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江山無限(1751~1799)(2)
第一次: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41歲)。***
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四月二十六日返回(乾隆47歲)。
第三次: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五月初四日返回(乾隆52歲)。
第四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四月二十一日返回(乾隆55歲)。
第五次: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五月初九日返回(乾隆70歲)。
第六次: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四月二十三返回(乾隆74歲)。
一下江南的前兩年,乾隆皇帝在兩道聖諭中陳述了\"南巡\"的四大理由:一是江浙官員代表地方軍民多次恭請聖駕臨幸,盛難卻;二是循聖祖康熙皇帝\"南巡\"之例;三是考察戎政,問民疾苦;四是遂母后遊歷江南之願,以盡孝道。於國家治理而,除第三條之外,其他幾條實在不能成為如此重大行動的理由。故而,自有\"南巡\"之議,便有若干反對聲音。大學士訥親,最早被指派為未來的\"南巡\"勘察道路。訥親對皇帝的\"南巡\"計劃頗有腹議,他裝模作樣地在江南各地轉悠了一圈之後,用一種婉轉曲折的辦法向皇帝奏報:蘇州的虎丘就像一個大墳堆,實在不能算作是名勝;城裏的河道狹窄,大小船隻擁擠不堪,河面上漂浮着糞便,臭不可聞。聞聽此,皇帝陛下暫時失去了南下的興緻。但訥親的智慧只不過使\"南巡\"的計劃稍稍延遲而已,乾隆皇帝邁向江南的堅定步伐,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擋。
作為一代明君,乾隆深知,像\"南巡\"這樣的偉大事業,絕不能給世人留下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的糟糕印象。每次\"南巡\",最為重要的日程就是視察河工海防,\"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尤其是江浙兩省的河防海塘工程,大多都留下了皇帝親臨閱視的足跡。第三次\"南巡\"到達浙江海寧的時候,正值水告急,皇帝顧不上休息,第二天即親臨海防現場,親自試驗打樁,並最終作出了修築柴塘、裝石加固的英明決定。此時的乾隆,不僅僅是一位萬民景仰的皇帝,而且還是一個精於水利工程的專家。他在河防海塘工程方面的勤奮和熱,就是聖祖康熙皇帝也難以企及。至於河工興修的規模以及為此而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更令歷代帝王望其項背,僅每年固定的\"歲修費\"一項,即多達白銀380餘萬兩,約佔朝廷\"歲出\"額數1/10強。
對於所做的這一切,皇帝自然不會謙虛。每到一地視察過後,都忘不了題詞贈匾、刻碑紀念。面對自家的秀美山川,偉大的\"詩人\"乾隆還免不了詩興大,寫下了很多自以為得意的詩篇。不過,在後人們看來,這種帝王體的詩詞除了矯揉造作之外,實在沒有太多的詩詞韻味,不讀也罷!五六十年以後,國力漸弱的朝廷已經無力顧及水利工程,江浙一帶海塘失修。清朝乾、嘉時期著名詩人陳文述對此大感慨,作詩一,跨越時空,好好地溜了一回龍鬚:
《議修海塘》
嘆息魚鱗起石塘,當年純廟此巡方。
翠華親蒞紓長策,玉簡明禋賜御香。
列郡田廬資保障,萬家衣食賴農桑。
如何六十年來事,容得三吳駭浪狂。
乾隆帝一生詩作甚豐,留給了我們9000餘,近於一部《全唐詩》的分量。所以稱他為\"偉大的詩人乾隆\"。
\"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出自《南巡記》。
\"聖明恩德\"的另一表現就是蠲(juān)免賦稅。這是歷代封建帝王維繫民心的慣用手法,乾隆皇帝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此時的清帝國國庫充盈,錢銀頗豐。皇帝財大氣粗,所到之處,信口蠲免。南巡途經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各州縣的應徵額賦,皆蠲免十分之三,受災歉收地區達到十分之五;同為江蘇省省會江寧(南京)、蘇州,浙江省省會杭州,是皇帝巡行駐蹕之地,三城和附郭諸縣在皇帝南巡之年的應徵地丁銀兩全部蠲免。六巡江南,多次下諭,總共蠲免賦稅摺合白銀在1000萬兩以上。對於乾隆這個滿洲肥佬來說,只要民心所系,碎金碎銀自是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