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章漢代風雲人物第一講晁錯(上)(3)
易中天:
那麼秦始皇實行這個制度大概十幾年,秦始皇死了以後這個王朝實際上就已經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漢王朝。那麼漢滅秦以後是實行原來周代的封建制呢?還是實行秦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最後漢高祖劉邦採取了一個妥帖的方式,一個中間路線。就是在中央周圍有個京畿地區,京師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實行秦的制度。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實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那麼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麼叫藩呢?藩是什麼呢?藩就是籬笆,藩籬嘛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地,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稱之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主權的,也是有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行一朝兩制的這樣一個方案,他還是留了一手,做了一個規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異姓王,就是只有我們姓劉的,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那你只能封一個侯。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現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麼人?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這個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這個排行是從爺爺輩那排的,劉邦的哥哥叫劉仲,就是劉二,因為劉邦出生貧民,劉邦家是沒有文化的,也起不出一個什麼有文化的名字來,那就很簡單了,劉大、劉二、劉三、劉四。劉仲就是劉二,劉邦叫什麼?叫劉季。那就是劉四嘛,劉二他是個沒用的,劉邦當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他守不住,他兒子劉濞很能幹,也很勇敢,會打仗。剛好那個時候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劉邦一想,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幹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劉濞你去吧,就把劉濞封了吳王,封完了以後,劉邦就後悔,他說,劉濞這個人,我怎麼看他有“反相”,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你封都封了,你怎麼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着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後,東南有人作亂,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別干這個事”,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那麼事實證明,劉濞是造反的,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晁錯的理論是認為必反。
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藩國,它是獨立王國,它是有獨立主權的,有自己的財稅,有稅收,有軍隊,有領土,有政府,這麼一個東西,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外面,說它能保衛中央,這個事不大靠得住,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地,不要讓它這麼大,一點切一點,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後天再切一點,這個就叫做削藩。那我們想了,這個削藩,這些藩王們會願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麼多既得利益,誰甘心愿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一個王爺,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說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後,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搞不成。漢景帝也很擔心,說你看這個事弄下去是不是會造反,晁錯回答的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現在削,他反得快,他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將來削,他反得是要晚一點,但是危害大,為什麼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來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等着你打他,哪有這麼好的事。那麼這句話說下去以後,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或者說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