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金蟬脫殼(1)

第37章 金蟬脫殼(1)

第37章金蟬脫殼(1)

原典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強大的駐軍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根據蠱卦原理:如果能隱蔽自己的行動而面不暴露,就能夠有效防止敵人的損害。

解讀金蟬脫殼原本是一種生物現象,指蟬類昆蟲在蛻變時,本身脫離皮殼飛去,只留下空殼在原處。古人用這種現象來喻指人類社會中的某些事物。

“金蟬脫殼”作為一種計謀,往往是在形勢處於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不得不施謀用計脫身,以求東山再起。所以,在危急存亡關頭,用偽裝、掩護或欺騙的手段瞞住對方,留下虛假的外形穩住對方,以求暗裏逃遁,是一種走而示之不走的權宜之計。

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而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並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在認真分析形勢后,準確做出判斷,保留外在形式,抽走實質內容,巧妙分身,用精銳部隊出擊另一部分敵人的戰略。

運用此計要選好時機。一方面“脫殼”不能過早,只要還有勝利的可能,沒有到萬不得已之時,就不要“脫殼”而去,以防破壞勝利的機會;另一方面“脫殼”也不能過晚,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多停留一分鐘,就會多一分危險,減少一分生還的可能。

總之,要從某種危險境地逃脫,又不至於被糾纏或追擊,金蟬脫殼的確是妙計。逃脫時如果沒被發現,就幾乎已經鎖定勝局,因為等對方發覺時,就已經鞭長莫及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走也有多種走法,金蟬脫殼就是走計之中的上計。

當然,面對敵人的金蟬脫殼之計,我們應該採取以下一些防範對策來應對。

一、將蟬壓在牢籠里,讓其無法逃之夭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晚上把一隻帶殼的蟬蓋在紙杯下,第二天揭開紙杯卻發現蟬不見了,只留下一個空殼。這時,我們多後悔沒把它壓牢。因此,要防止幾乎到手的敵人使用金蟬脫殼之計逃脫,最好的方法就是“關門捉賊”,速戰速決,把它死死地關在牢籠里。這樣,敵人即便使出全身解數也無法逃脫,只好乖乖就範。

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敵人的虛假表象所迷惑。敵人在策劃某些新的陰謀時,或多或少都會有某些反常的表現,或特殊的徵象。我們要善於觀察和辨析,及時準確地掌握敵人的動向。而敵人一旦使用金蟬脫殼之計,往往更會故意製造虛假的“形”或“勢”來迷惑我們的眼睛。我們一定要順勢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深挖敵人的本質和真實意圖,以防中計。

三、輕諾寡信是敵人脫身的慣用伎倆,因此,決不可相信敵人的承諾。對於敵人而言,承諾和信物往往是最廉價的脫身替代品。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就要注意不能因為那些毫無約束力和控制力的諾言或信物而輕易放過即將到手的敵人。即便是暫時放鬆,也要緊緊抓住可以隨時將敵人牽回來的韁繩。總之,相信敵人的諾言最不明智,近乎愚蠢。

智慧典例

蘇軍“脫殼”反攻

“金蟬脫殼”之計,在軍爭上確有百戰不爽的效果。只要你在“存其形,完其勢”方面做得好,不露痕迹,不讓對方識破,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取成功。此計被廣泛運用在中外現代戰爭中。

朱可夫元帥

1943年,蘇聯軍隊在德涅伯河地方與德國納粹軍進行大會戰。會戰一開始,蘇軍沃羅涅什方面軍便渡過德涅伯河,奪取了基輔東南約140公里的布克林登陸場。隨後,德納粹軍隊奮力進行了激烈的反擊。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反覆交戰,蘇軍暫時陷入了被動局面,如果再堅持頑抗,就有被殲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元帥和方面軍司令瓦杜丁大將臨時決定,改變主攻方向,向敵人防禦力量較弱的基輔北側發動攻擊。因此,為了把部隊主力轉移出來,並且不被敵人發現,朱可夫計劃施用“金蟬脫殼”之計。

朱可夫下令讓近衛坦克第三集團軍等主力部隊,隱秘行動,先悄悄沿着德涅伯河東岸的路線行進,然後再沿戰線往北,並在基輔以北約40公里處重新渡河,在柳捷日登陸場開始向德軍發起猛攻。

同時,為使這支機械化大部隊從敵人的眼皮底下順利轉移,朱可夫等高級將領編造了一個暫停進攻,就地轉入防禦的假命令。除此之外,蘇軍還在戰地上找回一具屍體,換上大尉軍服,把這份假命令放在“大尉”的公文包里,故意一起遺留在前沿陣地。

德納粹軍搬回屍體,看到假命令后,隨即派出前沿部隊對兵力虛弱的蘇軍發起反攻。蘇軍順勢佯敗,撤退到了第二道防線戰壕。

與此同時,蘇軍利用廣泛的宣傳手段,假稱在全線處於暫時被動情況下,蘇軍最高統帥部已發佈命令,讓部隊轉入固守,以便準備從布克林重新發起新的攻勢。另一方面,又加緊利用多方製造大部隊集結待命,指揮所幾部電台馬不停蹄地日夜工作、反空襲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等假象,讓德納粹軍始終誤以為蘇軍主力仍堅守在布克林方面,並一直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布克林地區。

此後,德納粹軍對蘇軍已經虛空了的假陣地,狂轟濫炸了一個星期,並調動了預備隊火速趕往此處。可是他們哪裏知道,蘇軍此時已經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金蟬脫殼”成功,主力部隊早已安全轉移。隨後,德涅伯河地區的德軍遭到了蘇軍主力毀滅性的殲擊。

在此次戰役中,蘇軍運用多種手段為自己的“金蟬脫殼”作偽裝,成功蒙蔽了德軍,將其引入錯誤的進攻方向,同時秘密轉移主力,為自己的反攻爭取了時間。正是此計,讓蘇軍最終變被動為主動,反敗為勝。

起義軍分身突圍

脫殼而生,不脫而死。人們形象地把“金蟬脫殼”作為一種軍事鬥爭的靈活謀略。會脫、能脫,即生、即能勝;不會脫、脫不了殼,則敗、則亡。這已經成了戰場上的一種規律,一種真理。

斯巴達克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的領袖。他足智多謀,智慧過人,曾經領導英勇的起義隊伍給奴隸主政權以致命的打擊。

當時,斯巴達克在背臨大海、兩側是懸崖的維蘇威山集結起義軍。羅馬帝國指派克勞狄烏斯率官兵前去鎮壓。克勞狄烏斯在扼守住進出維蘇威山唯一通道的同時,設下重重障礙,企圖將起義軍活活困死在山上。

敵軍的企圖並沒有將起義軍逼入困境。看着維蘇威山上遍地生長的野葡萄藤,斯巴達克頓時計上心來。他吩咐大家用野葡萄藤編成長長的軟梯,然後順着軟梯躍過懸崖,悄悄迂迴到敵人背後進行突襲。起義軍的反攻使羅馬官兵手足無措,最後只好倉皇而逃。

克勞狄烏斯慘遭潰敗后,羅馬帝國又令瓦涅率兩個軍團前來繼續鎮壓起義軍。連續的惡戰使得起義軍糧草斷絕,不少士兵還染上疾病,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衝出重圍,斯巴達克做了一番精心的秘密部署,讓士兵們將死屍綁在營前偽裝成哨兵,然後留下幾名號兵按慣例吹號。整個軍營看上去與平常沒有什麼不同。而此時,斯巴達克已經率領大軍偷偷地從敵人認為根本無法通過的山路順利突圍。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十六計白話全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十六計白話全譯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章 金蟬脫殼(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