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開篇1750年的中國(2)
乾隆皇帝和他的官僚們,即使動用他們的全部智慧,也不會把上述兩件事聯繫到一起。***\"通貨膨脹\"只是後世經濟學家們經常念叨的一個名詞。四十多年以後,當英國訪清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在北京訪問期間提出大量白銀的流入是物價持續上漲最為直接的原因時,帝國的大小官員們還大大地不以為然。而在此時,帝國上下只對白花花的銀子保有濃厚的興趣。乾隆皇帝比他的臣屬們則要清醒許多,貪婪的目光緊盯黃金白銀的同時,內心卻對洋人們在境內的經商活動持有高度的戒備。1750年夏秋間,南方數省不斷地奏報,廣州的一些洋人希望把他們的商船開到寧波、廈門。皇帝的神經立刻緊張起來:廣州開埠通商后,原本平靜祥和的帝國陡然間風生水起,如今居然還要到寧波、廈門來惹麻煩?如此一來,國門洞開,那還得了!金鑾殿上的皇帝眉頭緊鎖,苦思良策。
不久,皇帝就有了絕妙的計劃。他要到南方去轉一轉,到洋人們感興趣的地方去看一看。這個計劃雖然因洋人而起,想法卻由來已久。自登上皇帝寶座的那一天起,乾隆就立志做一名像他祖父那樣的偉大君主。康熙曾六下江南,乾隆豈可不去?1749年的十月初五、十七兩日,乾隆皇帝就連下兩道上諭,表達了去江南巡視的強烈願望。皇帝經常憧憬着出現在江南時那萬民景仰的場景,心潮澎湃的時候,連近侍們都能感覺到他怦怦的心跳。1750年8月13日,乾隆在群臣的\"萬歲\"聲中度過了40歲壽辰。40歲,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年齡。對於從事皇帝這種特殊職業的人來說,尤其如此。有的年富力強,大展宏圖;有的則對政治產生倦怠。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40歲時已經做了32年皇帝,但國家的內憂外患讓這位英明的君主不敢有絲毫的鬆懈。乾隆的父親在40歲的時候,距離他登上皇帝寶座還有五年的時間,此時正在為未來的皇位與其他皇子們明爭暗鬥。血雨腥風之後坐上龍床的雍正皇帝如履薄冰,自然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而在風平浪靜中承繼大統的乾隆皇帝,憑藉祖、父兩代打下的牢固基礎,順風順水,到40歲時,已經在皇帝的寶座上舒舒服服地坐了15年。此時,他對政治產生了明顯的厭煩緒,轉而嚮往\"下江南\"的遊盪生活。
皇帝出巡江南,自然不是一件小事。紫禁城外戶部、工部、禮部等各部衙門,紫禁城內的內務府高效地運轉起來;即便軍機處這樣的機構,籌備皇上出巡也成了要任務;後勤供應、御膳安排、安全保衛方面,自是不在話下。帝國的中樞系統,幾乎無一例外地捲入了這場浩大工程之中。對於京杭沿線的各省官員來說,\"接駕\"更是事關重大,正夜以繼日地精心籌劃。
就在舉國上下熱切期盼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早日到來的時候,滿洲八旗之一的正紅旗鈕祜祿家族迎來了他們激動人心的一刻,1750年九月初一,這個家族增添了一名男丁。鈕祜祿為八旗之顯赫家族,當今聖上的生母就出自這個家族,然而添丁加口這樣的小事實在沒有必要驚動日理萬機的皇帝,皇上眼下對這個新出生的旗人同胞沒有絲毫的興趣,宮廷內也只有與鈕祜祿家族沾親帶故的人在傳遞着這個男孩出生的消息。二十多年以後,男孩長大成人。某天,步入老年的乾隆皇帝在他的儀衛隊中現了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侍衛,龍顏大悅。於是,這個名叫和珅的校尉軍官時來運轉,一路飆升。神聖的皇帝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位極人臣的和珅對財物的極度貪婪,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惡劣政風,在此後的官場頑強地延續,兩百年來不能消除。
1750年,大清帝國以外的世界,可以說是風平浪靜,波瀾不驚。
北美地區時而傳出幾聲槍響,那是北美移民的後代們反抗宗主國的聲音。零星、清脆的槍聲給這個寂靜的世界平添了幾分生氣。
在英國,確定國會權威和議員論自由的《權利法案》已經被執行了66個年頭了,因為國會有了最高權力,議員就不是舉手表決的擺設,民主政治已經初步確立,公民的人身權利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在工業進程方面,十多年前不到30歲的鐘錶匠凱伊明的飛梭在紡織機上被廣泛運用,紡織的效率成倍地提高,以至紡織的原料棉紗供不應求。1750年的夏天,英國各地的許多市場上,棉紗脫銷。英國人從飛梭的明和運用中看到了工業化的影子,他們堅信,這將極大地改變這個世界。此刻,他們正在努力尋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