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第七章拉祜族的文化傳承(8)

118.第七章拉祜族的文化傳承(8)

第一,開展學會內各種學術活動。***拉祜族研究會作為一個學術團體,開展學術研究活動是其中心工作。

一是學會緊緊圍繞民族工作大局,組織廣大會員深入開展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在昆明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召開了4次拉祜族社會展研討會,充分利用研究成果服務拉祜族及拉祜族地區經濟社會展。1996年1月,研究會成立不久便向會員出了“拉祜族地區兩個文明建設與脫貧致富之路”為主題的研究倡議,議題涉及6個方面:拉祜族幹部培養與脫貧致富,拉祜族地區民族團結與兩個文明建設,拉祜族地區市場經濟,拉祜族地區工農業經濟與脫貧致富,拉祜族地區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與兩個文明建設,拉祜族地區民族法制等工作與兩個文明建設。倡議出后,得到廣大會員的積極關注和支持,研究會共收到會員寄交論文共30餘篇,並逐個做了審閱,雖然未能集中研討,但這是研究會動會員對拉祜族各方面問題進行研討的開端。

二是動員並鼓勵、支持研究會成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結合本專業學科,主動開展有關拉祜族文化這一綜合性學科的調查研究活動。從民族學、語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法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各個方面着手,本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揮各自優長。迄今會員在全國各級各類刊物上表文章上百篇,甚至在國家、省級刊物上表了一批極具價值的學術論文,如《20世紀拉祜族文學一瞥》《淺析拉祜族女作家娜朵的創作》《民族艱難遷徙歷史的真實寫照——讀拉祜族女作家娜朵長篇小說〈母槍〉》《願綠色鋪滿拉祜山村村寨寨》(楊春),《拉祜語與傈僳語四音格詞比較研究》(劉勁榮),《苦聰語概況》(張偉),《拉祜語語法研究》(張雨江),《南段拉祜族村寨文化的傳承與變遷》(王正華)等。楊春撰寫的《拉祜族民俗》刊載於《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觀》,《拉祜族文字與書法》刊載於《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拉祜族文化遺產》刊載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集萃》,《拉祜族風俗》刊載於《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拉祜族文化詞條》刊載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濃濃山鄉,拳拳赤子心》刊載於《中國少數民族風土漫記》,蘇翠薇,肖淑瓊撰寫的《拉祜燒烤》刊載於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薈萃》。出版專著十幾部,如劉勁榮撰寫的《拉祜族民間文學概論》《拉祜語四音格詞研究》,雷波、劉勁榮主編的《拉祜族文化大觀》(獲國家最高優秀圖書獎),和少英、王正華撰寫的《拉祜族文化史》,雷波、劉輝豪撰寫的《拉祜族文學簡史》,張曉松撰寫的《拉祜文化論》,張紹雲主編《中國拉祜族醫藥》,劉勁榮、扎拉、張雨江、彭華、張偉等編著的國內拉祜語第一部詞典《漢拉簡明詞典》,蘇漢林、楊元美、李紅軍編著《臨滄南美拉祜族展研究》,蘇翠薇撰寫的“20世紀中國民族家庭實錄”《獵虎卡些》,王振明、王振榮編《苦聰民間故事集》,政協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委員會編《拉祜族史》,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編《從葫蘆里出來的民族——拉祜族》,《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拉祜族卷》等。這些論文和專著的表出版,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部分會員還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有的甚至還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有的會員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的獎勵,其中,屈野教授於2005年獲“雲南省科技耆英”稱號,石春雲、饒琨於200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胡志壽、吳開明於2009年榮獲“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難能可貴的是,80餘歲高齡的屈老先生,為民族文化事業,老當益壯,自2003年起,便着手進行具有開創性且具有相當難度的“拉祜族習慣法研究”,為取得第一手資料,親至瀾滄、雙江、金平、勐海等10餘縣進行廣泛深入的實地田野調查,並寫出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有的會員對苦聰語和老緬語進行了調研,基本摸清了苦聰語和老緬語的語系屬況。上述研究會員所展現的實績表明,拉祜族群體正在不斷湧現出更多有作為、貢獻突出的一批又一批中高級人才,湧現出更多自己的教授、研究員、博士、碩士,並呈現出承前啟後的趨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拉祜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拉祜族
上一章下一章

118.第七章拉祜族的文化傳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