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史記觀止本紀(102)

102.史記觀止本紀(102)

所以說:“糧倉充盈了,人們就會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就會知道榮辱。”禮生於富,而廢於貧。所以君子富有了,就喜歡做好事;小人富有了,就會隨心所欲地去做他能做的事。江水深,魚兒就在此處生存;山林深,野獸就在此處藏身;人富有了,仁義就會依附於他。富有者得勢時更加顯赫,失勢時,他的門客也無處容身,所以心不快。在夷狄那裏,這種況更是顯著。俗語道:“家裏有錢的人,不會因犯法而受刑死於鬧市。”這話不是空的。所以說:“天下人熙熙攘攘來往穿梭,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那些有千輛兵車的天子、有萬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害怕貧窮,更何況編入戶口冊里的普通老百姓呢!

過去越王句踐在會稽山之上被圍困,就任用范蠡、計然。計然說:“知道快打仗了,就要做好打仗的準備;了解貨物何時為人所需,才算懂得商品。善於體察時機與用途,就能看得清楚各種貨物的供需行。所以,歲在金時,就能豐收;歲在水時,就要歉收;歲在木時,就會鬧飢荒;歲在火時,就會幹旱。旱的時候,就要備船以待澇;澇的時候,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是符合事物展規律的。一般來說,六年一豐收,六年一乾旱,十二年一次大飢荒。糧價每斗二十錢,農民的利益會受損害;每斗九十錢,商人的利益要受損失。商人受損,錢財就無法流通;農民受損,田地就會荒蕪。糧價每斗最高不高於八十錢,最低不低於三十錢,則農民和商人都能獲利。平價出售糧食,調整物價,使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這些就是治國之道。至於積貯貨物的道理,是務求完好堅牢,沒有滯留的資金。買賣貨物的時候,凡是易腐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積以求高價。研究商品過剩或是短缺的原因,就會通曉物價貴賤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歸於賤;物價賤到極點,就要歸於貴。當商品貴到極點的時候,要及時賣出,將其視同糞土;當商品賤到極點的時候,要及時購進,將其視為珠寶。商品貨幣的周轉流通要像流水那樣。”句踐按着計然的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強了,能用一大筆錢去收買士兵了,可以使士兵們不顧箭射石擊去衝鋒陷陣,就像口渴時要搶着喝水一樣,終於報仇雪恨,將吳國滅了,繼而耀武揚威於中原,成為“五霸”之一。

范蠡已經協助越王洗雪了會稽被困的恥辱,便慨然長嘆道:“計然的策略有七項,越國只運用了其中五項,就實現了雪恥的意願。既然施於治國這麼有效,我要也用它治家。”於是,他便乘一葉扁舟漂泊江湖,改名換姓,到齊國叫鴟夷子皮,到陶邑叫朱公。朱公覺得陶邑是天下的中心,與各地諸侯國四面相通,是貨物貿易的場所。於是治理產業,囤積居奇,抓住時機尋求利益,而不責求他人。所以,善於治理產業的人,要能選用賢人並且把握時機。他在十九年間三次賺得千金錢財,兩次分散給貧困的朋友和遠房的兄弟。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富裕了便喜歡做仁德之事的君子了。范蠡後來年老力衰,聽任子孫處理他的產業,子孫繼承了他的產業並有所展,於是達到巨萬家財。所以,後世人談論富翁的時候,都稱頌陶朱公。

子貢曾跟着孔子學習,離開孔子後去衛國做官,又運用賣貴買賤的手段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孔子的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是最富有的。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憲(即子思)窮得連糟糠都吃不起,隱居在陋巷裏。而子貢卻乘着四馬並轡的車子,帶着束帛厚禮去拜訪、饋贈諸侯,他所到之處,國君只與他行賓主之禮,而不行君臣之禮。孔子能名揚天下,是因為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這便是所謂得到形勢的幫助而使名聲更為顯著吧?

白圭是西周人。魏文侯在位的時候,李克正着力於開土地,白圭卻樂於觀察市場行以及年景好壞的變化,所以當貨物過剩而被低價拋售的時候,他就收購;當貨物不足而被高價需求的時候,他就出售。穀物成熟的時候,他將糧食買進,出售絲、漆;蠶繭結成的時候,他將絹帛棉絮買進,出售糧食。他知道,太歲在卯位的時候,五穀豐收;轉年年景會變壞。太歲在午位的時候,會出現旱災;轉年年景會很好。太歲在酉位的時候,五穀豐收;轉年年景會變壞。太歲在子位的時候,天下會大旱;轉年年景會很好,會有雨水。太歲復歸卯位的時候,他囤積的貨物大概比往年要增加一倍。要增加收入,他便收購下等的穀物;要增加穀子石斗的容量,他便收購上等的穀物。他能做到不講究吃喝,節制嗜好,減少穿戴,與奴僕同甘共苦,他抓住賺錢的時機就像兇猛的野獸和飛禽捕捉食物那樣迅捷。所以他說:“我經商致富,就像伊尹、呂尚制定謀略,孫子、吳起帶兵打仗,商鞅推行變法那樣。如果一個人的智慧達不到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仁德做不到正確取捨,強健不能夠有所堅守,儘管他想學我的經商致富之道,我終究是不會教給他的。”因而,天下人要經商致富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因為有所嘗試,有所嘗試才有所成就,這不是馬虎行事就能達成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史記觀止(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史記觀止(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2.史記觀止本紀(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