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第七十一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Chapter1最好的愛是克制,理智施愛,愛而不嬌

你為什麼要生我——養育的初衷

在兒子8歲左右時,有一天他突然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我呢?”兒子的問題讓我陷入了沉思:他還這麼小,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難道是我哪裏做得不好,讓他覺得不開心了嗎?我問他:“你不喜歡我做你的媽媽呀?”

兒子搖搖頭說:“當然不是了,我很喜歡你當我的媽媽,但是你每天要照顧我,還得掙錢給我買東西,明知這麼辛苦還要生我,為什麼呢?”

聽了兒子的話,我非常感動,摸摸他的頭說:“因為媽媽愛你啊!”

兒子聽完“嚯”地站了起來,說:“媽媽,我也愛你!等我長大了,我要掙超級多的錢,給你買好吃的,還天天陪你玩。”說實話,作為一個媽媽,聽到兒子說這樣的話,我心裏是十分歡喜的。

但高興的同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生孩子呢?

後來我就這個問題跟很多父母交流過。總結起來,不外乎這幾種原因:一是親戚朋友一直催,為了傳宗接代;二是為了穩固婚姻;三是身邊的朋友都有孩子了,生活其樂融融,自己很羨慕,為此生孩子;四是自己本身就十分喜歡孩子。

之前有位媽媽跟我說:“我生了孩子后,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真是力不從心,好累啊!而我老公只知道忙事業,根本不管孩子。我為他生孩子,幫他顧家,他要是敢對不起我,我絕不饒他!”

對於這位媽媽的觀點,我不敢苟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是夫妻二人愛情的結晶,不應該作為利用的工具——女人不能把孩子當成拴住男人的繩子。她有一點說得沒錯,帶孩子確實非常辛苦,但是同樣,孩子為我們帶來的快樂也是其他事情無法替代的。現實生活中,有一類心理失衡的家長,他們因為婚姻生活不幸福,為了挽救婚姻,把孩子當成最後的“救命稻草”。面對這樣的父母,生活在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愛,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任何美好的希望。

更糟糕的是,孩子受父母的影響,長大后變成一個冷漠、自私的人。

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生孩子不是出於愛,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那對孩子來說就太可悲了。

有一次,我和丈夫聊天,他說:“如果生孩子是為了我們老了能有個依靠,那這和投資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樣的話就玷污了父母這兩個字的真正意義。”我非常贊同丈夫的這句話。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考個好名次,這樣爸爸媽媽在親戚朋友面前才有面子。”不得不說,這種對孩子的教育摻雜着父母的私慾,在這些私慾的驅使下,父母對孩子的愛已經變了質。

前段時間,我在路上碰到一個親戚,閑談間她向我抱怨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我一直以為她家庭幸福、生活美滿,沒什麼要操心的,可她說兒子的婚事讓她很發愁。起因是,兩年前,她兒子找了一個女朋友,但是她對女孩不大滿意,就勸兒子與其分手。前些天,她兒子又談了一個女朋友,可她還是不滿意,甚至覺得還抵不上前一個。她無奈地問我:“我怎麼才能找到一個滿意的兒媳婦呢?”

聽到這裏,我反問她,“滿意”是按她的要求還是按她兒子的要求。她說:“要是我和兒子都滿意,就最好不過了。”

“但你們兩人的喜好根本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呢?”聽了我的話,她嘆了口氣,沒有多說什麼。

這個親戚其實也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存在問題,只不過她還放不下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欲——這也是中國父母普遍存在的現象。父母既埋怨孩子不夠獨立,又害怕孩子太過獨立,對自己說的話充耳不聞。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在媽媽身上。

媽媽一旦視孩子為情感支柱,孩子的成長就會被扭曲。

父母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孩子並不能成為孩子必須按照父母既定的目標而成長的理由。依稀記得,我參加朋友孩子的滿月宴。席間,孩子的媽媽一邊逗着懷裏的孩子,一邊轉身對丈夫說:“你看她多可愛,我不會再管你了,因為我有人陪了。”

聽完孩子媽媽的話,我不禁為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孩子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擔憂。

孕育下一代是生物繁衍的本能,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我們孕育下一代除去本能,還應有愛。要想成為合格的父母,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着想,在給予他們愛的同時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的人生更加幸福和圓滿。

溫室里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帶着她12歲的女兒來我家做客。小姑娘一進門我嚇了一跳,因為她背着一個愛馬仕的包,這款包在當時至少要賣8萬元人民幣。

我驚訝地問朋友:“你女兒背着的是一個愛馬仕的包……”沒等我說完,朋友自豪地說:“嗯,這是我買給她的,怎麼樣?不錯吧?”我嚴肅地說:“不好意思,我要先跟你說明,來我家做客,你有兩個選擇:選擇一,請你帶女兒跟愛馬仕包回去,我不歡迎這樣的孩子;選擇二,請孩子把愛馬仕包交給你保管。”

後來小姑娘不情願地把包交給了我的朋友。

或許大家會認為我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這樣對待上門做客的朋友有些沒有禮貌。我為什麼這樣做呢?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這個朋友跟我從小一起長大,我們就像親姐妹一樣,她的孩子我也當成自己的女兒。而我這樣做完全是不想讓這個小姑娘年紀這麼小就成了溫室里的一朵花。

請大家想想,一個12歲的小姑娘背着愛馬仕的包,萬一在路上遇到搶包的怎麼辦?更重要的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什麼都不用做,什麼努力都沒付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這麼昂貴的包,那她以後還會努力嗎?溫室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吃苦,不付出,長大以後就沒有生存能力,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我總能看見一些令我痛心的現象:很多父母怕孩子受苦,自己省吃儉用,卻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面對這樣的父母,我想說的是,溫室里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

我送兒子去上學時,經常會看到兒子的一個同學。於是,我問兒子他的這位同學的情況。兒子告訴我,這位同學家庭條件不錯,他的學習成績在班裏一直處於中下游。更重要的是,他完全不能獨立,就連最起碼的坐公交車都不會……有一天,我從學校門口接兒子放學,剛要走,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帶著兒子的那個同學走到我們旁邊,對我說:“這是我的兒子,和您的兒子在同一個班,我聽他說您的兒子非常優秀,所以我想請您的兒子幫助他補習一下數學,不知道可不可以?”

我望著兒子,兒子輕輕地點了點頭。見我們應允,他一把將孩子推到我們面前說:“我有事要回公司一趟,讓司機留下來陪他吧。”

我跟他說:“幫您的孩子補習數學,為什麼要把司機留下來呢?”

他說:“萬一孩子餓了要吃東西怎麼辦啊?把司機留下方便一點兒。”

我堅決不同意,跟他說:“如果您真的希望我們幫孩子補習數學,就請把司機和寶馬車都帶走。”這位家長聽從了我的建議,和司機一起開車走了。

後來,兒子和這位同學成了好朋友。他倆放學后經常一起坐公交車來我家一起做作業,“寶馬孩”也漸漸適應了“平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在和我們相處的過程中,這個孩子開始真正體驗生活並因此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不僅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且懂得了勤儉節約,甚至在遇到問題時養成了自己積極想辦法解決的習慣。

我們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秀,不是看他家裏有沒有錢,而是要看他生活上能否獨立,自己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做。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當皇帝一樣寵,等這個“小皇帝”長大了,麻煩就會接踵而至。畢竟他的上級不會寵他,同事也不會寵他,社會更不會寵他。所以說,我們給孩子提供“溫室”的環境,他們很難練就一身的本領,將來步入社會就會處處碰壁。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要從小鍛煉他們,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應對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日後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就一番事業。

別讓“為了你好”,傷害孩子一輩子在兒子9歲的時候,為了培養他的自理能力,讓他更具獨立意識,我和丈夫商量一番后,給他報了一個學校組織的暑假夏令營,為期一周。也就是說,他要離開我們一周的時間,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生活。那天我和丈夫送兒子集合,看見了有趣的一幕——

一個媽媽背着孩子,腳步匆忙地往客車這邊走來,一邊走一邊叮囑背上的孩子:“寶貝,你在外面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和大家好好相處。這個星期你都不在媽媽身邊,媽媽肯定連飯都吃不下,一定會特別想念你的。兒子,你會不會想媽媽呢?”孩子趴在媽媽背上,聽后悶悶不樂地點點頭。

過了一會兒,老師叫所有的孩子準備上車,這位媽媽才戀戀不捨地把孩子從背上放下來,一邊擦着眼淚,一邊拉着孩子的手繼續叮囑,那場面簡直就像是電視連續劇里的生離死別。車要啟動了,她才鬆開手讓孩子上車,然後立馬又跟老師說:“老師,這孩子從小就沒離開過我半步,晚上睡覺都是和我睡的。這個星期,請您幫忙多照顧一下他啊!”說完,她又轉身對孩子大喊:“寶貝,如果想媽媽了,就給媽媽打電話啊。”

這時,另一個媽媽牽着一個小男孩的手,愉快地朝我們走來。她微笑着對孩子說:“兒子,這次出去一定會遇到很多好玩又有趣的事,媽媽等你回來分享給我哦!去吧,別的小朋友已經上車了,你也快去吧,祝你玩得愉快!”孩子點點頭,鬆開媽媽的手,開心地朝車門方向跑去,還不忘回頭朝媽媽扮了個鬼臉。媽媽假裝生氣地瞪眼睛,臉上卻一直掛着微笑。而之前的那位媽媽,目光一直緊隨着孩子,直到客車離開。

一周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校車返回后,我去接兒子,說來也真是巧,又遇到了那兩位媽媽。那天捨不得孩子走的媽媽一看到她的兒子,一把將其拉到懷裏,又是親又是抱,還不停地摸着他的小臉蛋,心疼地說:“兒子,快讓媽媽看看,有沒有受傷啊?有沒有人欺負你?哎呀,你終於回來了,媽媽好想你呀!”孩子一句話也沒有說,任憑媽媽抱着絮叨。

那個笑着跟孩子說再見的媽媽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怎麼樣,這個星期玩得開心嗎?快給媽媽講講這幾天都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吧!”孩子滿臉興奮地開始講述,比如某某同學把褲子穿反了;有的同學吃飯的時候不會用筷子,只能用勺子吃;還有一個小朋友夜裏睡覺磨牙,等等。孩子一邊講一邊比畫,媽媽聽得很認真,還逮個空隙就向他提問,兩個人有說有笑的樣子。

他們倆從我身邊經過時,我忍不住叫住了這位媽媽,跟她說起這次夏令營。

她笑着說道:“孩子想參加,我就支持他報名了,讓他一個人去,我也是不放心的。

可如果讓孩子察覺到我的擔心,那他可能會放棄,或者出去以後束手束腳。所以我就用另一種方式,讓他輕鬆愉快地去。這樣一來孩子就不用顧忌什麼了,二來他對夏令營生活也更充滿了好奇和期待。至於我所擔憂的,我可以自己慢慢調節。”她說得很輕鬆,可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夏令營的老師打電話反饋孩子的情況時,我忍不住向老師問了問那兩個孩子在夏令營期間的表現。老師告訴我,那個被媽媽背過去的孩子,對父母確實非常依賴,晚上睡覺的時候一直吵着要媽媽,白天也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孩子的媽媽也每天打電話問孩子的情況,老師跟她說了好幾次不用擔心,可她還是不斷地打來。

而那個走之前跟媽媽扮鬼臉的孩子,他在夏令營期間表現得非常活躍。他還把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寫在日記本上,說怕自己忘了,回去要念給媽媽聽。所有的孩子中,他表現得最為勇敢、樂觀。

看到這裏,我想大家肯定都對后一位媽媽的做法非常讚賞。至於前一位媽媽,雖然她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她的關注點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現如今,一些孩子在異地求學,每逢開學季,我們總能看到父母在火車站拉着孩子的手,媽媽抹着眼淚,爸爸在火車站反覆叮囑的場景,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其實,要我說,父母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照顧不夠周到。其實,孩子此時更需要的是他們的鼓勵,而不是眼淚和擔心。

父母也應該明白,到底怎樣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後來有次去學校接兒子,我又遇到那位捨不得孩子走的媽媽。她似乎在跟孩子討論上興趣班的問題。她說:“兒子,鋼琴不好玩,你看現在大多數都是女孩子去學鋼琴,男孩子去學的有幾個?而且彈鋼琴手會很疼的哦!媽媽捨不得你受罪。你現在只要把幾門主科學好了就行,這樣以後的考試、升學,媽媽就不用擔心了!”聽得出來孩子很想學鋼琴,可是被媽媽羅列出的幾個理由阻止、拒絕了,所以他只能選擇沉默。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的記憶里,父母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我當時總是會不情願,覺得父母的愛束縛了自己,讓自己失去了自由,以至於愛得很辛苦,我過得也很不快樂。直到後來,我自己也做了媽媽,我從來沒有對兒子說過這一句類似話,我不想讓兒子像過去的我那樣不快樂。

其實,我們這種“愛”所帶來的壞處比我們直接打罵孩子產生的傷害更加惡劣。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打罵孩子的行為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唾棄,因為他們意識到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而打着類似“為了你好”這種旗號的父母,不但不認為自己錯了,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愛很無私。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錯誤的理解:如果放任孩子不管,他會覺得父母不關心他,所以愛孩子就得面面俱到地照顧他。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這種表達愛的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甚至對此還賦予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可以說不!而事實上,這種做法到底對誰有益呢?比如,孩子想出去玩,不管孩子如何向父母保證自己會小心,會按時回來,可父母還是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出去玩沒有大人在身邊,遇到危險怎麼辦?受傷怎麼辦?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就只能待在房間裏透過小小的窗戶看看外面的藍天。

有的女孩子對跳舞根本不感興趣,卻硬是被父母逼着每天上舞蹈培訓班。孩子每次抱怨,父母都會說:“女孩子學跳舞有利於塑形,以後會越長越漂亮。花這麼多錢讓你學,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孩子只好繼續去上舞蹈培訓班。

孩子喜歡聽音樂,父母一旦發現就會說:“你的任務是學習,聽歌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真是浪費時間,我說的都是為了你好!”

在“為了你好”的尚方寶劍下,孩子所有的想法都不能得以實現,甚至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只要抗議,他們就會成為父母口中那個“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干涉着孩子的一切事情——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人生規劃。其實,當我們講出那句“我是為了你好”的時候,孩子自己的思想就已經被扼殺在搖籃里了。

捫心自問,我們所做的這些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不得不說,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替孩子做決定,為了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合理化,就說是為了孩子好。現如今,看到那麼多的孩子還在吃力地承受着父母的“關愛”,我就很心疼他們。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更多地重視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找到正確的愛的方式?

停止溺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我所居住的小區里,有一個已經25歲的“大”男孩,大學畢業已經3年了,可吃穿用度還得靠父母。從與他父母的聊天中得知,這個男孩的學習成績很優異,且畢業於一所不錯的高校,但因為自小習慣了依賴父母,所以他至今仍不能獨立。

大學畢業后不管找工作還是找對象,都是父母幫他張羅。他除了在家等消息就是上網、吃飯、睡覺。而且他對就業、成家似乎沒有絲毫壓力,因為他知道父母會一一替他解決。

要知道,沒有哪個用人單位願意錄用這樣一個已經成年的“低能兒”,也沒有哪個女孩願意嫁給渾渾噩噩、度日如年、不思進取的媽寶男。

有一天,在小區的廣場上,男孩的父母和我聊天,向我訴說了這一切。通過我這個局外人的分析,男孩的父母意識到正是自己對兒子毫無原則的“愛”才造成兒子如此嚴重的依賴心理。後來,我又建議他們,讓理智的愛逐漸代替溺愛,讓孩子慢慢變得獨立起來。比如他們不再幫兒子找工作,而是試着讓兒子自己去找工作。可以和兒子就找工作的時間進行協定,如果在期限內還沒有找到工作,父母便不再給他錢,讓他自行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

聽完我的建議,男孩父母雖然表示認可,但還是一直不停地問我:“萬一他找不到工作,我們真的不管他了嗎?”“他沒錢吃飯怎麼辦?”……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如今,雖然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還都是獨生子女家庭。

作為家裏的“獨苗”,父母盡量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再加上父母平時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讓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於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等父母把飯菜準備齊了再吃,把臟衣服丟給媽媽洗,要父母幫助收拾學習用品、整理房間,遇到一點難題就求助於父母……很多父母都成了孩子的“保姆”“靠山”和“保護神”。

依賴性強的孩子像是依附於父母的一根藤,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變得寸步難行。

而且他們往往缺乏主見,在生活上既不能完全獨立,在工作中也難擔大任。我相信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採取的不科學的教育方式正讓自己的孩子形成依賴的心理。

很多父母在教養孩子時,認為為孩子做得越多就是越愛孩子,所以常常包辦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樣樣照顧得妥妥噹噹。對此,我想說,這其實是一種無知的表現,這樣做並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當父母為孩子包辦的事情越多,就越會讓他們養成依賴心理,得不到應有的鍛煉,缺乏應對困難、挫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他們就會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什麼事情也都做不好。我相信天底下沒有哪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摔跟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從小歷練孩子的獨立性,等他長大后就會摔更大的跟頭。對於依賴性強的孩子,我們更要鼓勵他,讓他在摸爬滾打中學會如何獨立應對生活。

高一放暑假時,兒子認為自己從小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生活上很依賴我。為了在進入大學或社會之前獨立起來,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他跟我提出了他想出去打工賺錢,鍛煉一下自己。我和丈夫對從未出過遠門,也沒有任何打工經驗的兒子雖然不放心,但覺得他說得在理,就同意了。我告訴兒子,賺錢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找工作、做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

兒子懷揣着我們給他的500元錢去市裡找工作。那段時間,我相信他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又不在他身邊,他必須得學着自己想辦法解決。果不其然,開始的半個月時間裏,他連着換了3份工作,不是環境不好就是遇到的人太苛刻。

後來兒子給我打電話說他想要放棄,我和丈夫語重心長地疏導他、寬慰他。最終兒子在我們的鼓勵下,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最後,兒子找到一份在咖啡店做服務生的兼職工作,每天從上午10點工作到晚上10點,中間雖然有時間可以休息一下,但卻不能跑遠,要隨時準備工作。

作為媽媽,起初我肯定是不放心的,偷偷去咖啡廳的窗口看過他兩次,但每次看到的都是兒子雖然辛苦但依然充滿笑容的臉。於是,我放心了,後來就再也沒去過。

一個月後,想到馬上要去上學,兒子便辭職回家了。兒子回來那天,我和丈夫問他這次外出打工有什麼感悟,他自豪地說:“打工雖然很辛苦,但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難,增長了不少經驗和見識,還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

兒子的臉上洋溢着滿滿的成就感。

作為父母,只有懂得適當放手,孩子才會養成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的獨立意識。這個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不斷鼓勵和引導他們尋求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辦法,日積月累,他們終將迅速成長起來。

孩子並沒有想像得那麼脆弱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個13歲的女兒,小姑娘因為不愛說話,性格也有些內向,所以同班同學不怎麼喜歡跟她一起玩,她也沒什麼朋友。

我的朋友決定要改變一下這個現狀。他知道女兒喜歡畫畫,就給女兒報了個學畫畫的課外班,每到周末就帶女兒去上課。他希望女兒能跟一起學畫畫的孩子多交流,認識一些新朋友,但是又害怕新的環境會讓女兒變得更內向,或者受到什麼新的委屈……

結果朋友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有一次,幾個課外班的同學嘲笑他女兒畫畫難看,回家后她一直抹眼淚,也不說話。從此,朋友的女兒再也不願意去上課外班學畫畫了,甚至偷偷逃課。

有一天,朋友向我訴說他的煩惱,他擔心以後女兒會不喜歡畫畫了,並且變得更加內向和自閉。我告訴他:“你的擔心太多了。墨菲定律你聽說過嗎?就是你越擔心某件事情,它就越會發生。擔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過分擔心就表明你對她不信任。這對她自信心的培養是一種阻礙。慢慢地,她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做事情時思前想後、猶豫不決。你擔心的事情不就發生了嗎?”

我幫朋友分析完之後,又對他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性格,他們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脆弱。不過,我們還是要適當鼓勵孩子,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

朋友聽了我的建議,沒有再要求女兒必須去畫畫班上課、交新朋友,而是對她說:“你喜歡畫畫,就在家裏畫吧,爸爸當你的第一個欣賞者。”從此,朋友成了他女兒每一幅新作品的第一個觀眾。他不再擔心女兒沒有朋友、會被欺負等。

他唯一做的就是當女兒畫得好的時候,為女兒感到驕傲、自豪;當女兒畫得有所欠缺的時候,給她指導和建議。漸漸地,他發現女兒越來越喜歡跟他交流了,性格也變得開朗了一些。後來,她還主動要求讓爸爸又給她重新報了一個畫畫班。

是的,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脆弱,他們有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瞎操心,也就是所謂的“關心則亂”。我們擔心的事情有些不會發生,有些就算髮生了,孩子也有能力自己解決好。有時候,反倒是我們的“擔心”讓孩子變得拘謹、畏縮,對各種事物失去興趣。

話雖如此,但如今“對孩子的擔心”已經成為家庭教育里的一種“魔咒”。在我們的眼裏,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脆弱的、極易受到傷害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遇到各種難題,但我們要堅信他們能解決,並在必要時給予恰當的幫助。朋友擔心女兒,不再讓她去畫畫班,其實這麼做就過於小心了。好在通過他恰當的鼓勵、耐心的輔導,女兒很快走出了心靈的陰影,重新勇敢地去面對生活。

所以,我們不要對孩子過於擔心,把擔心轉化為關心。經常和孩子交流談心,這才是理智的愛。這樣做不僅能加深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能讓我們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