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3)

12.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3)

第二步是砍伐草木,放火燒荒。***一般在冬季進行,將小樹木離地面1~2尺處伐倒,大樹則在其周圍搭上架子從中間砍斷,大樹一倒,周圍的小樹也隨之壓倒,小樹、雜草等也要用砍刀芟除。在漫長的“刀耕火種”歷史進程中,拉祜族對於砍伐草木山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一種最普通的節約勞動力和提高勞動效率的方法是,在砍伐成片的山林時,順着坡勢,先將下部的樹榦砍至一半,再去砍上部的樹榦,上部的樹榦砍倒后,便將下部未砍完的樹榦壓倒。砍伐大樹時先左右兩面砍,再砍背面,樹木就容易伐倒。如樹榦過於高大,則架設斜梯,站在梯上砍伐。砍伐山林草木時,以村寨為單位,進行勞動協作。一片山林砍倒之後再任其由太陽暴晒,至來年三月份進行燒荒,燒荒時先自山腳下點火,任火勢向山上蔓延而去。燒荒時如何焚燒較大的樹榦,同樣是個複雜的勞動過程,其方法是待樹榦晒乾之後,在樹榦的下部堆上竹葉雜草,然後點燃竹葉雜草焚燒。在放火燒荒時必須注意風向。一個村寨的村民,同時砍伐一座山林,必須同時燒荒。按慣例,先晒乾的等未晒乾的,否則未晒乾的燒不完,便無法下種。因此在燒荒之前,通常要進行全寨性的磋商,統一行動。

第三步是清理燒荒后的山地和播種。燒荒后月余,待土涼后即可開始清理土地播種,土地不再深挖翻土,將燃盡的草木灰燼作為天然肥料,種子點播在樹根和樹榦的空隙間。播種的玉米實行點播,用根木(竹)尖棍或木■頭在地上挖個穴,隨即丟下幾粒種子,然後用腳將土覆蓋好。株距與人邁步的距離相當,在前腳尖端打穴下種,每邁一步便打一個穴,丟下幾粒種子,如此循環往複。早玉米每穴播2~3粒,晚玉米每穴播4~5粒,每穴播種多少視土質的肥瘦而定,土質肥者少播,土質貧瘠者多播。種子播下后,穴周圍的土便會自然塌下,將穴內種子覆蓋住,再踩上一腳踏實,以防種子露出地表被鳥獸吃掉。所有這些勞作過程均是由一個人從山腳至山頂單獨完成。播種完畢后,還得注意防止獸害。各種鳥獸的危害,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裏,致使全部農作物毀於一旦。主人必須住到地里去,一面保護農作物,一面進行捕獵。不僅收穫時節住在地里,即使平時也必須住在地里,這已經成為田間管理的主要內容,主要是嚴防猴子將種子掏出來吃掉,鼠的危害也很大,主人為了保護地里的莊稼,在莊稼地的周圍架上許多石板捕殺老鼠。

接下來是中耕薅鋤和收割。播種后至五、六月間中耕薅鋤一次,甚至連中耕除草都不進行,任隨雜草生長危害農作物,單等七八月份玉米成熟時進行收割了。有時在玉米地里實行一些間作,間作的農作物為黍,但所佔的比例不大,主要是間種蔬菜。玉米地只耕種一年便拋荒,待三五年幼林長成后,再進行砍燒耕種。

“刀耕火種”除種植玉米外,還種植旱谷,與種植玉米不同的是,旱谷地多選在山林邊沿地帶,將林邊的茅草雜樹砍倒燒光后,不進行鬆土便實行播種,也有在山林中種植旱谷的,但因產量很低,因此種植的人很少。旱谷的播種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點播,一種是撒播。早旱谷三月播種,七八月成熟;晚旱谷四月播種,九月成熟。旱谷地比玉米地晚燒荒一個月,即四五月間燒荒,燒完荒后即在灰燼的地上撒下谷種,然後用木■頭或小鐵鋤自下而上地翻一遍土,將種子覆蓋住。六七月間中耕鋤草一次,或不中耕除草。**月間旱谷成熟即可收割,收割時多是用手摺下谷穗,也有用鐮刀收割的。第二年砍除地中的小樹雜草后再燒荒耕種,旱谷地可連續耕種兩三年後才拋荒,拋荒3~5年後又可再耕種。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這種原始落後的“刀耕火種”農業,對山林與土質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放火燒山後,不鬆土、不施肥,燒壞一片,又遷到另一片上去,使一座座山林變成了荒山。

(二)旱地生產習俗

旱地生產是新中國成立前拉祜族重要的傳統生產方式,並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相當一段時間,如今在一些極偏僻的拉祜族山區還有少量殘留。旱地,也稱山地,是一種不固定的輪歇耕種地,在拉祜族農業生產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主要種植旱谷、蕎麥和玉米。所謂輪歇,即一塊地連續耕種上三年兩載,待地力耗盡后,即行拋荒,再到別處去另開新地,如果地力好的話,丟荒幾年後又可以回來耕種。丟荒後土地仍屬於村寨公有,其他村寨成員可以自由耕種,當然要待到地里的蒿枝開花以後,個人僅在耕種期間,對土地擁有使用權,生產物歸自己所有。現在看來,這種輪種制的產生是由於地力有限,而當時的拉祜族又不懂得施肥,因此每每在種植了兩三年後,地力耗盡便不得不拋荒輪歇,隔幾年待地力恢復之後再行耕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拉祜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拉祜族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