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七、薩滿文化的保護和開發(1)
薩滿文化研究如今已成為世界的熱點。******作為薩滿教與原始文化混合體,薩滿文化蘊涵著北方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思想觀念,積澱着先民的心理意識,融會了先民們創造的原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現有的主要知識門類,很多都可以在薩滿文化中找到源頭。
面對這個世界北半部阿爾泰語系多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中國人似乎更有權。因為目前世界上保留薩滿文化最豐富、最完整的要屬中國。至今在滿、蒙、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新疆察布查爾的錫伯族等,仍有祭祀祖先、序譜等薩滿信仰活動。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着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的無形的東西往往比物質的有形的東西更加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的感,包含着難以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藏着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等等。而薩滿文化已經具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切相關要素。
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看待薩滿文化,有利於在保護和利用的實踐中準確把握尺度,做到合理保護,有效利用。
先,我們要站在科學的角度理清薩滿文化符合現今社會展的成分。如其已演變成民俗文化歌舞表演等的宗教儀式,原始建築、制皮技藝,昏迷術、中草藥原始醫術及其服飾、靈佩、繪畫等造型藝術。這一工作過程,實際就是對其系統化、規範化、理論化、思想化的升華過程,是除去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一些屬於愚昧迷信的內容被淘汰了,有一些內容被保留下來,並作為精髓而得到了升華,成為了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了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了人類非物質文化且得到了保護。
其次,要對薩滿文化進行搶救式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規定了開展文物保護的基本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目前,當務之急是對薩滿文化本身開展搶救性的保護,因為以傳統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數民族村落已所剩無幾,口傳心授傳遞薩滿文化的薩滿老藝人又相繼去世,後繼乏人,大量的民族文化必將隨之消亡。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是改變薩滿文化的傳統傳播方式,運用現代教育和文化傳播方法,強化薩滿文化的民俗內涵,使之成為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自主性、參與性顯著的文化活動。為此,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建立並完善民間文化傳承人和特殊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培養與保護機制,出台政策資助保護重點民間文化傳承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切實解決那些掌握着民間絕技的藝人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得以把絕技傳承下去,使一些不適應市場化展的特殊表現形式的民間文化精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保護。另外,要為那些暫時沒有進入市場的民間文化產品搭建展示舞台,通過舉辦民間文化交流、展覽等,為它們走上市場創造條件。另外,我們還應該以中國北方薩滿文化圈為基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並以此為契機,利用錄音、錄像,建立文化檔案等手段,盡量形成完整的薩滿文化記述材料,使薩滿文化成為世界人民共同關注與保護的遺產。
再次,以保護帶動開,以開促進保護。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是維護民族團結統一、彰顯傳統價值觀念、滿足民族歸屬感的紐帶,另一方面又是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生產力。我們要選擇薩滿文化活態文化豐富的地區,建立薩滿文化生態博物館,以全方位地展示薩滿文化,形成特色品牌文化,帶動地方經濟展。以複製的方法合理開薩滿文化典型符號產品,形成特色規模經營,建設文化產業。如組織薩滿文化歌舞表演,開薩滿古老醫藥醫術研究與推廣,以神鼓、面具、繪畫等造型藝術開旅遊產品等,通過強化該文化的特質,在與異質文化的對比衝突中達到審美升華,帶動人們消費。在開過程中,我們需要牢牢把握的一點是,開要以保護為前提,所有的活動應盡量保持其文化的原生態,儘力關注其文化的原創性,保留其更多的文化特質,防止其世俗化、庸俗化。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