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5)

5.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5)

作為一個京族文學與文化的整理者,他的主要成就是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京語民歌翻譯,並創作了一些新民歌。他參加了《京族民間故事選》、《京族民歌選》、《毛南族、京族民間故事選》、《毛南、京、仡佬、回、彝、水六族故事選》、《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京族歌謠》的編選工作,翻譯了《京族民歌選》中不少京語民歌。他並與人合作出了九本專著,如《京族文化史》、《京族風俗志》、《京族民間故事選》等等,一生致力與挖掘、整理、創作京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阮成珍(1939—),女,出生於山心島,民間歌舞藝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跟老藝人黃成金學藝,嗓音甜美圓潤,擅唱《問月》、《搖網床》等抒性京族民間歌曲。1952年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婦女勞模會。1959年進縣文工團當演員。曾創編整理《燈舞》、《採茶》、《跳樂》等京族民間舞蹈。她是中國音協廣西分會會員,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會員,京族作家、詩人蘇維光的妻子,其傳唱之各類作品廣見於《京族民歌選》。由於文革期間斬斷了京族的文化傳承,上世紀八十年代打破“不能唱歌”的枷鎖時,不少年輕人已經不會“唱哈”了。現代流行文化的大量湧入,更是衝擊了“哈歌”、“哈舞”薄弱的根基。年逾古稀的“哈妹”阮成珍,將自己唱的“哈歌”錄成磁帶,但求以歌引歌,不遺餘力地傳播京族文化。

潘恆濟(1938一),江平鎮人,曾擔任教師、防城縣教育局副局長、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等職,是廣西作家協會會員。他20世紀70年代開始表詩作,80年代開始散文創作,陸續表《海上花市》、《青青的竹林》等。《青青的竹林》以回憶“我”在如詩如畫的壯族山村的童年生活為題材,該文獲得廣西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獎。他與人合寫的詩集有《野果》、《心境》等,還與莫振芳共同創作敘事長詩《斬龍傳》。

莫振芳(l949—),出生於澫尾島,曾任小學教師、校長,歷任防城縣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東興市邊境經濟開區管委會副主任等職。他長期生活、工作在京島漁村,熟悉本民族的民間文學,並從中汲取營養進行文學創作。他的重要作品是與潘恆濟合作的敘事長詩《斬龍傳》[蘇維光、王弋丁、過偉等編:《京旅民歌選》,廣西民族出版社,l988年。]。《斬龍傳》是繼蘇維光的《石花》之後的又一京族詩人用筆創作的敘事長詩。長詩敘唱京族青年阮大川在未婚妻海丹丹被吃人的白龍捲走後,歷盡艱辛找到“金鏢”殺死白龍,白龍屍碎三段化為京族三島的故事。這是當代作家對京島傳說的再創作,這種再創作先是把愛與除惡結合起來,賦予愛以超自然的力量。

陳琦芳(1935——),男,筆名群力。廣西防城人。1959年畢業於廣西欽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專業。整理了不少京族民間傳說和故事。《防城縣誌》副主任兼主編。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完成130萬字《防城縣誌》,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主編《防城各族自治縣概況》一書,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從事文學寫作20多年來,每年均在報刊表作品30餘篇。

蘇維芳,(1942—)澫尾島人。他從小就是聽着“哈”歌長大的,外公阮其福是京族最有名的“道公”(祭師、法師),蘇維芳小時候就常聽外公講《宋珍》。後來,外公用了三個月時間,憑心力將《宋珍》抄錄成冊送給外孫,並教其識、讀。這些本領在後來宋維芳擔任萬尾團支部書記兼文藝宣傳隊長的時候揮了作用,他把這部堪稱“京族長恨歌”民間愛故事改編成小戲進行表演,深受三島群眾歡迎。

60年代,蘇維芳響應抗美援越的號召應徵入伍,經過集中培訓后調到前線當越語翻譯。戰事結束后,他回到廣州軍區,在繼續與越南語文字打交道的同時,又被前後三次送入高校學習中文。回到防城港后在公安部門工作,曾擔任防城港市原公安局副局長職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京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京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十章京族有影響的文化人物(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