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讀者文摘精華:秋》(8)

第三十一章《讀者文摘精華:秋》(8)

第7章禪的故事

禪是探究人生命意義的極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

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01說偈

有一次,傅大士對弟子說偈: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意思是說,每天行、住、坐、卧,都與佛形影相隨,同眠共起,如要知佛去處,自性當清凈。

傅大士還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語: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空手把鋤頭”,是說拿東西的手(即肉體),就等於鋤頭,是主人公在指使我們運作。“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能夠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驅使肉體的結果,就等於人騎在水牛上趕牛走路一樣。“人從橋上過”,肉身就好比是橋,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過住一段時期,等於在橋上走過去了。“橋流水不流”,是說我們這肉身殼於是不長久的,是隨時變遷的。

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

這“橋”不就是在流轉、

在變化嗎?水是代表我們

的佛性,它是不流動的,不動搖的,也無所謂來和去。這偈語吸引了歷代禪門人苦參。這首偈語看起來有些玄虛,叫人莫名其妙,其實是說,我們的肉身軀殼好比是房子,而佛性就是住在裏面的真人。偈語讚頌這個主人公,提醒我們認識主人公,不要錯認假相。

02修心

牛頭山的法融禪師一心修行,見人不理不睬,人稱他為懶融。一天,禪宗四祖道信禪師途經此處,便入山探訪懶融。費了好大的工夫,四祖才找到懶融。懶融把四祖當做一般遊客,和往常一樣,不理不睬,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四祖也不覺得奇怪,便問道:“你在這裏幹什麼呢?”

法融答道:“觀心!”

四祖又問道:“什麼人能觀心?所觀的心又是什麼東西?”

法融好久無言以對。此時,才意識到面前的不是普通的遊客,便誠心頂禮,請四祖開示。

“要修成一顆銅牆鐵壁一般的佛

心,只需隨心自在就好。”四祖傳法完畢以後,又叮囑法融,“不用特意去觀它,也不要去壓抑它,”

這“境”不分好與壞、美

與丑,如果心存美醜、好

壞,就是內心不凈。只

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對不同情境,你心無掛礙,根本不去管它,那麼你將修成晶瑩剔透的佛心。

03悟道

韶州法海,唐代著名禪師,六祖慧能弟子。

韶州法海禪師,最初參見六祖慧能的時候,禮拜后問道:“請大師為我講解即心即佛?”慧能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說下去,那永遠都說不完。聽我說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凈。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聽完此偈,明白了什麼是“即心即佛”。並領會慧能所指出的定、慧雙修的入門途徑。

於是拜在慧能門下做徒弟,參禪悟道。後來他也作了一偈讚許道: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慧能在此所言“即心即

佛”,意思是讓學人自己

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過體

證達諸佛理。定、慧雙修,則是慧能主張的定、慧一體觀,認為定是慧體,慧是定用,這便是慧能的禪法。

04讀經

法達禪師,七歲出家,遍覽佛經,尤其愛讀《法華經》。

法達禪師最初參見六祖慧能時,自認所讀佛經很多,頗自負,見了慧能也不施五體投地的大禮。慧能告訴他即使讀了萬部經,得其經意,也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慧能接着問法達道:“你念《法華經》,以什麼為宗?”

法達答道:“學人只知照經上的文字誦讀,根性暗鈍,哪知什麼宗趣?”

慧能說道:“我不識字,你可把經念一遍,我便為你解說。”

於是,法達高聲誦經。

當讀到“譬喻品”時,慧能急忙打斷法達的誦讀,說道:“停!這部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不管它說多種譬喻,都沒有超出於此。什麼樣的因緣呢?經上說:‘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高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後來,法達經過慧能多方開示,終於大悟。

法達迷執於文字,飽讀佛

教經典,卻不明其意。這

就是禪家經常所說的,縱

然閱得一大藏教經意,而未能悟涅架妙心,也是枉然。後來經慧能啟示,法達終於自省自悟,才能打開佛的知見,一念心開。

05言說

南嶽懷讓最初參見六祖慧能時,慧能問道:“你從哪裏來?”

懷讓答道:“我從嵩山來。”

慧能又問道:“來的是什麼東西?

怎麼來的?”

懷讓答道:“說他是東西就不對了。”

南嶽懷讓隨侍六祖慧能八年後,一天他對六祖慧能說道:“我已經明白初來時,大師接引我的話。”

慧能問道:“那你是怎麼領會的?”

南嶽懷讓答道:“執著於一物就不可能了悟。”

慧能又問道:“是否還需要修證呢?”

南嶽懷讓答道:“我不敢說不可以修證,但不可污染。”

慧能讚許道:“你的看法正合我意,這個不會污染的,乃是佛祖要我們留心維護的。只要不污染諸佛,就能獲得正確的見解。你如此,我也如此。從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槃解脫的彼岸,智慧就如你腳下生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覺悟在你心中,因此不必迷執於言說。”

這則公案提示出諸佛本源

即是超越概念的限定,慧

能問南嶽懷讓從何處來,

並非詢問他的來處,而是要他了悟本體心性。由於他執著於一物,故惘然而不知所對,八年後才豁然開悟,消除了迷執,懂得了“說似一物即不中”的道理。

06無生

玄覺初見慧能時,繞着慧能走了三圈,振振錫杖,然後雙手合掌而立。

六祖慧能說道:“凡佛教的僧侶,應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種戒行。大德(即有大德的行者)從何方而來,竟如此傲慢無禮。”

玄覺說道:“生命只在呼吸之間,萬物變化迅速。我顧不了這麼多。”

六祖問道:“既然擔心生死時速,為什麼不證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那是否完全沒有迅速?”

玄覺答道:“道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當然就沒有迅速可言。”

六祖讚歎道:“此言極是!”

當時眾門人聽了無不愕然。玄覺於是恭敬地參拜六祖,迅速告辭。

六祖卻說道:“回去太快了!”

玄覺反問道:“我自己還沒有動,怎麼說太快呢?”

六祖又問道:“誰知你自己沒有動?”

玄覺答道:“大師自己心生分別。”

六祖說道:“你深得無生之意。”

玄覺問道:“既然是無生,哪裏還有什麼意呢?”

六祖不答而問道:“如果無生沒有意,誰又能分別它呢?”

玄覺答道:“分別本身也無意。”

六祖讚歎道:“妙哉!妙哉!少留一宿,明日再走吧。”

玄覺就住了一晚上。從此,世人稱玄覺禪師為“一宿覺”者。

這裏所謂的無生即是“有

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

超越生死,無生無死。玄

覺禪師了悟頓教思想,直截本源自性,當然就沒有什麼快慢和動靜之分,有分別意識則不可能了悟妙意,達到絕對正定,智慧觀照。

07有無

智藏住持西堂后,有一俗士問智藏和尚道:“有天堂和地獄嗎?”

智藏和尚答道:“有。”

俗士又問道:“有佛法和僧寶嗎?”

智藏和尚還答道:“有。”

那人的許多問題,智藏和尚一律回答說有。

那人不以為然,不屑地說道:“和尚,這麼說恐怕不對吧?”

“難道你有不同的看法嗎?”智藏和尚很感興趣的樣子。

“怎麼說,我也曾在徑山和尚那裏學過禪的呀!”俗士頗為自得地說道。

智藏和尚問道:“徑山和尚怎麼回答你的這些問題呢?”

俗士答道:“徑山和尚回答都說無。”

智藏和尚突然話題一轉,問道:“你有妻子嗎?”

俗士非常不解,說道:“有啊。”

智藏和尚又問道:“徑山和尚有妻子嗎?”

俗士答道:“沒有。”

智藏和尚趁機開示:“我說有與徑山和尚說無是一樣的!”

其實有無只是一種條件與

心境。自然任運,不執著

於一物,不迷妄於文字言

語,在日常生活中即可體悟禪道。

08問心

鄧隱峰,俗姓鄧,福建人,馬祖道一禪師門下居士。

有一天,鄧隱峰辭別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問道:“你準備到什麼地方去?”

鄧隱峰答道:“我打算到石頭希遷禪師那裏去。”

馬祖道一禪師告誡他道:“當心石頭路滑!”

鄧隱峰說道:“沒關係,我隨身帶有竹竿,逢場作戲,還怕石頭路滑么?”

說完,鄧隱峰便離去。剛到石頭希遷禪師處,他即繞禪床一周,並用拄杖往地上戳了一下,然後問石頭希遷禪師道:“是何宗旨?”

石頭希遷禪師答道:“蒼天!蒼天!”

鄧隱峰這時不知所以,不能應對。

只好回來告訴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說道:“你只管再去問他,如果他有什麼回答,你就噓他兩聲。”

鄧隱峰按照馬祖道一禪師的吩咐,再度前往石頭希遷禪師處,又問道:“這是什麼宗旨?”石頭希遷禪師並未回答,卻搶先噓了兩聲,弄得鄧隱峰瞠目結舌,非常沮喪,只好又回來向師父討主意。

馬祖禪師好像意料之中似的,笑着安慰道:“不是已經跟你說了嘛,石頭路滑!”

鄧隱峰兩次前往石頭希

遷禪師處,問“是何宗

旨?”然而兩次都被石頭

希遷禪師搶先識破用意,難怪馬祖道一禪師說:“石頭路滑。”鄧隱峰自以為隨身帶有竹竿能防“滑”,到頭來弄得一場羞愧!只因鄧隱峰太執著於理性上的禪宗意旨,縱使問蒼天,蒼天也無言可答。何處問自問本心。

09哭笑

有一次,百丈懷海陪馬祖散步,聽到野鴨的叫聲,馬祖問道:“是什麼聲音?”

懷海答道:“野鴨的叫聲。”

過了好久,馬祖又問道:“剛才的聲音那裏去了?”

懷海答道:“飛過去了。”

馬祖道一禪師於是扭百丈懷海的鼻子,百丈懷海負痛失聲。

接着馬祖道一禪師說道:“何曾飛去?”

懷海一聽,立即省悟,卻回到侍者宿舍里哀聲大哭。當時有僧人問道:“你想念父母了嗎?”

百丈懷海答道:“沒有。”

那僧人又問道:“是被人罵了嗎?”

百丈懷海答道:“也不是。”

那僧人更是不解,繼續問道:“那你哭什麼?”

百丈懷海答道:“我的鼻子被馬祖大師扭得疼痛難忍。”

那僧人又問道:“什麼原因呢?”

百丈懷海答道:“你去問馬祖大師好了。”

於是,那僧人問馬祖道一禪師道:“大師,懷海師兄為什麼在房裏痛哭?”

馬祖道一禪師答道:“這是他悟道了,你去問他吧。”

那僧人回到僧房,告訴百丈懷海:“馬祖大師說你開悟了,叫我來問你。”

百丈懷海聽后哈哈大笑,那僧人感到很驚訝,便問道:“先前哭,現在笑,是何道理?”百丈懷海自言自語:“先前哭,現在笑。”

那僧人更是莫名奇妙。

在禪宗看來,浩瀚世界本

來就沒有空間和時間的分

別,野鴨子飛過僅是一種

虛妄的象徵而已,怎可說什麼飛過來、飛過去?百丈懷海由於執著於虛妄之相和差別意識,故難以開悟;馬祖的這一捏,乃是大機大用,把時空的分界當下粉碎,破除其迷執,使百丈懷海頓悟其禪旨。百丈回答禪友道“以前哭,現在笑”,這是說,時空觀念一變,永恆的本體顯現,我與世界都不一樣了,這便是當下認識自我。

10頂靴

一次,幾個和尚正在爭論貓有無佛性,恰好被南泉普願禪師碰上,於是他抓起貓對眾僧說道:“有誰能說出貓兒有無佛性的道理,這隻貓就可得救,如果不能說出道理,我就把這隻貓殺了。”

眾僧你看我,我看你,無言對答,南泉普願禪師見無人能答,隨即將貓殺了。這時趙州從諗禪師從外面回來,南泉普願禪師將前面的話重述了一遍,趙州從諗禪師立即將腳上穿的鞋子脫下,放在頭上頂着而出。

見此,南泉普願禪師感嘆道:“你先前如果在場的話,就能救得這隻貓了。”

在這則公案中,南泉普願

禪師見東西兩堂僧人執著

於貓有無佛性。為了截斷

學人的妄想分別,即將貓一刀兩段。那麼趙州從諗禪師又為何要將鞋脫下放在自己頭上頂着而出呢?而且南泉普願禪師還讚許他,說他這樣做即能救得貓,是何道理?按常識鞋本應穿在腳上以利於行走,而趙州從諗卻反其道而行之,放在頭上頂着而出,實在荒唐滑稽。但趙州從諗不落言詮,採取果斷行動為機法,意謂貓有佛性也罷,無佛性也罷,不有不無也罷,就好比頭豈能穿鞋而行走?

11傳禪

有一個學僧問趙州禪師道:“聽說您是南泉普願禪師的真傳弟子,他傳了什麼禪法給您嗎?”

趙州禪師答道:“鎮州盛產大蘿蔔頭。”

趙州從諗禪師是南泉普願

禪師的法嗣,曾隨南泉普

願禪師學禪達四十年之

久,這是廣為人知的事,因此,趙州禪師也以眾所周知的“鎮州出大蘿蔔頭”

來回答。既然是廣為人知的事,那僧又豈不知道,而知道還要問,這當然是有其用意的。所以,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聽說乃是一種傳言,傳言畢竟是傳言,如果自己沒有親自看到,則不可信。然而相信與不相信,又與風聲傳言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把握。

12善惡

唐元和十五年,文豪白居易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看見禪師端坐在鵲巢邊,於是說道:“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答道:“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權傾朝野。我有什麼危險呢?真是無稽之談!”

道林禪師反問道:“身居官場,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識不到,這難道還不夠危險嗎?”

白居易聽后連連點頭稱是。

兩人喝了一會兒茶,自居易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問道:“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滿意這個回答,接著說道:“三歲小孩都知道這麼說。”

道林禪師說道:“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這麼說,但八十歲老人也不見得能做到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

小而不為。禪師所說的佛

法大意看起來雖然稀鬆平

常,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夠消極地不為惡,並且積極地行善,人間哪裏還有邪惡啊?社會哪裏不充滿愛心和歡樂呢?

13自了

黃檗希運游天台山時,路上遇到一僧人,那僧人和他一見如故,談笑風生。黃檗希運感到很奇怪,仔細觀察,只見那僧目光射人,非同凡響,便一道同行。行至不遠,來到一山澗邊。當時澗水暴漲,二人放下斗笠、拄杖,黃檗希運猶豫不決,止步不前,那僧即刻拉着黃檗希運準備共同渡澗,黃檗希運膽怯地說道:“師兄要渡請自渡。”

說時遲,那時快,那僧人提起衲衣,走在波浪上,如同走在平地一般,並回頭招呼黃檗希運道:“過來,快過來!”

黃檗希運感慨道:“咄!你這個自了漢,我早知道的話,就該吹斷你的腿。”

那僧讚歎道:“真是救度眾生的大乘法器,我不如你。”

說罷,那僧就不見了。

大乘佛教宣傳大慈大悲,

普度眾生,把成佛度世,

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

目標。而小乘佛教以追求個人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為最高目標。所以,那位神僧稱讚黃檗希運是“大乘法器”,而他卻是只知自渡的“自了漢”,當然不如黃檗希運。這則公案是假託路遇神僧,而標榜黃檗希運悟得大乘精神。

14香匙

一天,清涼文益禪師與悟空禪師圍着火爐烤火,清涼文益禪師拿起香匙問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麼?”

悟空禪師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

清涼文益禪師不認可。悟空禪師過了二十多天後,才明白清涼文益禪師的那句話的真意。

悟空禪師於二十多天後,

方才明白清涼文益禪師所

說的“不得叫做香匙,老

兄把它叫做什麼?”這句話的真意,這真意便是相對與絕對,“香匙”是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無,意在不執著於一物,相對總是處在絕對之中,相對只是絕對的派生。這就是清涼文益禪師的“泯絕有無”的禪法。

15四妻

釋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會上說過,有個商人娶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像影子一樣陪在他身邊;第二個老婆是他搶來的,美麗而讓人羨慕;第三個老婆,為他打理日常瑣事,不讓他為生活操心;第四個老婆,整天都最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麼。

商人要出遠門,因旅途辛苦,他問哪一個老婆願意陪伴自己。

第一個老婆說:“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

第二個老婆說:“是你把我搶來的,我也不去!”

第三個老婆說:“我無法忍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個老婆說:“無論你到了哪裏我都會跟着你,因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聽了四個老婆的話頗有感嘆:“關鍵時刻還是第四個老婆好!”於是他就帶着第四個老婆開始了他的長途跋涉。

這四個老婆就是你們自

己。第一個老婆指的是肉

體,人死後肉體要與自

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金錢,許多人為了金錢辛勞一輩子,死後卻分文不帶,無非是水中撈月;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開;第四個老婆是指個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會永遠在乎你,無論你是貧還是富,它永遠不會背叛你。

16解鈴

有個人感到非常苦惱,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為他滅除苦難。佛陀聽完他的訴說后,說道:“真正能夠解脫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問道:“可是,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釋道:“是誰給你心裏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

這個人沉思良久,沒有說話。

佛陀繼續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自己的苦惱不過是自己的

一種執蓍,能夠解脫自己

的只能是自己了。

17水車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我無牽無掛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什麼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漫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地,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是了!”

水車與水流的關係不正說

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

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

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的宏願才好。

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18勸架

仙崖禪師外出弘法,路遇一夫婦吵架。

妻子:“你還算丈夫,一點男人也不像!”

丈夫:“你罵,你若再罵,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罵你不像男人!”

此時,仙崖禪師聽后就對過路行人大聲叫道:“你們來看啊,看鬥牛,要買門票;看鬥蟋蟀、鬥雞都要買門票;現在斗人,不要門票,你們來看啊!”

夫妻仍然在吵架。

丈夫:“你再說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殺人!”

妻子:“你殺!你殺!我就說你不像男人!”

仙崖:“精彩極了,現在要殺人了,快來看啊!”

路人:“和尚!大叫什麼?夫妻吵架,與你何關?”

仙崖:“豈能與我無關?沒聽到要殺人嗎?殺死人就要請和尚念經,念經我就有紅包了!”

路人:“豈有此理,為了紅包就希望殺死人!”

仙崖:“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要開始說法了。”

這時,連吵架的夫婦都停止了吵架,雙方不約而同的圍上來聽仙崖禪師說法。

再厚的寒冰,太陽出來時

都會溶化;再冷的飯菜,

柴火點燃時都會煮熟;夫

妻,有緣才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陽,溫暖別人;做柴火,成熟別人。希望夫婦互敬互愛!

19混淆

有一位雲水僧在參訪時,路過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問老婦人道:“師姑!這座庵堂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

老婆婆:“有!”

雲水僧:“怎麼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雲水僧:“無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師姑的樣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麼樣子?”

雲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雲水僧:“師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並沒有混淆佛法呀!”

雲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這樣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麼?”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麼說,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宇宙萬有物是一體的,

心、佛、眾生是無差別

的,吾人卻硬是要將此

一體的、無差別的,分割開來並以分別心看待之,故世間上是非善惡,情與無情,甚至男女異類,世出世間諸法,就對待不已了,若以一真法界而言,如老婆婆者何曾混淆?

20安心

神光慧可禪師翻山越嶺來到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祖師,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面壁靜坐,不理不睬。

神光於是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膝。達摩看他確實求法虔誠,才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道:“惟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神光聽此誨勵,即以刀斷臂在達摩座前。

達摩說:“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

達摩喝道:“把心拿來,我為你安!”

神光愕然地說:“我找不到心呀!”

達摩微笑說道:“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於找不到處,而

有一個轉身入處,終於豁

然大悟,我們的煩惱本

空,罪業本無自性,識心寂滅,沒有妄想動念處,就是正覺,就是佛道。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

21禪床

有一次,蘇東坡要來見佛印禪師,並且事先寫信給禪師,叫禪師如趙州禪師迎接趙王一樣不必出來迎接。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妙趣,佛印禪師應該以最上乘的禮來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迎接,終於抓住取笑禪師的機會,說道:‘你的道行沒有趙州禪師洒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禪師這回必居下風無疑,而禪師卻回答一首偈子說:

“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是說:趙州不起床接

見趙王,那是因為趙州不

謙虛,而不是境界高,

而我佛印出門來迎接你,你以為我真的起床了嗎?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雖然你看到我起床出來迎接你,事實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禪床上睡覺呢?你蘇東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見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大廣床啊!

22苦樂

曇照禪師每日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

“快樂呀!快樂呀!人生好快樂

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時叫說:

“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曇照:“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當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裏,快要淹死時,你且面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麼到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曇照禪師對住持和尚道:

“你來,你來,你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曇照禪師輕輕地問道:

“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呀,快樂呀!現在都是說痛苦呀,痛苦呀!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

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

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

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的無味;人生最好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23道心

文道是個雲水僧,因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所以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地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說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的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已晚,慧薰禪師就說:“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已將粥煮好了,用餐時,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可給文道用餐,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盛粥給文道。文道躊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時,慧薰禪師說:“你無道心,非真正為法而來,你以凈穢和憎愛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善惡、是非、得失、凈

穢,這是從分別心所認識

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

善、不思惡,不在凈、不在穢,文道的憎愛之念,拒受之情,當然要被呵為無道心了。

24曬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歲駝着背的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禪師看到以後,忍不住地說:“長老!您年紀這麼老了,為什麼還要吃力勞苦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我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猶豫的道:“別人並不是我!”

道元:“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道元禪師是一寺之主,指導萬方,可是遇到這位老禪師,終於認了輸。

禪者的生活,無論什麼,

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

明天,“別人不是我”,

“現在不做,要待何時?”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讀者文摘精華:秋》(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