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國的經濟特區(2)
農村滯后的工資促使1400萬中國男女奔向了富裕地區,隨着2009年經濟衰退的影響不斷蔓延,這一數字還在增加。儘管勞動力的流動對於勞動力輸入地區和輸出地區都有好處,但是這種持續流動的趨勢向社會穩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即使與普通市民相比,外來勞工賺得少一些,但是他們的收入比之前還是增加了一倍。和美國的無證工人一樣,中國的流動工人也做着工時長、條件差和報酬低的邊際工作。雖然中國極力避免大城市的周圍形成貧民窟,但是外來人口只能住在宿舍、出租屋或工作場所。舉例來說,1999年,上海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是1727平方英尺(約15英尺乘10英尺);而背井離鄉的外來人口的居住面積只有上述的一半。16
2008年末,在鄧小平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典禮上,**的領導人宣佈,允許農民把他們30年的土地使用權出售給其他農民或公司,這一條款把集體農業推得更遠了。隨着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從10%下降到8%,振興農村經濟變得極其重要。而經由這次改革,約8億農民家庭能用他們的農場進行抵押借貸或者出售他們的土地使用權,從而加入城裏人享受的消費浪潮。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出口放緩,這樣做可以增加國內的消費。雖然一些賣出的農田可能不再用於耕作,但是地塊整合還是可以產生規模效益。農業改進后,農民少了,投資多了,領導人希望生產力也會提高。17中國農民很節儉,政府希望他們有了更多的收入后,會開始消費,彌補出口赤字。
中國的領土面積和美國的很接近,但是中國有更多的山區。中國內陸的丘陵地區仍然很落後,遠遠趕不上沿海的平原地區。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有2億人,而中國人口將近10億。中國采378取了嚴厲的措施來減緩人口的進一步增長。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提倡“晚婚,晚育,少生”,敦促夫婦晚結婚,晚懷孕,少生孩子。1979年,鄧小平出台了獨生子女政策。政府打算把計劃生育政策至少持續到2010年。不過這項政策只適用於居住在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的漢族人。即使存在很多例外,中國的生育率還是下降到了17,比西歐的14要高,但是低於美國的21。政策的成功可以用事實說明: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佔比是30%,而現在只有20%。18計劃生育政策的意外後果是男女比例的失衡,因為許多夫婦為了保證他們生的是男孩,打掉了女胎。
20世紀6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尚未產生影響之前,嬰兒死亡率已經開始下降,從而造就了年青一代的就業高峰期。因為有很多的生產崗位等着他們,20世紀80年代成年的這代人加快了祖國的經濟繁榮。從長遠來看,人們健康方面的改善和預期壽命的提高也對經濟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幾十年,中國的撫養率(依靠工作者撫養或贍養的兒童和老人的數量)一直在提高。如今,沒有姐妹、兄弟、阿姨、叔叔和堂兄妹的兩代人長大了。加入勞動大軍的求職者數量正在減少,退休人數卻一直猛增。到2010年,332億中國人將年過50。這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個人深省的問題:中國政府持有14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它可能不得不兌現一些,因為中國堅持為它的老年人口支付退休金。19
儘管**領導人在如何繼續前進的問題上有分歧,但是他們一致認為必須堅持**對人民日常生活的控制權。然而,邁向市場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意味着在鼓勵人們自行其道。個人主動性和國家控制存在尷尬的對接問題。改革的領導人認同鳥籠經濟學說,即中央計劃是鳥籠,經濟是小鳥。寓意是:沒有籠子,鳥兒就會飛走。但又必須讓這隻鳥感受到有空間,所以籠子必須不停搖蕩,創379造空間很大的幻覺,讓鳥兒高興。20但是西方人會說,**現在正被老虎追着跑,它不能慢下來,也不能掉頭往回跑,因為經濟增長的好處太過惹眼,而且被廣泛分享。《洛杉磯時報》上的一句話在某種意義上抓准了中國天翻地覆的展形勢:“以前的紅衛兵變成了百萬富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