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1)

9.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1)

匈奴是弱者

東方世界的游牧國家原型,就是匈奴。關於匈奴,在馬司遷的《史記》中除了有匈奴列傳之外,也在許多地方留下詳細記錄。

其理由在於司馬遷生存的時代、也就是西漢(或稱為前漢)武帝統治時期,開始與匈奴之間進行激烈戰爭。司馬遷本身也曾為“匈漢戰爭”的指揮官李陵辯護反遭武帝處以宮刑,忍下這樣的屈辱並寫出《史記》。

直到武帝即位前,匈奴這個國家一直是西漢朝的主人。漢朝始祖劉邦被匈奴帝國創建者冒頓單于打敗后,大約半世紀的時間,漢朝都以匈奴附屬國之身份對其進獻貢物及公主,換取和平。雖然也有中國史研究者不同意這一點,但就客觀事實而應該是無出其二。

漢武帝決心要打破這種關係。包含被世間稱為“西域開拓”等,全部都是以對匈奴作戰為主軸所展開的行動。總之,司馬遷關於匈奴的敘述,幾乎就是該時代現場實況的“現代史”。

若就在長期戰爭的晚盛時期持續思考自己存在的“現代史”,將直到“現在”的歷史道路全貌回溯到太古時期而以“通史”記述的這一點來說,事實上希羅多德的《歷史》及司馬遷的《史記》有令人驚訝的相似處。兩者都是為了“現在”而有歷史。

若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從漢朝建立一開始就成為其頭上重擔的匈奴,在以前不過是個於鄂爾多斯(ordos)地方過着窮苦生活的小集團而已。

《備忘錄》

何謂鄂爾多斯

距離匈奴所在地相當遙遠的東方、蒙古高原最東邊自然界線的大山脈——興安嶺,有一群被稱為東胡(應該不是依據原文音的音譯字,而是具有“東邊的胡人”之意義的漢字詞彙)、規模龐大的游牧民集團。在相反方向,匈奴的西邊、從祁連山北邊山麓到塔里木盆地,則有強勢的月氏在此處進行游牧。

此外,匈奴的遠北方向、從貝加爾湖南邊到葉尼塞湖上游流域,以突厥語音近似丁零(或作丁令)及被認為接近于吉爾吉斯(kyrgyz)族之鬲昆(或被稱為堅昆)等在其間活動。總之,有許多集團聚居於此處。

在這些族群之間,除了被稱為伊朗族系的月氏外,其餘全部都是使用突厥語系或是較晚出現、接近於蒙古語“祖語”的人們。若觀察歐亞中間整體狀況可以現,西半部為印度、亞利安語系,尤其是伊朗系的游牧民廣泛分佈其間;東邊則主要是由阿爾泰系人散佈其間。

在此重要的是,東半部的游牧集團全都不是強勢組織。雖然當時的“中國本土”大致上來說也並未完全脫離都市國家階段,但即使是這種從春秋時代末期到戰國時代初期、也就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列國諸侯,若想要也可毫不費力地對其進行征討。被稱為匈奴的小集團,最初似乎也只是這種程度的組織。

東半部游牧國家的形成時間,非常明確地較西半部晚了許多。若以阿契美尼德王朝為基準,成立時期較晚的“中國本土”可說是與東半部游牧國家形成的年代幾乎相當,就大局而,幾乎可確定在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斯基泰型及阿契美尼德的兩種國家形態以相當緩慢的速度向東方流傳。

但是在戰國時代中期過後,亦即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左右,狀況有了急速的變化。位於“中國本土”北部的各諸侯國,分別開始建造壯大漫長的土牆。也就是所謂的“長城”,那無非就是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的襲擊。

在此之前,儘管東方的游牧民也有養馬,但因為欠缺足夠的騎乘技術及所需之各種馬具,故其畜牧移動範圍也只好停留在相當局限的區域。雖說是游牧民,但卻是用腳行走的游牧民,其游牧生活內容、集團規模以及理所當然的所謂軍團的意義,都是相當薄弱。但這樣的況有了大幅度變化。其與都市居民的立場,開始有了逆轉。

這個轉變還可說明另一個現象。這代表着在歐亞西半部形成的騎馬技術及以其為前提建立且如同其廣義文字表現呈現的游牧社會系統,也幾乎完全流傳到東方牧民之間。曾經是貧弱存在的游牧民,學習到機動性、集團戰術后急速地軍事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9.司馬遷眼中的當代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