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王國的興起

馬其頓王國的興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本土的最北部,東以斯特律蒙河和色雷斯毗連,西以品多斯山脈與伊利里亞、伊庇魯斯接壤。南以奧林帕斯山與帖薩利亞交界,北與帕伊奧尼亞為鄰。馬其頓的西部是森林茂密的山區,稱為上馬其頓。東部的沿海地區是適合於農牧的沃野平原,稱為下馬其頓。馬其頓的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亞和一些與希臘人有血緣關係的部落混合而組成的。

馬其頓人進入文明時代較大部分希臘人晚,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還處在軍事民主制時期。王位是世襲的,但王權受軍事貴族的限制。這種軍事貴族稱之為“王友”,他們組成貴族會議。古老的民眾會議仍然存在,戰時召集。

希波戰爭期間,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一世(公元前495—前450年在位)曾依附於波斯國王薛西斯,但當普拉特亞戰役前夕,他又將軍事情報暗地告知希臘人,後來他就以這一功勞被允許參加奧林匹克賽會。

公元前5世紀後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馬其頓國家逐漸形成。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馬其頓與希臘各邦的往來日益頻繁。公元前424年馬其頓國王帕爾迪卡斯二世(約公元前450—前413年)曾聯合斯巴達司令官布拉西達斯,從雅典手中奪占安姆菲波利斯。國王阿爾赫拉於斯(約公元前413—前399年)時代,馬其頓國家初具規模。他文武兼修,改革軍事,開闢道路,興建城寨,發展教育,舉辦體育競賽,大力提倡希臘學術文化,從希臘本土請來悲劇家幼里披底斯和畫家澤於克西斯。他把國都從山城埃蓋遷到近海的平原城市佩拉,結果馬其頓大治。伯羅奔尼撒戰爭后,忒拜與斯巴達爭霸,希臘本土各邦無暇北顧,馬其頓得以迅速壯大。

公元前4世紀中葉,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當政時,馬其頓王權大大加強,國勢也日益發展。腓力年輕時曾在忒拜做人質三年,處於埃帕米農達斯左右,學習到戰爭策略、戰鬥技術和政治權術。他深受希臘文化的熏陶,了解希臘城邦的弱點及其相互的矛盾。腓力雄才大略,即位后削除各部落首領的武裝力量,限制貴族會議的權力,把軍隊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他還實行了貨幣改革,兼用金幣銀幣,兩種貨幣按固定價格兌換。當時希臘用銀幣,波斯用金幣,馬其頓金幣銀幣並用,既便於通商,又可以和兩種貨幣勢力抗衡。貨幣改革促進了馬其頓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強了國家的經濟力量。

最重要的是腓力實行了軍事改革,建立了常備軍。他仿效忒拜的軍隊陣法,加以改進,創製更為密集、縱深的作戰隊形——馬其頓方陣。隊形隨着敵情和地形而變化。重裝步兵構成方陣的核心,他們配備有盔甲、短劍、盾牌,手持名為“薩里薩”的長槍,這種長槍加強了步兵進攻的能力。

方陣的外面呈現為一重防護的盾牌及密如刺蝟的槍頭。方陣配置有重裝騎兵、輕裝騎兵和輕裝步兵作為前鋒和護翼。重裝步兵由農民組成,重裝騎兵由貴族組成,輕裝步兵、輕裝騎兵從色雷斯和伊利里亞邊遠部落中徵募。在腓力統治時期,馬其頓開始採用各種圍攻堡壘的設備(弩炮、破城槌、攻城塔等),同時還建立了海軍。

關於公元前4世紀中葉馬其頓的社會經濟情況,傳世的資料極少。但從腓力的貨幣改革中,可見商業已有發展。腓力於公元前348年征服奧林托斯時,曾將居民變賣為奴,可見奴隸制度和奴隸市場有所發展。在商業和奴隸制發展過程中,馬其頓出現了新的富裕的奴隸主。他們對內要求統一,對外要求擴張,因而必然擁護王權的擴大,積極支持腓力的改革。而腓力的改革既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也壯大了馬其頓國家的實力。與希臘各邦相比,馬其頓是內部矛盾少、兵力強、財力足,而這時的雅典、斯巴達、忒拜等城邦,則恰恰與之相反。當時內外部條件都有利於馬其頓的興起。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

馬其頓王國位於地中海東部,是巴爾幹半島北部的一個古老國家。境內可分為兩大部分,即以山嶽為主的上馬其頓和以平原為主的下馬其頓。歷史上的三次馬其頓戰爭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即馬其頓的安條克王朝統治時期。安條克王朝對內鎮壓希臘的反馬其頓運動,鞏固對希臘地區的統治,對外則與包括羅馬在內的其他國家爭奪愛琴海和赫勒斯滂海峽的霸權,腓力五世(公元前220—前179年在位)當政時期,西方的羅馬共和國也正在大舉擴張,它欲取得頭等強國的地位,必須對付地中海東部的馬其頓王國。因此,兩強相遇,戰爭勢不可免。

馬其頓王國興起較晚,但是經過腓力二世、亞歷山大等幾代能征慣戰的國王的擴張,國勢發展相當迅速,到公元前4世紀中期,已控制了整個希臘地區。公元前220年,十七歲的腓力五世繼承王位,次年便同埃托利亞同盟交戰。這便是歷史上的“社會戰爭”。這次戰爭最後以和約的方式結束,但它不是因為腓力沒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因為他的野心遠遠超出了打贏這場戰爭的目的。公元前217年,羅馬在與迦太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遭到了特拉西美諾湖之戰的慘敗,士氣低落,國內形勢緊張。這使得腓力相信:一個絕好的插手地中海事務的機會到來了,因此,他匆匆結束了與埃托利亞同盟的戰爭,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亞得里亞海方面。當年冬天,腓力建成一支快速艦隊,並於次年春天把它調到亞得里亞海。這一行動暴露了腓力要代替伊利里亞成為亞得里亞海霸主的意圖。對此,羅馬方面立即有所警惕,並加緊準備。一旦腓力威脅羅馬安全,就給他一個狠狠的打擊。

公元前215年,羅馬軍艦在凱拉比利亞海面攔截了一條向東航行的馬其頓船,搜查到一份重要文件。這便是漢尼拔和腓力準備締結條約的草案。這一事件使羅馬元老院大為震驚,它立即討論決定,對腓力採取相應的措施:向阿普利亞增加戰艦30艘,由執政官拉維努斯指揮;一旦腓力採取援助漢尼拔的行動,拉維努斯便率艦跨海,趕到馬其頓,儘力把腓力的軍隊牽制在那裏,使他與漢尼拔的合作不能實現。

事實證明,羅馬元老院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它估計到了腓力可能帶來的危險。公元前214年春天,腓力率領一支由120艘小船組成的艦隊再次進入亞得里亞海水域,並迅速佔領了奧里卡姆。奧里卡姆在被占之前向拉維努斯求援。遵照元老院的命令,拉維努斯率軍越過了亞得里亞海,並成功地堵截了腓力的小股部隊。腓力攻打阿波羅尼亞時,拉維努斯設計把他的一些部隊送進城內,裏應外合地給腓力以徹底的打擊。腓力被迫燒掉了他在阿烏斯河口的新造船隻,並撤退回到馬其頓內地。但是,他也沒有忘記為羅馬艦隊設置障礙,使他們長期滯留在伊里利亞水域。

由於船隻被焚燒,腓力無法進行海上遠征,於是他轉而在陸地上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前213年,他越過品都斯山,試圖控制帕希尼、第烏魯姆和阿提塔娜斯,並且佔領了里蘇斯堡。但這些只是表面上的成功,拉維努斯始終控制着亞得里亞海,寸步不讓。雙方的對峙持續一段時間以後,羅馬人開始尋找新的同盟者。他們很清楚,腓力在戰爭中成敗的關鍵,在於希臘各城邦的態度。從公元前4世紀中期,希臘地區即被馬其頓全部控制。在希臘人眼裏,馬其頓早就成了他們的宿敵,是他們謀求解放和獨立的真正敵人。所以,不單埃托利亞人對馬其頓十分仇視,甚至與馬其頓比較友好的亞該亞人,也對馬其頓的不斷強大持十分疑懼的態度。當然,他們仍不得不對腓力表現出幾分好感。拉維努斯首先把目光轉向了剛剛與腓力結束“社會戰爭”的埃托利亞同盟。

共同的敵人使他們很快就結成了聯盟。聯盟條約規定:埃托利亞人立即在陸地上層開對腓力的戰爭;與之相呼應,羅馬增強海上實力,提供25艘以上的戰艦;戰爭中所獲取的土地歸埃托利亞同盟,羅馬只求得到所掠奪的動產(其中包括人和牲畜);雙方不得單獨與腓力訂立和約。不久,聯盟中又增加了埃力斯、斯巴達和培爾伽門等國相繼加入聯盟,從而擴大了反馬其頓的力量。這樣,腓力不但沒能把戰爭轉移到意大利半島,反而使自己引火上身,在巴爾幹本土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困境。

第二年,反馬其頓聯盟取得了巨大戰果。首先,他們搶佔了奧尼阿達、那蘇斯和匝辛索斯等地;接着,在公元前210年,拉維努斯和他的繼承者也攻克了弗西斯的安提希拉和薩柔尼克海灣的阿吉娜等城。

在戰爭中,一些希臘城邦不斷被佔領,他們的人口被販賣,各城邦之間正常的交往被擾亂。他們嘗夠了戰爭的苦果。由於要保持希臘世界的權威不被顛覆,正常的商業能夠進行,並且害怕戰爭的火焰蔓延得越來越廣,許多中立國家開始探索促使雙方平息戰火的道路。

從公元前207年開始,局勢又開始有利於腓力。當埃托利亞同盟內部滋生厭戰情緒時,腓力再次發展了他的艦隊,奪回了匝辛索斯,並且直插到托利亞腹地,掠奪了該同盟在瑟木姆的至聖所。此時,恰好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路巴爾率軍突入意大利,給羅馬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羅馬被迫把全部力量集中在意大利,因而沒有能力援助埃托科亞同盟。埃托利亞損失慘重,在得不到援助的情況下,開始考慮妥協。

公元前206年,在中立國的積極斡旋下,埃托利亞同盟與腓力之間訂立了和約。

由於失去了埃托利亞同盟,羅馬元老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獨自在巴爾幹半島作戰。迦太基的漢尼拔此時給予羅馬的壓力仍然很大,使羅馬不能對巴爾幹半島的戰爭承受過多的負擔。況且,到此時為止,羅馬進行此次戰爭的目的已經達到,它已使腓力未能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給漢尼拔帶來具體幫助。在這種情況下,羅馬與腓力之間也就於公元前205年結束戰爭而簽署了和約。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在戰術上並沒有什麼特色,但是它卻擴大了羅馬人的眼界,也開拓了羅馬同希臘中部和小亞細亞一些城邦的聯繫,其意義遠遠超過了最初只為打擊腓力這一狹窄的目標。儘管羅馬人在和約里把大陸上的部分土地讓給了腓力,但他們為自己保存了最重要的伊利里亞領地。總之,在這一次戰爭中,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而以大體上維持現狀的一紙和約告終。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公元前3世紀末期,地中海東部的相對均勢發生了變化。埃及在托勒密四世當政的最後年代裏顯着地衰落了。在弱肉強食的古代帝國關係中,她的衰落引起了腓力和敘利亞國王安提奧庫斯的貪慾,他們試圖瓜分埃及在敘利亞、小亞細亞、愛琴海及海峽地帶的領地。共同的慾望使他們超越了彼此間深刻的矛盾,於公元前203年到前202年的冬天締結了密約,並對埃及採取了軍事行動。

兩個帝國對被征服地區的掠奪,以及出賣居民為奴的種種行徑,在希臘世界引起了極大憤慨。不願意看到海峽落入馬其頓之手的小國,如羅得、拜占廷等結成聯盟打擊腓力。

公元前201年夏,羅得和倍爾伽姆的使節到達羅馬,向元老院請求幫助。早些時候,埃及也曾請求過保護。對羅馬來說。干預東方事件始終是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在對迦太基的長期戰爭剛剛結束、歷經戰亂的人民渴望和平的時候更是如此。但是,元老院經過長期辯論,還是決定開戰。

元老院這麼做,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腓力和安提奧庫斯是羅馬潛在的敵人,他們都有潛力建成東方最強大的國家。腓力曾公開地表示,要助迦太基的漢尼拔一臂之力。對於這一點,羅馬人始終耿耿於懷,欲施報復。現在,漢尼拔雖然失敗了,但並沒有被徹底消滅,他會不會東山再起,與腓力再次聯合呢?想起這種可能性,羅馬元老院就會感到不安。安提奧庫斯是個好大喜功,而且是有毅力、有才能的統治者,羅馬元老院擔心他隨着勢力的發展而成為又一個驍勇善戰的亞歷山大。他與腓力秘密結約,更使羅馬意識到,需要通過一場戰爭來消滅明敵與隱患。

其二,羅馬統治集團的侵略意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如果說,在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還有防禦的必要,那麼到此時,羅馬的政策則是富有擴張性了。在兩次布匿戰爭中,羅馬發展了奴隸制度,使奴隸制經濟有了重大進展,並形成了意大利莊園,擴大了包括包辦業務和批發商業在內的金融經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不斷擴張的要求,加上羅馬人對東方文化的羨慕、對物質財富的垂涎,使元老院滋長了一定的戰爭情緒。東方危機的產生,促使這種情緒更加高漲。

而援助遭腓力蹂躪的希臘小國,正是介入戰爭的最好借口。

公元前200年春天,羅馬向巴爾幹半島派出一個由3人組成的使團,目的是要使希臘國家加入反馬其頓同盟,並向腓力發出最後通牒。這個使團在希臘進行了熱烈的煽動,但希臘各城邦始終保持觀望的態度,不肯答應承擔任何義務,只有與腓力發生過尖銳衝突的雅典向腓力宣戰。羅馬對腓力的最後通牒是:停止對希臘人的一切敵對行動;把所佔的埃及領土全部歸還給埃及;馬其頓與培爾伽姆和羅得之間的一切爭端,用仲裁辦法加以解決。這個通牒實際上等於要腓力交出所有的既得利益,所以腓力無論怎樣也不願接受。這一點是羅馬元老院早就預料到的,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藉此在公然敵視戰爭的羅馬輿論中煽起仇視馬其頓的情緒。

公元前200年夏末,羅馬執政官伽爾巴率領兩個軍團渡海,到達巴爾幹半島西海岸城市阿波羅尼亞,攻打腓力在伊利里亞的領地,由此開始了第二次馬其頓戰爭。與此同時,雅典也開始軍事行動。

戰爭的頭兩年,雙方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不久之後,埃托利亞同盟加入了戰爭,改變了戰爭的局勢。達爾達尼人和伊利里亞從一開始便是羅馬的同盟者。羅德斯和培爾伽姆的艦隊在愛琴海上和馬其頓沿岸地帶展開了軍事行動,同羅馬艦隊互相配合,再加上埃托利亞同盟的力量,使羅馬在此地區開始佔據很大的優勢。與此相反,腓力的情況遠不如羅馬。曾經與腓力秘密簽約的安提奧庫斯,擔心腓力的力量超過自己,在整個戰爭中一直採取消極的態度,並不給腓力以實際援助。

腓力迫切需要同盟者。亞該亞同盟曾在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中幫助他對付羅馬,但自從腓力插手伯羅奔尼撒事務而得罪了該同盟后,他們的關係便中斷了。公元前200年秋,腓力為亞該亞同盟提供幫助,以打擊亞該亞同盟的敵人斯巴達人,然後又提出了與亞該亞同盟結盟的要求,結果再次被拒絕。

這樣,腓力便完全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公元前199年冬天過後,羅馬執政官伽爾巴率軍出征,佔領了馬其頓的西部,掠奪了林賽提斯的大片土地,擊潰了腓力的大部分軍隊,掠奪了大量財物。但他沒能深入到下馬其頓。秋天,他返回到海邊基地,並把他的領導權移交給了繼任的執政官。

同時,羅馬艦隊繼續對雅典進行掩護,並在愛琴海和馬其頓岸邊搶掠財物。不過到此為止,羅馬人還沒有取得重大的勝利。

公元前198年,羅馬執政官佛拉米尼努斯被派到巴爾幹,率軍與腓力作戰。佛拉米尼努斯當年才三十歲,毅力和才能兼備,是一個希臘文化的熱烈崇拜者,並有着希臘式的思想和抱負。他在羅馬元老院裏有強有力的支持者,元老們給他以充分支持,使他得以長久地控制羅馬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

起初,羅馬為了削弱腓力的力量,曾試着進行和談。但是,由於羅馬堅持自己的條件,馬其頓又不肯放棄既得的利益,和談沒有進展,羅馬人卻在其間夾雜着進行一些零星的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到和談徹底破裂時,腓力已失掉了通往馬其頓的要道阿烏斯峽谷,並退到帖撒利亞。腓力在他倉惶之中作出決定,如果佛拉米尼努斯緊追而來,他就以犧牲帖撒利亞為代價實行焦土政策。但是,佛拉米尼努斯並沒有立刻追擊。他首先保護了聯接西部海岸的通路,然後才進軍帖撒利亞,與自己的希臘同盟軍會合。不久,同盟軍的艦隊也進抵科林斯。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之下,亞該亞同盟便倒向了羅馬方面。

羅馬步步緊逼,腓力節節敗退。到公元前197年,腓力在希臘的影響,實際上只限於弗提歐提斯和帖撒利亞兩個地區了。原來表示友好的一些希臘小國,現在也都反對他。這樣對他來說,只剩下冒險決戰一條出路了。此時,佛拉米尼努斯也產生了決戰意圖。公元前197年,腓力集結了身邊所有的力量,與羅馬軍隊在庫諾斯克法萊(希臘語“狗頭山”)進行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雙方兵力幾乎相等:腓力有2.5萬人;佛拉米尼努斯擁有兩個羅馬軍團(約9000人),其同盟部隊為6000名埃托利亞步兵,1200名阿薩馬尼亞步兵,500名克里特步兵和300名阿波羅尼亞步兵,以及400名埃托利亞騎兵。腓力麾下的馬其頓軍隊仍然沿用馬其頓方陣作戰。這種方陣體積龐大,在平坦寬闊的地面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但在凹凸不平的山區就顯然缺少靈活性。因此,馬其頓方陣在這次會戰中發揮不了自己的優勢,無形中大大提高了羅馬及其同盟者的作戰能力。腓力遭到慘敗,差不多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軍隊。他退入馬其頓並派使節到佛拉米尼努斯那裏談和,佛拉米尼努斯早已把牌亮在桌面上,除了接受全部條件之外,腓力無路可走。

腓力被迫放棄了馬其頓境外的所有領地,退出希臘,交出艦隊(保留了幾艘船),放還所有戰俘和逃亡者,並交付了1000塔蘭特的賠款,其中一半要立刻付出,其餘的款項在十年內分期付清。但這個條約還算比較溫和,羅馬並沒有把腓力逼得太急,因為羅馬人希望腓力能在羅馬與敘利亞王國之間勢不可免的戰爭中充當羅馬的同盟者。

第三次馬其頓戰爭

局勢的發展正如羅馬元老院的設想。馬其頓一度成了羅馬的同盟者,與羅馬聯合起來對付敘利亞國王安提奧庫斯。

腓力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在戰爭中得到了一些好處,擴大了自己在希臘北部的影響。他奪取了色雷斯、帖撒利亞、波哈比亞和阿塔瑪尼亞地區的一些城鎮。毫無疑問,馬其頓勢力的增大直接威脅着羅馬在希臘事務中的利益。安提奧庫斯被打敗后,馬其頓自然又成為羅馬的主要打擊對象。公元前189年,羅馬元老院與埃托利亞人締結了和約,目的就是要維持埃托利亞聯盟與馬其頓之間的抗衡。

由於對馬其頓和羅馬的態度不同,色雷斯各城邦中存在着尖銳的派系鬥爭。腓力的老對頭優米尼斯曾派使者到羅馬元老院控告他,元老院作出裁決,強迫腓力退出色雷斯和希臘的一些據點。腓力服從了裁決,但是心中卻加深了對羅馬的不滿和仇恨,也導致了他又一次開始做戰爭的準備。

腓力從色雷斯據點全部撤軍以後,羅馬方面再沒有對他下強迫命令。這是由於腓力的幼子德米特里烏斯的原因。德米特里烏斯曾作為人質在羅馬住了幾年,對羅馬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感情上傾向於羅馬。因此,羅馬元老院有意加強對他的影響,希望他能成為腓力的繼承者。但是,腓力早已有了合法繼承人即他的長子佩爾修斯,結果馬其頓宮廷發生了政變,德米特里烏斯被處死。

馬其頓和羅馬對希臘的興趣始終不減,雙方不斷調節各自的政策,以求儘快達到自己的目的。公元前179年,腓力大功未竟身先死,長子佩爾修斯繼承了王位。此時的馬其頓王國仍然是一個軍事上強大的國家,應該說,秉承父志的佩爾修斯,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的角度都是極仇視羅馬的。但他統治伊始,並沒有破壞傳統的勉強維持和平的政策,還是重修了與羅馬的聯盟。這種政策使他得到了儘可能多的朋友。他與敘利亞聯姻,娶了敘利亞的公主勞迪斯;羅得人也想改善同他的關係;而且在埃托利亞人中間,他的影響也大大增加。但是不久,佩爾修斯便離開了保持傳統政策的道路。

首先,他在希臘赦免了逃亡者、負債者和那些因為宮廷政變被流放的罪犯,並把他們召到馬其頓,答應恢復他們的財產和權利。這些人的名單張貼在希臘幾處重要的太陽神廟和帖撤利亞的雅典娜神廟裏,他們的歸來受到國王的熱烈歡迎。佩爾修斯的目的是要以自己仁慈的舉動吸引希臘人的目光。但是,這種煽惑政策,實際上卻刺傷了一般民眾的心,因而招來了適得其反的結果。居民中的有產者紛紛離開了他,而與親羅馬的政黨接近了,這一點在不久爆發的戰爭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羅馬元老院從一開始便對佩爾修斯的行動給予特殊的關注。在希臘,有羅馬的朋友,也有羅馬的敵人。佩爾修斯的頻繁外交活動,曾使許多城邦開始考慮與馬其頓改善關係。

對此,羅馬人沒有冷眼旁觀,而是密切注視着巴爾幹半島上事件的發展,等待着採取反擊措施的機會。

雙方都在加快行動的步伐。公元前174年,從迦太基返回羅馬的使者報告說,迦太基元老院接待了佩爾修斯的使者。很快,羅馬元老院就派出一個高級使團前往馬其頓,偵察馬其頓國王的行蹤。事實上,在公元前174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佩爾修斯都不在馬其頓,他在外地奔忙,全心全意地重修與亞該亞同盟之間的關係。亞該亞同盟在第2次馬其頓戰爭中與馬其頓的關係破裂后,其內部一直存在着親馬其頓派和親羅馬派的激烈鬥爭。親羅馬派後來佔據了上風,佩爾修斯派出的使團根本沒有被接待,所以實際上,亞該亞同盟還是站在羅馬一邊的。

公元前172年,對佩爾修斯政策深為不滿的培爾伽姆國王優米尼斯,帶着對佩爾修斯的控訴書再次來到羅馬元老院。他控告說,腓力早已計劃了一場戰爭,佩爾修斯很快就要將它付諸實踐。當優米尼斯從羅馬返回時,在得爾菲幾乎險遭暗殺。很明顯,陰謀的製造者正是佩爾修斯。這件事使羅馬再也不能忍耐下去了。在此以前,羅馬元老院出於形勢的需要已經在討論對馬其頓宣戰的問題。作戰的任務落到了公元前171年執政官的身上;同時,許多使團和使節被陸續派往希臘和亞洲的城邦或王國,旨在尋求戰爭中的同盟者,並觀察佩爾修斯在羅馬統治區的動向。戰爭的準備進行得很順利,兩個軍團以及一支由50艘戰船組成的艦隊迅速集結起來了,準備渡海到伊利里亞的阿波羅尼亞。

但是,與佩爾修斯相當充分的戰爭準備相比,羅馬的戰備工作還是不夠的。因此,羅馬元老院派出以菲利普斯為首的羅馬使團與佩爾修斯和談,希望爭取時間進行更充分的準備。佩爾修斯在戰略上的反應比較遲鈍,做事猶豫不決,加之他對避免戰爭還心存幻想,因而答應了和談。這就給了羅馬以必要的準備時間,而使自己失去了最佳的作戰時機。接着,菲利普斯來到亞該亞人中間,再次獲得外交上的成功。

亞該亞的執政官同意派遣一支部隊為羅馬人駐守凱齊斯。公元前171年11月,當執政官走馬上任之時,羅馬議會正式向馬其頓宣戰。

公元前169年,執政官克拉蘇斯在凱利希烏斯遭到失敗。他是在通過伊庇魯斯進入帖撒利亞時陷入了馬其頓騎兵的包圍。但在整個戰爭進程中,這次失敗並不重要,因為時隔不久,在進入冬季宿營地之前,他終於奪取了帕拉那。戰爭全面展開以後,羅馬不斷地取得了許多小戰的勝利。他們攻破許多城鎮,將居民變為奴隸,並把這些地區交到親羅馬派手中,但是明確規定:他們的職位要得到羅馬元老院的認可才能生效。

由於羅馬統治集團內部的原因,菲利普斯再次被派去處理馬其頓事務。他的所作所為要比前幾任指揮官更為活躍和成功。首先,他利用外交手段,使埃托利亞同盟、亞該亞同盟以及羅得的許多城邦都對羅馬錶示友好,或者至少表示了中立態度。其次,他擺脫了通往馬其頓的主要道路都被佩爾修斯部隊控制的困境,在阿斯庫里斯湖附近離馬其頓軍隊駐地不遠的奧林匹斯山上,發現了一條通路。這是一條陡峭的山路。菲利普斯率軍克服路途中的許多困難,進入了馬其頓本土。公元前169年末,雙方軍隊在埃爾坡斯河兩岸對峙,從而使得馬其頓南部的陸地和海岸完全暴露在羅馬軍隊面前。

為了加強自身的力量,佩爾修斯試圖誘惑伊利里亞國王詹提烏斯加入公開的聯盟,共同對付羅馬。詹提烏斯趁機索取金錢,但吝嗇的佩爾修斯不願為此花費金錢,因此,詹提烏斯回絕了佩爾修斯的要求。公元前169年,羅馬在馬其頓前線取得了節節勝利,這使佩爾修斯重新認識到詹提烏斯對他的重要性。他不得不委曲求全,忍痛花費金錢而與詹提烏斯達成了聯盟協議。

公元前168年,保路斯和奧克塔維斯當選為羅馬執政官。羅馬元老院派使者到達希臘前線,查明羅馬軍隊在馬其頓和伊利里亞的情況,然後根據他們的報告制定了戰爭的計劃。保路斯率領主力部隊進軍馬其頓,奧克塔維斯則致力於愛琴海艦隊的建設。後來,根據伊利里亞形勢的變化,羅馬元老院又命令保路斯率軍增援伊利里亞,進攻詹提烏斯。當年發生的伊里利亞戰爭,僅在1個月內就結束了。關於這次戰爭的記載大部分都已佚失,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詹提烏斯在海上和陸地上都失敗了,被趕到了斯柯達一隅,不久他就投降了。

當年冬天,佩爾修斯穩定了他在伊庇魯斯的局面,並且派遣強大的部隊到皮特拉和皮提烏姆駐防,以阻止羅馬部隊從奧林匹斯方向進行偷襲。保路斯決定穿過伊庇魯斯直接攻擊佩爾修斯。為吸引馬其頓軍的注意力,他首先佯攻馬其頓的沿海地帶。奧克塔維斯則受命率領艦隊,並連同補給的船隊,趕到赫拉克勒姆。公元前168年6月17日,納希卡率領一隊精兵,穿過伊庇魯斯也進到了那裏,然後靠着艦隊的掩護,經過三晝夜行軍,最後到達皮提烏姆。6月20日清晨,納希卡部隊驅走了馬其頓在皮提烏姆的駐軍。佩爾修斯被迫放棄伊庇魯斯而向皮得那撤退,6月22日,雙方大軍在皮得那進行會戰。會戰開始時,馬其頓方陣仍然佔有很大優勢,擊潰了羅馬的前鋒,使羅馬軍團被迫退到自己軍營附近的高地上。但是,在緊接着實行追擊時,由於地形不平坦,方陣被迫變換隊形,不得不散開,保路斯便趁機把中軍插入敵人方陣的空隙之中,並從兩翼和背後對馬其頓軍發起進攻,馬其頓軍即刻陷入混亂,騎兵束手無策。最後,佩爾修斯全面崩潰,據說,有2萬馬其頓士兵陣亡,6000人逃到了皮得那,但卻在那裏被俘,另外5000人則在途中當了俘虜。佩爾修斯退回首都,想焚毀王宮的文件,但追擊而來的羅馬人連這點時間都沒有給他。他倉惶逃往薩莫色雷斯,在那裏投降,后被處斬。

至此,戰爭全部結束,馬其頓也不再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存在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影響世界歷史的大事
上一章下一章

馬其頓王國的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