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章漢代風雲人物第一講晁錯(上)(4)

4.第1章漢代風雲人物第一講晁錯(上)(4)

畫外音:

用晁錯的觀點來,他提出削藩策是因為吳王必反,因為當時的吳王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富饒之國,魚米之鄉,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富甲一方、勢可敵國,這樣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的隱患,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那正如晁錯所說吳王劉濞難道真的要造反嗎?

易中天:

現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以後,政府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只有這個鄧公說了“吳王為反數十年矣”。***那也就是個想當然了,第二個證據就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吳國逃,逃去以後他都收容下來,就像後來《水滸傳》裏面的小旋風柴進似的,一個大莊園,誰犯罪都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幹了這些事兒。但是實際上你說抓他這個謀反的證據,這個是證據不足的。當然晁錯也抓了他們一些岔子,比方說楚王,這個我們在電視劇裏面也看到了,說實在的,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吧。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賣官,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但是反過來我們如果站在後人的立場上,站在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不等於他兒子不反,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於他明天、後天不反。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兒子反了吧,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就是北京了,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皇太子,是已經先死了,皇太孫建文帝繼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反了嘛,所以這個藩國太強大,對於中央政權是個危害,這一點肯定是對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證明劉濞是反的,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慮,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確實應該拿吳國這個最強大的藩國開刀,就是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還是不反,想反,還是不想反,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何況吳王劉濞最後一削他,他就跳起來。

畫外音:

當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的時候,吳王劉濞跳起造反,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對於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採納,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問題是當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朝廷大臣的一片反對,而到了最後當提出要誅殺晁錯時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那這有是為了什麼呢?

易中天:

這裏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一個統一的國家,它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法家的學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道家學說,漢武帝以後是儒家學說,漢文帝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後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準讀別的,所以整個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態度比較溫和,竇太后態度比較強硬。有一天,漢景帝主持一個學術討論會,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什麼叫湯武革命呢?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說這個事對不對。道家說不對,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他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腳下,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壞,殷紂王再無道,他也是君,所以湯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叫轅固,轅固先生說,照你這麼說,我們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這個事就不好講了,你如果贊成這個黃生,那意味着我大漢政權是來路不明,如果我贊成轅固,那意味着我大漢王朝也可以被別的王朝取代,這漢景帝怎麼表態呢?漢景帝說:好了,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馬肝是什麼?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們還是喝排骨湯吧,漢景帝他是比較溫和,竇太后就很厲害了,竇太后就把轅固叫過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雲人物(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雲人物(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1章漢代風雲人物第一講晁錯(上)(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