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史記觀止本紀(104)

104.史記觀止本紀(104)

燕國的故都薊也是渤海和碣石山之間的一個都市。***南通齊、趙,東北與胡人交界。地處上谷到遼東一帶,地方偏遠,人口稀少,多次遭胡人侵擾,民風與趙、代地區大致相仿,民風迅猛兇悍,百姓不愛思考,當地盛產魚、鹽、棗、栗。該地北鄰烏桓、夫余,東面可以控扼穢貉、朝鮮,真是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

洛陽人向東可去齊、魯經商,向南可去梁、楚經商。所以泰山南部是魯國故地,北部是齊國故地。

齊地被山海環繞,方圓千里都是沃土,適宜種植桑麻,盛產彩色絲綢、布帛和漁鹽。臨淄也是東海、泰山之間的一個都市。當地民風從容豁達,通達理,人民足智多謀,愛表議論,鄉土觀念很重,人口不易外流,不敢聚眾鬥毆,但敢於暗中傷人,所以常有搶劫別人財物的人,這是大國的風尚。此地士、農、工、商、賈五民齊全。

而鄒、魯兩地鄰近洙水、泗水,還保有周公傳留下來的風尚,喜好儒術,講究禮儀,因此當地民風小心拘謹。人民多經營桑麻產業,沒有山林川澤的資源。土地少,人口多,人們小氣吝嗇,害怕犯罪,遠離邪惡。等到國力衰敗的時候,人民愛好經商,追逐金錢和利益的程度比周地百姓還厲害。

自鴻溝以東,芒山、碭山以北,直至巨野,過去都是梁、宋的地方。陶邑、睢陽也是都市。唐堯在成陽興起,虞舜在雷澤打過魚,商湯曾在毫定都。當地民俗還保有先王遺風,寬厚莊重,出了很多君子,喜好農事,雖然沒有豐饒的山河物產資源,人們卻能省吃儉用,以積累財富。

越、楚之地具有西楚、東楚以及南楚三個地區的不同風俗。自淮北沛郡到陳郡、汝南郡、南郡,此為西楚地區。這裏民風剽悍輕捷,容易怒,土地貧瘠,很難積累財富。江陵原是楚國國都,西通巫縣、巴郡,東有物產豐饒的雲夢。陳郡在楚、夏交接之處,流通漁鹽貨物,居民多從事商業。徐、僮、取慮一帶的人清廉嚴苛,信守諾。

彭城以東的地區,包括東海、吳、廣陵一帶,此為東楚地區。這裏的風俗與徐、僮一帶相似。朐、繒以北之地的風俗與齊地相同。浙江以南地區的風俗與越地相同。自從吳王闔閭、楚國春申君以及漢初吳王劉濞這三個人招致天下樂於遊說的子弟以來,吳地東有豐富的海鹽,還有章山的銅礦,以及三江五湖的資源,亦是江東的一個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一帶屬於南楚地區。此處風俗與西楚地區大致相似。楚國自從失去郢都后,遷都壽春,壽春亦是一個都市。而合肥南有長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鮑魚、木材會聚的地方。因為與閩中、干越的習俗混雜,所以南楚人民善於辭令,巧善辯,少有信用。江南地勢低,氣候潮濕,男子壽命短。該地盛產竹木。豫章出產黃金,長沙出產鉛、錫,但礦藏極為有限,開採之所得不足以抵償支出的費用。九疑、蒼梧以南直到儋耳,與江南地區的風俗大體相同,其中有許多楊越風俗混雜其中。番禺亦是當地的一個都市,是珠璣、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類的彙集地。

潁川、南陽是原來夏朝人居住的地方。夏人施政崇尚忠厚質樸,還保有先王留傳下來的風尚。潁川人民敦厚老實。秦朝末年,曾將不法之民遷徙到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臨漢水、長江、淮水。宛亦是一個都市。當地民風雜亂,好惹事。人民多以經商為業。以行俠仗義為己任,與潁川地區的人交往甚密,所以直到現在還被稱為“夏人”。

天下各地的物產不均,有少有多,民間各地習俗也各不相同,山東人吃海鹽,山西人吃池鹽,嶺南和沙北本來也有諸多地方產鹽,這方面況大體如此吧。

總而之,楚、越地區地廣人稀,以稻米為主食,以魚類為菜肴,刀耕火種,灌水除草,瓜果螺蛤等物不用從外地購買,就能自給自足。該地佔據有利的地形,食物豐足,沒有饑饉的憂患,所以人們苟且偷生,沒有積蓄,多貧窮。因此江淮以南既沒有挨餓受凍的人,也沒有千金富戶。沂水、泗水以北的地區,宜種植五穀、桑麻,宜飼養六畜,地少人多,多次遭受水旱之災,百姓喜好積蓄儲藏,所以秦、夏、梁、魯地區的民俗是喜好農事而重視勞力。三河地區及宛、陳等地也是如此,再加上從事商業。齊、趙地區的民眾喜歡耍機巧,靠投機謀利。燕、代地區的居民以種田、放牧、養蠶為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記觀止(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史記觀止(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4.史記觀止本紀(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