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眺望廣闊的大地(3)

3.眺望廣闊的大地(3)

若見到伊犁河從山脈源頭流到大草原,會讓人聯想到開天闢地時的景象。巴爾喀什湖匯聚伊犁河等往北的多條河川形成“七河之地”(semiryechye)的游牧草地,先前提到的“楔形”三角地帶,就是這些游牧民國家的所在地。

或許是為了“絲路”的傳說,串起天山南麓的綠洲之路總被認為是貫通東西的主要途徑。那是因為中華王朝向西拓展疆域,總是要沿着天山南側小規模的綠洲都市國家而行所致。然而,這種模式在漢文史料上卻被大書特書,至於天山北側,相關記錄常予人一種黑暗之地的印象。

這種現象述說著中華政權長期以來無法踏入北方綠野一步,無法直接介入擁有強大戰力之游牧民世界的歷史。漢代雖然有廣為人知的“西域經略”,其努力及影響也許不容小覷,但整體規模還是微小的。

從許多知名旅行家採行的路線,就可知連接歐亞東西的高速公路在天山北側,史上的軍團東西遷徙時,當然也採行此路線。不管對游牧民或農耕民來說,天山北麓都是好所在。然而,天山南北麓的居地分佈並非由自然所造成的必然,而是歷史影響的必然,是由政治、軍事力量影響的結果。

從清朝擊敗準噶爾王國及後來的政策方針或可看出端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趁同在塞外時即是宿敵的準噶爾內亂,成功地將其滅亡。當時幾乎全數殲滅將都設在伊犁河溪谷的準噶爾人,據說人數甚至超過60萬,堪稱“種族滅絕”(genocide),乾隆有意要讓準噶爾片甲不留,準噶爾亦被稱為最後的游牧王國。

這件事徹底推翻史上持續許久的天山南北政局,清朝將中原的漢人遷移入天山北側,將原是游牧民的居地當做廣大且肥沃的“前線”,一舉將它化為農耕地。

清朝也鎮壓了由穆斯林蘇非教派主導的天山南側綠洲,並以帕米爾高原以東的疆域命名“新疆”——天山北側為“北疆”,南側為“南疆”。現在北疆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穀倉之一,也是油田、淬鍊、化學工業的模範地區。以純客觀事實立場來說,新疆可說是建築在歷史中罕見的“滅絕”準噶爾的事實上。

在18世紀後半以後的清朝,動不動就被認為是受到“西方衝擊”(westernimpact)影響的衰老大國。然而,這是從“海洋世界”看到的印象。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georgemacartney)使節團認清清朝權力**之時,清朝在“陸地世界”方面還是個剛成年沒多久的巨型帝國。這之後,清朝雖然漸步衰微,但其領土仍持續擴大。同俄羅斯帝國一般,直到崩解前都還是膨脹狀態的龐大帝國。

從西藏的高度出

在帕爾爾高原東南方,西藏高原如隆起的碩大岩盤,是地表最高也最堅實的土地。這個地區總讓人有黑暗神秘的幻象,或許是人類到現在還難以進入超過高原一半的區域。據西藏史研究權威的佐藤長表示,當初策旺阿拉布坦僅率領3000名準噶爾鐵騎就突破了中央羌塘高原。

高原氣候陽光普照,空氣稀薄且濕度低,幾乎沒有天然遮蔽避免陽光直射,加上堪稱地表屋脊的高度,紫外線更是強烈。長年日晒便會在皮膚上形成晒傷、雪曬般焦狀的黑斑和深刻的皺紋。

西藏也曾經有“王國”,最初施行政治權力的“王國”,也有人稱“帝國”。大約在唐朝的時候,松贊干布王(又稱棄宗弄贊,songts?ngampo)即位后便迅速成為強大勢力,與唐朝曾有戰事並簽署結盟,目前還可見當初的紀念碑。後來松贊干布也占進中亞,曾掌權敦煌一帶,不過時間並不長。

遭貴族割據的西藏,宗教勢力漸漸抬頭擴大,並朝着以宗教權威為的“王國”之路演進。西藏佛教從安多(青康藏高原東部)進入蒙古高原傳教,範圍達亞洲東半部,形成遼闊的“藏傳佛教圈”。16世紀后,**喇嘛的權威影響已不局限於狹義的“西藏”地區,也獲得北亞到中亞東半部廣大信眾的支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游牧民的世界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游牧民的世界史
上一章下一章

3.眺望廣闊的大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