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附錄(40)

198.附錄(40)

276《林黛玉日記》,一部假託《紅樓夢》中人物林黛玉口吻的日記體小說,喻血輪作,內容庸俗拙劣,一九一八年上海廣文書局出版。***

277《板橋家書》,清代鄭燮作。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文學家、書畫家。他的《家書》收書信十封。

278何焯(1661—1722),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校勘家。康熙時官至編修,因事入獄,所藏書籍(包括他自己的著作)都被沒收。康熙帝對這些書曾親作檢查,因未現罪證,准予免罪並還藏書。

279常燕生,他是《長夜》的經常撰稿人。《長夜》,文藝半月刊,國家主義派的左舜生等主辦。

280五色旗,指1911—1927年中華民國的國旗。

281劉大傑的文章題為《吶喊與彷徨與野草》,其中說:“魯迅的表《野草》,看去似乎是到了創作的老年了。作者若不想法變換變換生活,以後恐怕再難有較大的作品罷。我誠……”攻擊魯迅。劉大傑(1904—1977),湖南嶽陽人,文學史家。當時是《長夜》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282《馬氏文通》,清代馬建忠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有系統的研究漢語語法的書。

283大罵人道主義的風潮,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創造社主辦的《文化批判》、《創造月刊》上連續表《藝術與社會生活》、《人道主義者怎樣地防衛着自己?》、《“除掉”魯迅的“除掉”!》、《畢竟是醉眼陶然罷了》等文,將魯迅作為“人道主義者”進行了錯誤的批評。

284“聖人之徒”,這裏指當時竭力維護舊道德和舊文學的林琴南等人。

285倫常,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當時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認為制約他們各自之間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不可改變的常道,因此稱為倫常。

286指《時事新報》對作者的謾罵。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時事新報》表了署名“記者”的《新教訓》一文,罵魯迅“輕佻”、“狂妄”、“頭腦未免不清楚,可憐!”等等。

287這裏說的“勸孝”的樂府,指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公報》所載林琴南作《勸世白話新樂府》的《母送兒》篇。

288善種學,即優生學,是英國高爾頓在一八八三年提出的“改良人種”的學說。

289“老復丁”,從老年回複壯年。

290“勃谿”,指婆媳爭吵。

291“萬年有道之長”,久遠的意思。這是封建臣子頌揚朝廷的一句常用語。

292舉孝,是漢代選拔官吏的辦法之一,由各地推薦“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中做官。效悌力田,是漢唐科舉名目之一,由地方官向朝廷推薦所謂有“孝悌”德行和努力耕作的人,中選者分別任用或給予賞賜。孝廉方正,是清代特設的科舉名目,由地方官薦舉所謂孝、廉、方正的人,經禮部考試,授以知縣等官。

293割股,即所謂“割股療親”,割取自己的股肉煎藥,以醫治父母的重病。

294斯賓塞(1820-1903),英國哲學家。他是終身不娶的學者。主要著作有《綜合哲學體系》等。

295《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共十八章,戰國時孔門後學所述。漢代列入“七經”之一,後來又列入“十三經”。

296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一生官職卑微,鬱郁不得志。著有《李長吉歌詩》四卷。

297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精神頹廢者的生活,有些也反映了沙皇統治的黑暗。十月革命后逃亡國外,死於華沙。

298這裏借用關於釋迦牟尼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有感於人生的生老病死給他帶來的苦惱,在二十九歲時立志出家修行,走遍全國各地,苦行六年,仍未能悟道,后坐在菩提樹下誓說:“若不成正覺,雖骨碎肉腐,亦不起此座。”靜思七日,就克服了各種煩惱,頓成“正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魯迅散文全集(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魯迅散文全集(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8.附錄(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