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4)

13.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4)

“號地”是拉祜族旱地耕作中的一種習俗,即預先圈佔所要耕種的山地。***個體家庭在耕作前,可在本寨地界範圍內,尋找適合的耕作地,如果看中了某塊地,便在地上挖上一鋤,或打上一個草結,或剝去地上一棵樹的皮作為標記,再劃出地界,即表示已“號”上了這塊地,準備在此耕種,他人不得在此耕種。按拉祜族社會的約定俗成,被“號”上的地任何人不能爭搶,反之,若誰故意號地后又越界耕種、砍伐、圍獵,也必將受到處罰。所號之地耕種兩三年,地力肥力耗盡后,號地者即拋荒而去,荒廢若干年後,原主可再返回耕種,其他人若先看中,也可以選定,原主不得有異議。

旱地的種植分犁挖地與“懶火地”兩類。犁挖地耕作較為細緻,新地於農歷五月便在選定的山地里刈草一次,並犁地一次,農曆六七月再用牛耖(淺犁)一次,農曆七八月才將地中樹木雜草全砍倒。次年農曆二三月又將枯乾的樹榦砍成段,並堆成堆放火燒掉,然後騰地,將未燒盡的樹榦拾攏再燒,除去燒殘的樹根,揀去木棍石塊,敲碎土塊。騰完地後用鋤碎土平整,而後便撒種,最後用鋤蓋土,有牛的則用牛耖一次蓋土,不施肥。中耕除草兩次,農曆四五月薅第一次,這時草較少較淺,用手拔除即可,農曆五六月薅第二次,這時草較多較深,用小鋤邊鏟邊拾。旱谷成長期約為180天,收割時間一般在農曆**月間,早旱谷農曆七月便成熟。收割時用鐮刀割倒,所留谷茬較高,約有40厘米,然後再一把一把地捆起來堆放在地里,暴晒半個月後才脫粒,先在竹篾笆上摜下穀粒,再用彎棍打下余粒,有的用腳搓。最後用竹扇揚棄碎草、谷秕後背回家儲存於糧倉中,或窖藏於附近的土洞中,食用時再取。穀草棄置於地中,來年焚燒後作為肥料。在上述的勞作過程中,生產條件較差者,在砍伐草木之前只犁一次地,中耕也只薅草一次。這種犁挖地可連續耕種兩三年,多至四五年。第一年後,耕作程序要少一些,一般是犁一次、耖兩次后便撒種,最後用鋤翻一次土蓋種,到收割前中耕薅草兩次。犁挖地耕種三四年後即行拋荒輪歇,待數年後幼林長成后又可耕種,但一般都是另選新地耕種。

“懶火地”的耕作十分粗糙,不用牛耕,只用鋤挖撒種。農曆八至十月割草砍樹,次年二三月間放火燒山後即可下種,下種后翻一次地蓋住種子,中耕薅草一兩次,便等待收割了。中耕及收割時間與犁挖地相同,“懶火地”只耕種一年便拋荒。

旱地作物以旱谷為主,另外還種植玉米、蕎麥、小米等。旱谷品種分紅旱谷、白旱谷、黑旱谷、早白旱谷和早黑旱谷五種。山地蕎麥種植的工序為:五六月間開始砍伐山地,砍倒樹木雜草,放火燒光,然後用牛犁生荒地,犁深四寸,也有少數人家是在缺牛或山地坡度過陡的地方使用鋤挖。在翻犁時如果碰上石塊或樹根便將犁鏵抬起來邁過去,然後繼續往前犁。翻出的草根之類放火燒盡后當做肥料。翻犁好生荒地后,農曆七月份播種,再用犁翻土蓋種,用鋤頭將土塊打碎整平,此後便任其自然生長直到開鐮收割。山地旱谷種植工序為:如果在同一塊山地上,頭年種蕎麥,第二年種旱谷,第三年種玉米的話,那麼當農曆十月份蕎麥收割完以後,農曆十一月即動手耖地。次年農曆二月便開始挖地,並將土整平,燒去草根、樹根、雜草之類,當做肥料,三月開始下種,然後用犁翻土蓋種,中間薅除兩次,不施肥,也不灌水,單靠雨水澆灌。農曆九十月間收割。山地玉米種植工序為:在多數況下一塊山地都是頭年種蕎麥,第二年種玉米,當冬月蕎麥收割完后,隨即開始耖地,婦女們在前面收割蕎麥,男子們在後面耖地。翌年農曆二三月點播玉米種,點播時男子在前面架牛翻犁出地溝,婦女尾隨其後進行點種,當犁第二道溝時便將第一道溝里的種子自然地覆蓋上,農曆四五月間薅草鏟鋤一次,不進行施肥,至農曆十月份開始收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拉祜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拉祜族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