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章京族的文化傳承(2)
當代京族教育的特點是:第一,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進入了文化教育較為達的民族行列;第二,國家行政力量的彰顯使得國家統一教育(我們暫且把這種由各級地方政府代表中央在各地推行的教育稱為國家統一教育)逐漸取代了京族傳統文化教育而在當地起着主導作用,從以本民族生產生存知識的傳承為主,變成國家統一教育占支配地位的狀態。***第三,京族的家庭和個人不僅進行了微觀教育投資,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宏觀教育投資,強大的經濟實力給學校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持。
從一個歷史上文化教育落後、被長期邊緣化的民族變成文化教育較為達的民族,當代京族教育的展道路給許多相對貧困、教育支付能力低、沒有本民族傳統文字、文化教育不太達的跨境民族地區教育指出了一種可能:通過國家行政力量強有力的介入和扶持,推行國家統一教育,再利用自身的語優勢和區位優勢,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使本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民族文學創作
歷史上由於京族群眾當中掌握書寫符號的人不多,京族文學大多以口頭文學的形式通過口耳得以流傳。這造就了京族達的口傳文學。口頭講述幾乎可以說是京族保存其文學及歷史的最主要的方式,它為普通人用自己的聲音表達他們對歷史進程的體驗提供了空間,它呈現了那些曾一直沉默着的人們被遮蔽了的歷史碎片。通過這些口傳文學,我們得以走近未必生動然而卻真正深刻的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理解普通民眾,整理他們的生活經驗。
解放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口傳文學仍是京族民族文學創作的主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京族民間湧現出不少頗具才華的民間歌手,他們都能緣事而,即興編唱,有的還能用喃字或漢字把這些歌曲記錄下來,歌唱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反映五光十色的世態人,抒委婉曲折的民族精神。
1980年以後,京族傳統的民間文學得到了系統、全面的搜集、翻譯、整理和出版,如《京族民間故事選》、《京族民歌選》,還有其他許多作品被收進各種民間文學選本中。
京族作家文學的產生和展是建國以後的事。由於教育的展,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當中產生的文學形式才得以通過個人的寫作表達出來。經過幾十年的展,目前,已形成了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和電影響文學劇本等體裁兼備的作家文學文體格局。當代京族作家作者群體,其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抒大海的懷,講述人與海的恩恩怨怨,歌頌依靠大海生產又與海潮抗爭的京族創業者。如民間歌手、詩人蘇維光的長詩《石花》和一系列短詩等。
京族小說的創作以李英敏為代表。京族作家文學創作所涉及的題材和內容,遠遠超出了京族“三島”地區的社會生活,超出了本民族的狹小範圍,而多角度、多側面地反映了京、漢、壯、苗、黎等民族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生活。京族小說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李英敏的《椰風蕉雨》、《金色的道路》、《夏朗》、《紅樹林傳奇》、《走出大森林》、《趙司馬仔》和張永東的《歸家》、《夢的變故》等。有相當一部分作品,以海南各族人民的武裝——瓊崖縱隊的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為背景,刻畫了眾多的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展現了京、漢、壯、苗、瑤、黎等族人民為了求得自由解放而浴血奮戰的壯麗畫卷。
京族的詩歌創作,植根於京族民間文化的沃土,深深打上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烙印。許多詩作,或取材於民間素材,或直接採用民歌的表現手法,洋溢着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滲透着南方海濱文化的韻味。京族詩人蘇維光的《維光苦歌》、《擲木葉》、《石花》,潘恆濟、莫振芳合作的《斬龍傳》,張永東的《夏雨》等詩作,都在京族詩歌史上佔據一定的地位。
京族作家在電影文學劇本、報告文學、散文等方面的創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李英敏的成名作電影《南島風雲》真實地再現了1937—1945年間海南島尖銳複雜的革命鬥爭歷史,着力刻畫了符若華賢慧、溫柔、善良而又機智、勇敢的性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與別人合作的電影文學劇本《椰林曲》、《檳椰心》、《十天》等,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作為京族文學史上的新興文體,京族作家的報告文學和散文創作亦有顯著成績。李英敏的《豐碑》、《椰島英風》、《五指山下飄紅雲》、《五月的鮮花》、《奮戰二十三年的海南島》、《越過海上封鎖線》,以及潘恆濟的《海上的“花市”》、《青春的竹林》等作品,都從不同的側面,以樸素的文筆描繪複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也反映了樸質、善良的京族人民的文化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