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8)

17.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8)

拉祜西對於難以捕獵的大野獸如野豬和熊等有幾種特殊的捕獵方法,如狩獵時分一部分人去驅趕獵物,一部分人去阻截。拉祜西捕獵狗熊的方法很多,一種是埋設“白周”,“白周”是一種竹刀,在狗熊經常出沒的山路上埋設上一兩百把,再在路上放置自動獵具,當狗熊碰到繩索時,壓板便會倒下,受驚的狗熊往下跳,便跳到竹刀上被刺死。一種是安放“生喀娃”,即在竹刀上面放置骨頭作為誘餌,引誘狗熊去吃,便會墜落到竹刀上被刺死。一種是埋設“簡娃”,“簡娃”也是一種竹刀。松鼠可以經常獵到,多者一年可以獵到上百隻,少者也不下五六十隻。麂子、馬鹿一年中也總可以獵到一兩隻。野豬和狗熊則不是每年都可以獵到的。

拉祜族苦聰男子一般都喜歡狩獵,這從他們隨時弓弩不離身就可以看出。苦聰人的狩獵多為個人行為,集體狩獵較少。狩獵工具有火藥槍、弩、木棒、竹扦、繩索等。火藥槍極少,多系購自哈尼族,苦聰人不會製造火藥槍和火藥。弩箭的使用極為普遍,能自制,據說在100多年前,苦聰人就會用鐵打制弩箭頭並塗上一種毒藥,用來對付猛獸。苦聰人最普遍的狩獵活動便是用弩箭射殺松鼠和猴子,這兩種動物也最多,此外還有麂子、馬鹿、野豬、野貓、狗熊、刺豬、穿山甲等,虎、豹則較少。

苦聰人獵獲一般的小野獸多是各自帶回家中享用,但集體獵獲大野獸時就要進行分配和舉行祭祀活動。在寨內或寨外均可進行分配,將獸肉平均分配給每個參加狩獵的成員及全寨和有親屬關係的鄰寨成員。獸頭一般分給擊中野獸者,但也並不嚴格如此,有時便煮了大夥共食。分剩的內臟常常煮了由寨人共享,也可以燒來吃。獸皮一般都是剝下來當衣穿或用於交換物品。

拉祜族捕魚多在四五月份農閑日或七八月雨季進行,此時正值糧荒季節。拉祜族人大多結伴而去,用漁網網、漁簍兜捉或用漁桿釣,所捕之魚主要用來自己食用,很少有出售的。拉祜族居住地區無湖海,所捕之魚均為江河之淡水魚,味道極鮮美,但數量有限。

拉祜族傳統狩獵器具主要有弩、箭、刷竿、鏢桿、雙股叉、三股叉、長刀、扣子、套網、豹夾子、粘粘膠等,現代以來出現了火藥槍、銅炮槍,當代有部分人使用獵槍。一般民眾沒有槍,只有富裕戶才有。火藥槍、銅炮槍購自外民族,一支50~100元半開(半開為舊時貨幣)。拉祜族獵手有一個習慣,每獵到一個獵物時便取其一撮毛,粘在槍機和弩機旁,表明自己的獵績。

弩,拉祜語稱為“咔”。長0。5~1。6米,由弩批、弩床、弩弦組成。弩批、弩床為質地堅硬的竹木製成。弩批即弩弓,為月牙形,所用竹料要用火烤乾,時間需兩三個月;弩床即弩身,用質地堅硬的牛角樹製作而成,中間刻有弩槽,用來安放弩箭,下面設有扳機。弩弦用林邊和半山坡採集來的野麻,剝下晒乾搓成,或用竹筋編製而成。弩箭長30~40厘米,竹制,頭部削尖,尾部的兩邊各安一薄竹片,以保持平衡。射擊時橫持弩,將箭放於弩槽內,將弦拉入鑲口,扣動扳機,箭即飛出。拉祜族曾經是個遊獵民族,在高山叢林裏以採集、狩獵為生(因此歷來將弩和燒飯用的鐵三角架視為家庭的支柱;將火藥槍與供奉祖先的“神桌”,看做是家庭的根基)。弩和火藥槍是每個拉祜族成年男子所必備的,可見弩在拉祜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男孩子長到10歲便開始跟着長輩學習狩獵,先學習的便是使用弩射擊,先射樹葉,再射跑動的物體,逐步提高技藝。人們經常進行射弩比賽,以磨鍊技藝。因此,拉祜族用弩射殺飛禽走獸,命中率都是極高的。

關於弩的來歷,在拉祜族苦聰人中流傳着這樣的傳說:從前,有個名叫阿沙的苦聰人,手持木棒去打獵,因無法接近獵物,一無所獲。一次,他將手中的木棒遠遠地擲向麂子,結果擊中了麂子的頭部而獵獲。阿沙從中得到啟迪,於是便製作了個野獸碰到或踩到就會自動射出去的“格網”,安放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格網”果然省事,效果也好,只是太笨重,不易移動。後來,阿沙又做了個能隨身攜帶的輕便小“格網”,並取名為“咔”,阿沙背着“咔”,出沒叢林深箐,獵獲的野獸越來越多。此事,很快傳遍了苦聰山林,遠近的苦聰人都來看阿沙的“咔”。阿沙把製作“咔”的技術傳給鄉親們。從此,苦聰人就用“咔”獵取野物。直到現在,逢年過節,苦聰人仍喜歡舉行射弩比賽,以此紀念“咔”的明人阿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拉祜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拉祜族
上一章下一章

17.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