1923年國防軍成立了獨立的空軍,同時也發展出了1批性能不錯的飛機。

這些飛機雖然大多還是雙翼機制型,但都已經採用了金屬結構,有了戰鬥機的樣子。

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機型是22式戰鬥機,開放式駕駛艙,后3點式固定起落架,機身長約7.8米,翼展10米,最大起飛重量1400千克,機頭裝有1台460馬力v型活塞式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為每小時260公里,最大航程750公里。

武器上倒沒什麼特別的,在駕駛艙前方並列裝有兩挺固定式7.5mm口徑機槍,還可以掛載1枚100公斤的炸彈。

整體上來說,這架飛機的性能不錯,能夠滿足現階段的作戰需要,國防軍海軍航空部隊所裝備的戰鬥機也是該型飛機的艦載型。

其尺寸和性能與母型基本相同,不過最大起飛重量增至1550公斤,最大航程為700公里,並加裝了能夠外掛50公斤炸彈的掛架,可以掛載4枚50公斤炸彈,或者1枚200公斤炸彈。

轟炸機的發展甚至比戰鬥機還要早1點,早在歐戰剛開始就已經開始設計了1型,並出口到了歐洲,為國防軍獲取了不少的數據。

而空軍即將裝備的主力機型是24式雙發水平轟炸機,這已經是國防軍第3代制式轟炸機了,採用雙翼雙垂尾的佈局方式,機身長19米,翼展26.5米,最大起飛重量8000公斤。

該機型的乘員為4人,機腹設有彈艙,可攜帶威力巨大的350公斤航空炸彈,共計3枚,自衛武器包括在機頭和機背處設置的兩個機槍位,分別安放1挺自衛用的活動機槍。

其動力方面,在兩副下翼處裝有1台570馬力v型活塞式發動機,最大航程1500公里,最高飛行時速185公里。

海軍則裝備有1型單發雙座魚雷攻擊機,其最大起飛重量約3300公斤,可外掛800公斤的魚雷或炸彈,裝有1台750馬力v型活塞式發動機,最高時速220公里,最大航程1300公里。

在歐戰中,奧匈帝國對意大利的空襲確實精彩,雖然這是建立在防空武器極端薄弱,戰艦泊於港內的情況下,但也足見飛機還是能夠給戰艦造成1點傷害的。

剛剛經歷過1戰的1920年代是航空時代到來的第1抹朝陽,也正是雙翼式飛機的鼎盛時期,航空技術上的日臻成熟,讓各國在飛機的設計風格上總體趨於1致,再難見到以往那些形式各異的奇特創意了。

同樣的,當近乎於雜技表演的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被收束,人們對於空中作戰也愈發寄予厚望,對飛機性能的要求自然也逐漸上升。

尤其是在海軍方面,航空派將希望寄託于飛機,理想派期待着飛機打敗戰列艦的那1天,雖然現在這只是1句空談,但等到十年後,大部分戰列艦都將不再是飛機的對手。

當然,這其中華盛頓海軍條約還是出力甚多的,在1935年之前,那群1戰老登基本都擋不住飛機了,而等到2戰打上兩3年,大和如果單打獨鬥也都只能是1道菜了。

雖然海軍中也有許多人不相信,但矛的發展總是會促進盾的進步,新的防空武器和體系也即將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家祖左宗棠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家祖左宗棠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2章:天空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