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最後和平(4)
第124章最後和平(4)
現在,規勸李承晚同聯合國軍步調一致的重任,就落到羅伯遜肩上了。羅伯遜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地坐着傾聽這位年邁的總統傾吐他對美國似乎是罄竹難書的不滿之情。頭幾天,這位美國人都不想做出回答。他後來對另一位外交官說:“我只是堅持在那裏,讓李承晚傾訴個夠。”
羅伯遜的友好規勸
甚至還在羅伯遜飛越太平洋之時,共產黨就發起了一場攻勢,暴露了大韓民國沒有美國的支持就無力獨自繼續打這場戰爭。這場攻擊是1951年春天以來最大的一次,其矛頭直指第8集團軍戰線中部的韓國部隊:中國的3個軍,總共將近10萬之眾,對付5個韓國師的大約5萬人。據第8集團軍情報人士認為,此舉的目的看來是為了削平前線上的突出部,使共產黨在停戰之後取得更強的地位。馬克·克拉克將軍所認為的理由則截然不同:“我頭腦中毫不懷疑,共產黨這次攻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止一個原因的話——是打算把韓國人打個鼻青臉腫,讓他們和全世界都曉得,所謂‘北進’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這一攻勢成功地把作為打擊目標的韓國部隊向後推了幾千碼。在這裏,攻勢在聯合國軍毀滅性的炮火打擊下受到阻止。在1953年6月,聯合國軍大炮向中國人打了270萬發以上的炮彈,比戰爭中最高的月份還多100萬發。但是在7月頭幾天中,激烈的戰鬥仍將繼續進行。中國人願意接受重大傷亡,這一點毫無疑問地已經動搖了李承晚單獨繼續進行戰爭的決心。羅伯遜想從李承晚滔滔不絕的抱怨中找出美國可以做出讓步的地方,並使停戰變得更易於接受。
一個不利條件是,李承晚似乎很難決定他究竟想要得到什麼。他們於6月27日第一次交談時,李承晚提出了四條要求:(1)留下的反共朝鮮戰俘應遷移至非軍事區,並轉交給中立國委員會;(2)為政治會議規定90天的時間限制;(3)美國給大韓民國以經濟援助並幫助它建立起20個師的軍隊;(4)美國應“保證”一項共同防務條約。
這四條對美國人來說都不成為什麼大問題。艾森豪威爾總統在6月27日致李承晚的一份私人電報中答應說,不願遣返的朝鮮戰俘將被轉移至非軍事區,“如果這在後勤上是可行的話”;美國不能夠單方面為政治會議規定一個時間限制,但是如果在90天之內一事無成的話,美國將會“考慮”退出的問題;美國將給予李承晚所要求的經援和軍援;最後,美國將願意談判一項共同防務條約,但是不能予以“保證”,因為這需要得到美國參院的同意。
李承晚對艾森豪威爾的電報所做的反應是友好的。“好,”他對羅伯遜微笑着說,“總統滿足了我的所有要求。”羅伯遜和克拉克把艾森豪威爾的來電改寫成一份備忘錄,在這次會見之後交給了李承晚。
當晚,羅伯遜和克拉克又來到李承晚官邸共進晚餐,並期望李承晚對他幾小時之前似乎已經接受了的協議做出形式上的認可。使他們大為驚愕的是,李承晚給了他們一張難以滿足的新單子。20個師對韓國軍隊是不夠的,他希望有一支能同“就在眼前的近鄰”(他顯然是指北韓,不過沒有直說)不相上下的軍隊;如果政治會議90天內不能在統一朝鮮問題上取得成功,美國就應當同南韓一起恢復軍事行動;南韓人只有在“以勝利解決戰爭”為目標的情況下,才會留在聯合國軍統轄之下。
這頓晚餐會(可想而知,美國人沒有什麼胃口)之後,克拉克和羅伯遜在發給華盛頓的一封灰心喪氣的電報中報告說,李承晚顯然是要拖延談判。共產黨和聯合國的代表團就停戰取得一致意見已經20天了,在這段時間內,聯合國軍已遭到大約17000人的戰鬥傷亡,其中3333人被打死——這些都是因為李承晚不肯妥協而造成的。現在他們想同共產黨在剩下的幾個細節問題上恢復談判,而不去管李承晚怎麼想。華盛頓的官員們同意了。
與此同時,羅伯遜又恢復了他同李承晚的安慰懇談。他越是聽得多,就變得越是警覺。和克拉克不同的是,羅伯遜認為李承晚不是在虛聲恫嚇。“我認為,除非我們真的打算這麼干,否則揚言威脅要撤出是很不明智的。”他於7月2日打電報說:“李承晚是一個失去理性、缺乏邏輯思維的狂熱分子,他完全有可能要我們攤牌。”無論是克拉克還是羅伯遜都不認為會有任何傑出的韓國將軍甘冒“殺頭之險”來反對李承晚,除非他們能得到比現在更加強有力的美國支持的保障。
李承晚現在開始抓住細節問題做文章。他乾脆否認他曾有過脫離聯合國軍的打算(徹頭徹尾的謊言),他所宣稱過的一切只是韓國的權利,即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保衛其利益的權利。他堅持認為,不願遣返的中國和北韓戰俘應轉移至非軍事區去,以避免“印度部隊踏上朝鮮的土地”。現在他對於一旦政治會議在90天內失敗之後,他希望美國應做之事的態度也含糊了起來,不過他不再要求恢復戰爭。
羅伯遜毫不放鬆,每次他得到韓國總統在某一點上表示了同意,就立即把它變為書面形式。7月最初幾天中,華盛頓與特使之間幾十封電報往返表明,華盛頓幾乎是迫不及待地要得到李承晚的承諾,他將接受停戰並讓韓國軍隊無具體期限地留在聯合國軍統轄之下。有了這樣一紙文件在手,停戰協定就可以最後完成,然後戰後的問題也可以着手解決。克拉克認為,等到戰事結束之後,李承晚就會發現,他“極難下決心”來單打獨鬥恢復戰爭。
7月9日,李承晚終於屈服了。他以書面形式告知羅伯遜,雖然他不能簽訂停戰協定,但是“我們不會阻撓它,只要該協定採取的措施和行動不損害我們民族的生存”,他將“儘力在通過政治手段和平實現我們民族統一的過程中予以全心全意的合作。……”
羅伯遜大功告成。1953年7月12日,美國和韓國聯合宣告,他們已經就朝鮮的停戰、不願遣返的戰俘的處置和今後的合作達成了協議。
聯合國軍司令部在答覆一個問題時私下通知共產黨說,它“對於韓國部隊違反停戰而進行的任何侵略行動都不會給予支持”。羅伯遜的遊說之功和鋼鐵般的耐心堅持到了勝利。這場戰爭又一次處於結束的邊緣了。
板門店最後一幕
7月27日拂曉之前,板門店大雨滂沱,但在破曉時分雨停了,透過厚密的雲幕,偶爾可以看見姍姍來遲的陽光。木工們夤夜開工,趕製成了停戰儀式所用的建築物。馬克·克拉克將軍堅持了兩點最後的細節:從那座塔式建築物的山牆上拆除兩隻共產黨的“和平鴿”(當時在全世界被用來作為宣傳的象徵),並開一道南門,這樣聯合國軍代表就不需要經過敵方區域進入建築物了。
將近10時,聯合國軍儀仗隊瀟洒登場。他們戴着白手套、綬帶和鋼盔,由參戰各國的士兵組成,在通向入口的通道上列隊而立。引人注目的是,沒有韓國士兵在場。李承晚將承認停戰協定,但他並不簽字。在建築物那一頭是一群看起來相對獃滯的共產黨士兵,他們穿着橄欖色斜紋布軍裝和帆布鞋。
10時整,雙方分別從兩邊走進了建築物。凱斯·比奇覺得,“角色導演再也選不出比這兩個主角更加對比強烈的角色了”。聯合國軍代表團團長威廉·哈里森中將“可能當過田納西州浸禮教會牧師”,又高又瘦的南日則“服飾鮮亮,他的高領藍上衣一直扣到最上面,胸前獎章閃閃發光”。聯合國軍一行人漫不經心地走進來,好像是在閑逛,他們懶洋洋地倒在座位上。而共產黨和北韓人“都正襟危坐,好像是畢業典禮上的學生”。
在房子上首的一張桌子上,插着一面聯合國軍的小旗,擺着9份藍色封皮的協議書。哈里森在這裏就座。南日坐在與之相平行的另一張桌子旁,上面插有北韓旗子和9份協議書。他們既不相互說話,也不頷首招呼。他們拿起鋼筆開始簽字。從不遠之處,傳來聯合國軍隆隆的炮聲。
10時12分,這項任務結束,哈里森向記者席瞥了一眼,擠出一點滿意的微笑。他和南日同時起身離開,他們的目光短暫地相遇交射,但是兩人都未說話。
韓戰還要持續差幾分不到12個小時,直至當地時間晚上10時。
陸戰1師5團的一名下士安東尼·埃布龍多少個星期以來一直聽說關於和平的謠傳,他對停戰近在眼前的報道並不怎麼注意。“兩三天來,我們一直在外執行襲擊任務,努力佔領最有利的位置。這最後幾天是夠殘酷的。每次我們以為戰爭結束了,但是我們還得出去打。這一天戰爭結束了嗎?那天我們打了那麼多炮彈,大地都顫抖了。我最要好的一名夥伴那天被共軍的一發炮彈炸死了。然後,那天晚上,聲音才停止下來。我們知道,戰爭結束了。”
停火之前40分鐘時,靠近板門店的另一批陸戰隊員看見中國人在他們戰線之前不到100碼的地方挖塹壕,他們奉命不得射擊。營長約瑟夫·希爾中校指示說:“不要一發而不可收。”陸戰隊員們沒有開槍——但是他們利用這場戰爭的最後時刻,向中國人扔石頭以自娛。
晚上10時,天空突然被五色繽紛的照明彈映得通亮。白色的簇簇群星,紅色照明彈、黃色照明彈這些煙火標誌着歷時37個月之久的戰事結束了。當晚一輪皓月中天,陸戰隊員馬丁·拉斯覺得它“低垂空中,好像是一隻中國燈籠”。他爬出散兵坑,享受着他在朝鮮的第一個和平時刻。
陸戰隊員們脫去了鋼盔和偽裝衣。山坡上回蕩着尖利刺耳的叫聲。“中國人在唱歌。”拉斯明白了,“在下面100碼左右的戰壕里,有人開始聲嘶力竭地吼唱《海軍陸戰隊頌》,其餘人都跟上去一起吼叫着歌詞。”這是一種吵吵鬧鬧、五音不全的樂趣。
後來一些中國人遊盪到陸戰隊的陣地前,送了糖果和手帕作為禮物。海軍陸戰隊員們扭過頭去,他們一言不發,也未送禮。和平已足矣。
韓戰使美國付出了142091人的損失——33629人死亡,103284人負傷,5178人被俘或失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