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史記觀止列傳(5)
太史公說:我撰述自黃帝以來至太初年為止的史事,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作者之略歷及其年代
《史記》百三十篇,漢太史令司馬遷所作。遷字子長(見揚雄《法》及王充《論衡》),左馮翊夏陽人(據《自序》“司馬氏人少梁”語案推漢地),今陝西之同鄉韓城縣也。司馬氏世典周史,遷父談,以漢武帝建元元封間仕為太史令。談卒,遷襲官。遷生卒年不見於《太史公自序》及《漢書·司馬遷傳》,惟據《自序》云:“為太史令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張守節《正義》云:“案遷年四十二歲。”以此推算,知遷生於景帝中五年(西紀前一四五年)。父談,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遷皆傳其學。遷又受業孔安國治《尚書》,聞《春秋》於董仲舒。喜遊歷,足跡遍天下,其所經行之地見於本書者如下:
《五帝本紀》:“余常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子海,南浮江淮矣。”
《河渠書》:“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子會稽,大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螺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子朔方。”
《齊太公世家》:“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餘里。”
《魏世家》:“吾適故大梁之墟。”
《孔子世家》:“余適魯,觀仲尼廟堂。”
《伯夷列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
《孟嘗君列傳》:“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
《信陵君列傳》:“吾國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春申君列傳》:“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屈原賈生列傳》:“余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
《蒙恬列傳》:“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取為秦築長城亭障。”
《淮陰侯列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韓信。……余視其母冢。”
《樊酈滕灌列傳》:“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冢。”
《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吾儕試取一地圖,按今地,施朱線,以考遷遊蹤,則知當時全漢版圖,除朝鮮、河西、嶺南諸新開郡外,所歷殆遍矣。
《史記》之名稱及其原料
本書中“史記”之名凡八見:(一)《周本紀》云:“太史伯陽讀史記。”(二)《十二諸侯年表》云:“孔子論史記舊聞。”(三)《十二諸侯年表》:“左丘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四)《六國表》云:“秦燒天下書,諸侯史記尤甚。”(五)《六國表》云:“史記獨藏周室。”(六)《天官書》云:“余觀史記考事。”(七)《孔子世家》云:“乃因魯史記作《春秋》。”(八)《太史公自序》云:“
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皆指古史也。“史記”之名,蓋起於魏、晉間,實“太史公記”之省稱耳。
《史記》所據之原料,據班彪《略論》,則(一)《左傳》,(二)《國語》,(三)《世本》,(四)《戰國策》,(五)陸賈《楚漢春秋》。今考本書中自述其取材者如下:
《五帝本紀》:“予觀《春秋》《國語》。”
《殷本紀》:“自成湯以來,采子《詩》《書》。”
《秦始皇本紀》:“吾讀秦記。”
《孝武本紀》:“余究觀方士、祠官之。”
《三代世表》:“余讀牒記,稽其歷譜。”
《十二諸侯年表》:“太史公讀《春秋歷譜牒》。……秦記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吳太伯世家》:“余讀《春秋》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