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十三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四章自製:時間是公平的,你把它花在哪兒,收穫就在哪兒

用現在的努力去換取一個好前途,相信大部分父母肯定是同意的。但每天替孩子安排時間,逼迫孩子做這做那,倒不如適當地放手。讓孩子有自由選擇、支配、掌控的權利,並從中認識和管理時間。這是一種最輕鬆也最明智的教育方法,孩子每時每刻過得有質有量,父母就無須再操心費力。

專心做一件事,效率就是最高的

很多孩子都有三心二意的毛病,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在書桌旁沒做一會兒就要去喝水,要不就是去廁所;數學卷子還沒寫完,又想起老師要求把今天剛學過的課文背誦下來,於是便拿起課本;課文還沒有背誦下來,他又拿起桌上的零食開始邊吃邊背誦,結果別人半個小時就可以記住的東西,他卻花費了一個多小時都記不住……

可以說,孩子做事不專心,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的毛病,讓很多父母傷透了腦筋。雖然說,父母時常提醒孩子“不要走神兒”“不要三心二意”“專心做好一件事”,但是效果顯然並不是特別明顯。這是因為孩子正處於生長期,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掌控時間和管理時間的能力。他們往往愛由着自己的性子來,想到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一件事情才做了一會兒就失去了興緻。

小葉從小做事就沒有耐心和常性,即便是最喜歡的玩具也從來沒有玩過半個小時之上。父母經常可以看到他坐在玩具旁,拿起布娃娃玩了沒多一會兒,就扔在了一旁,隨後拿起了小汽車;小汽車沒玩一會兒,又想要搭積木……媽媽看着孩子如此,時常嘆氣說:“唉!這孩子什麼時候能專心玩一會兒,不要這麼三心二意!”

媽媽總想着孩子還小,沒有耐心,更容易被不同的事物吸引,或許長大

自了就改善了。可事實上,不能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是一個很糟糕的習慣,這種習慣往往是孩子小時候就養成的,長大后又把這種不好的習慣延續到學習中。所以,小葉直到上學之後也依然沒有改變這種壞毛病。在學習上,小葉上課始終無法集中精神,很容易走神;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都很慌張,寫着語文作業,心中卻想着數學卷子的試題,於是還沒寫完語文作業就着急地做數學卷子。結果什麼也做不好,語文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數學卷子也是錯漏百出。

後來,媽媽將小葉的情況反映給老師,老師也表示這是典型的專註力不夠造成的。如果長久下去,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恐怕還會對日後的成長和發展有害。媽媽聽了心裏很着急,卻不知道怎麼辦!

事實上,孩子這種不良習慣的養成,和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比如,有些時候,孩子正在畫畫,父母卻讓孩子放下手中的畫筆去洗澡;孩子正在搭建自己的小房子,父母卻在旁邊不停地打擾孩子,一會兒讓孩子喝口水,一會兒餵給孩子一塊水果。孩子從小就如此,父母怎麼奢望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將全部心思都用在學習上呢?

聰明的父母應該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能夠維持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所以出現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又玩那個的行為也是正常的。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養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好習慣,必須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後才能開始新的活動。比如想讓孩子洗澡,應該在準備熱水前就告訴孩子,畫完畫之後去洗澡。當孩子在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時,千萬不要在一旁干擾。只有讓孩子在點滴中養成專註的良好習慣,在以後的學習中才不會時常走神、三心二意。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很多孩子不能專心做好一件事的習慣,通常是由於分不清事情的重要程度。在面對眾多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因此不知道應該先做哪個后做哪個。這時候,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做好時間規劃,告訴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個輕重緩急,先做完那個重要的,

然後再做其他事情。比如,在完成課後作業的時候,與預習和複習功課相比,做卷子是比較重要的;與預習功課相比,複習當天所學內容是比較重要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先完成卷子,再複習當天功課,最後再預習第二天的新內容。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高效地完成作業。時間長了,才能養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好習慣。

專心做一件事情,其實就是專註力的培養,是孩子學習和做事是否成功的關鍵,對於孩子未來人生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專註力要從小就培養,等到孩子長大了,一切養成了習慣,再改變壞習慣就晚了。不要覺得孩子很小,長大了就好了,要知道,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如果父母放任孩子做事不專心,最終孩子什麼也學不到,什麼也做不好。反之,如果孩子能夠在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下,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耐心做好一件件事情,那麼他的信心就會受到鼓舞,從而願意專心做好每件事情。這對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發展都大有裨益。

總之,對於孩子來說,學習的好壞,學習效率的高低,與孩子頭腦聰明與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如果孩子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專心做好一件事情,那麼學習成績是不可能好的,學習效率是不可能高的。

身為父母,想要讓孩子改掉三心二意、做事不專心的壞習慣,就應該要求孩子一次只集中精力去做好這一件事。當這件事完成之後,再做另外一件事。這樣才能把事情一件件做好,這樣才能提高做事的效率。

自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這是貼在美國哈佛大學牆上的格言,簡單的句子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今天不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那麼明天就要付出比今天更大的努力和艱辛。

在哈佛,學生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每天努力進步一點點,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內在潛能,也能為將來的成功積累更多的資本。的確,今天不努力走,明天就要努力跑了。而有些時候,即便是你再努力地奔跑,恐怕也無法追得上別人。

小威和小強是同一學校的孩子,兩人從小就一起玩耍,關係非常要好。小威非常聰明,不管學習哪門功課都是一點就通,成績也比較優秀。而小強就沒有小威那麼聰明了,儘管他每天學習都非常用功,上課也認真聽講,但是成績卻很難排在前列。為此,小強內心逐漸滋生出些許的自卑。

小強的母親卻安慰和鼓勵他說:“如果你總是以他人的成績來衡量自己,那麼你終生都不過是一個追逐者。小威確實比你聰明,但是你卻比他有韌勁,比他努力。只要你每天堅持不懈地努力,讓自己獲得進步,那麼最終定能有所收穫。”

小強記住了媽媽的教導,他不再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因為他知道,這樣反而讓自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從初中到高中,他每天都學習兩個小時,

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額外安排了些學習任務。比如每周背誦一篇英語作文,預習和複習每天所學的知識,多做練習題……當別的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他在做練習題;當別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他在背誦英語課文……

而聰明的小威就不同了,他知道自己頭腦聰明,知道自己的優勢,所以從不想着努力學習。他總是這樣說:“所有的東西我一學就會了,為什麼這麼努力呢?”看到小強這麼努力,他總是抱怨地說:“小強,你很久沒有陪我玩了,不學習不行嗎?離高考還有那麼長時間,你何必讓自己那麼辛苦呢!”

小強則笑着說:“我要抓緊時間學習,因為我沒有你那麼聰明。如果我現在放任自己,總想着玩,到時候再努力就晚了。我覺得你也應該努力學習,現在雖然辛苦些,但是高三的時候就輕鬆一些了!”可是,小威卻聽不進去小強的話,依然我行我素,平時不是打籃球就是玩遊戲,完成老師佈置作業的時候也是敷衍了事。

時間過得飛快,小威和小強轉眼就升入了高三,面臨著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這時候,小強因為長時間的努力學習,基礎知識異常紮實,成績進步非常快。小威則因為當初不努力,成績很快被很多同學超過。這時候,他感到了危機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希望能夠提高學習成績,但效果卻並沒有那麼明顯。最後,高考成績公佈,小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大學,而小威的分數只達到了二本的分數線。

我們都說,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小強正是因為每天不斷地努力,讓自己一點點地進步,所以才換來了優異的成績。而小威卻自恃聰明,平時不努力,放任自己,最後輸掉了自己的優勢。事實證明,即便你天資卓越,但是今天不去努力,那終生也不會有大的成績,最後也不過是一個庸才。而那些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聰明的人,而是每天都多走了那麼一點的人。這是因為,所有今天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明天的成功做積累。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前途,就應該教育孩子,從今

自天起開始努力,每天都讓自己有所收穫。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但是只要你努力了、前進了,那麼就可以獲得成績和成長。可是,如果其他人都在努力地向前奔跑,你卻停滯不前,想着玩遊戲、看動畫片,就會被別人遠遠地甩在後面。到那時,即便你全力以赴地追趕,恐怕也無濟於事了。

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有“明天我再學習”的拖延想法,更不要讓孩子養成懶散懈怠的壞習慣。要知道,這些想法和習慣會消磨掉孩子的努力進取之心,讓孩子白白浪費掉很多大好的時間。

雖然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所以父母疼愛孩子、恐怕孩子受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應該明白,寵愛孩子並不表示任由孩子為所欲為,任由孩子學習上不努力。如果孩子今天不努力,那麼明天勢必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時間。而很多時候,即便付出了更多,恐怕也無法彌補之前荒廢的時間,也無法獲得很好的成績。

當然,不僅在學習上,人生道路更是如此。當孩子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的時候,他們將獨自面對激烈的競爭,到時候,他們會發現,有太多的時候,比學習更複雜,比考試更困難。到那時,那些被父母教育努力的孩子,往往就更容易獲得更大的收穫,也更容易擁有更大的人生格局。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身為父母,讓孩子用現在的努力來換取一個美好的明天吧!

你不辜負時間,時間也不會辜負你

著名作家亦舒曾經說過一句話:“你不辜負時間,時間就不會辜負你。”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公平的,誰珍惜時間,誰勤奮努力,誰就可以獲得時間的獎勵。而誰浪費了時間,蹉跎了歲月,誰就只能在將來後悔莫及。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有才華,將來必定會獲得與眾不同的成就。但是,父母應該知道,任何人的成就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除了努力,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如果你不努力,即便是再有才華又能有多大收穫?相反,即便你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足夠努力,時間也會報答你的付出!

有一個人從小就口吃,連一句簡單的話都說不利索,所以沒少遭到其他同伴的嘲笑和諷刺。口吃讓他從小就不敢在人前說話,更讓他的內心變得非常脆弱和自卑。可是,即便是再自卑的人也有感興趣的時候,也有為自己內心嚮往的美好而努力的時候。

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唱歌,他覺得唱歌比說話更有意思,更容易讓自己獲得快樂。可當他張嘴唱歌的時候,換來的又是其他人的嘲笑。他們總是輕蔑地說:“你連說話都說不好,還想要唱歌,簡直是痴人說夢。”

但是,對於唱歌的渴望已經讓他忘記了一切,自卑、口吃、嘲笑……他

自每天發了瘋一般拚命練習,在家裏、在角落、在曠野。終於,經過了不斷地努力,動人的歌聲從他口中飄了出來,沒有一絲磕絆。這一年,18歲的他參加了第二季“澳大利亞好聲音”,並且憑藉動人的歌聲一舉成了冠軍。他就是哈里森·克雷格。當他在舞台上高歌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嚴重口吃,也很少有人知道為了心中的渴望,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事後,有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他認真地說:“悶在壺裏的水要想出頭,就只能讓自己沸騰起來,沖開蓋子。我只不過是把百分之百的熱情和努力都投入進去,讓自己沸騰起來,沖開蓋子。”

記者又問:“那萬一蓋子一時沖不開呢?”

他笑了,“讓水持續沸騰着,總會把蓋子沖開,發出成功的嘯叫。”

是啊,不懈努力,終究會讓自己沸騰起來,頂開蓋子並出頭。所有成功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屬性,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在過去的時間內,你只有努力去做事情,去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標,時間才不會辜負你,才能給予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你的努力和付出,時間都懂,它就在不遠的將來給予你最好的回報。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用現在的努力來獲得將來的收穫。當孩子遭遇困難的時候,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一句:“努力吧!你不辜負時間,時間也不會辜負你!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受到積極的暗示鼓勵,同時讓自己看到:原來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會有所收穫;只要自己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成功就會到來!

韓影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這次測試只考了70多分,媽媽非常生氣,嚴厲地問道:“你英語成績為什麼這麼糟糕?你們英語老師給我打電話了,說你之前總是不認真聽講,課後作業也是一連好幾天都不做。到底怎麼回事?你不努力學習,怎麼能提高成績?”

韓影站在原地,低着頭默不作聲。媽媽見着急也沒用,便耐心地詢問:“你

英語成績總是這麼糟糕也不是辦法,我們必須找到其中的原因。你為什麼不願意做作業,為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如果你說出理由,或許我可以幫助你。”

韓影聽了媽媽的話,眼圈紅了,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她低着說:“我一點都不喜歡英語,尤其是英語單詞,音標總是念錯,也記不住。我對英語不感興趣,所以就不想學,也不想做作業!”

媽媽說:“其實你並不是真的對英語不感興趣,就是因為在記單詞、念音標方面遇到了困難,所以內心才產生了抵觸情緒。當年我學習英語的時候,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念句子和課文沒多大問題,可就是記不住單詞,音標也總是弄錯。但是,我堅持讓自己多讀多念,多聽聽力,後來就改善了很多。”

韓影聽了媽媽的話,好像恢復了點信心,問道:“我真的可以嗎?”

媽媽笑着說:“你要相信有努力就會有收穫。只要你多花時間在單詞和音標上,情況自然就會有所改善。”

從那以後,韓影加強了對音標和單詞的學習,每天早上早起半個小時,大聲地念單詞、聽聽力;課堂上,她積極舉手回答問題,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是念不好的音標就請教老師;而對於英語老師佈置的作業,她也沒有那麼排斥了,總是積極主動地完成。再加上韓影改變了心中的想法,不再排斥英語,所以成績也是突飛猛進。

到了學期末,她的英語成績提高到了93分。雖然離班級內成績優異的同學還有些差距,可是韓影明白:只要自己繼續努力,那麼必定還有更多的收穫。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分鐘,並且堅持不懈地努力,如此一來,成績和成功才能如期地到來。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看到自己家孩子成績平庸也不要抱怨和責罵。其實,這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並不一定比你家孩子聰明,而是他們每天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或許當你們家孩子正在玩耍時,別人家孩子正在學習英語;當你們家孩子正在看

自電視的時候,別人家孩子正在複習功課。

身為父母,不管你的孩子是天資聰明,還是天生平凡,都應該教會他比別人更努力。因為只有比別人更努力,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孩子將來才能換取一個好的前途和未來。

現在孩子不辜負時間,努力再努力,將來時間自然也不會辜負他的努力!

孩子,你應該計劃計劃再去做事

現在家庭的很多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毫無頭緒的,什麼事情都雜亂無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什麼時間觀念,喜歡拖拖拉拉;還有些孩子平時總是丟三落四,不是上學忘記了作業本,就是出門忘記帶鑰匙……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父母可以說是操碎了心,無論怎麼提醒和批評孩子都沒有太大的作用。於是,大部分父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孩子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每天的生活都毫無頭緒?”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做事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父母不必着急上火,這也並不是大問題,只要我們用合理的手段進行引導,孩子很快就會有所改變。但是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縱容孩子,任由孩子的性子去發展,否則就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而給以後的人生帶來麻煩。

父母應該明白,孩子之所以做事雜亂無章,喜歡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是因為缺乏合理計劃的能力。孩子每天的時間支配都是毫無計劃的,做事情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結果做起事情來自然就亂七八糟、手忙腳亂了,就好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

笑笑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以前學習成績還算不錯,雖然說不上每次都能進入前三名,班級內前十名還是沒有問題的。可到了初二之後,隨着所學

自學科的增加,課後作業的增多,笑笑的成績也下滑了很多。

父母看着這種情況,心裏非常着急,詢問笑笑說:“你之前功課不是很好嗎?為什麼現在成績下滑這麼厲害?是不是上課走神,課後不認真完成作業?”笑笑委屈地說:“我沒有,我每天回家之後就寫作業,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可是,現在功課實在太多了,我每天都忙死了,寫到很晚才能休息。”

經過了觀察之後,父母發現並不是笑笑不認真,而是學習缺乏計劃性。做作業的時候,笑笑往往把所有功課都拿出來,一會兒做數學,一會兒背英語,遇到不會的地方就翻書,翻書的時候又花費不少時間複習課本的內容……小學和初一的時候,學科比較少,功課也比較少,雖然沒有合理的計劃,笑笑卻還算能夠應付得過來。可初二之後,隨着功課的增多,每門學科都有需要做的功課,她自然就手忙腳亂了,不僅浪費了時間,學習的效率和成果還不好。

為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媽媽對笑笑說:“你知道你為什麼在做功課的時候,感覺有些吃力和手忙腳亂嗎?那是因為你面對眾多的學習科目,並沒有做好學習計劃。每天都是毫無計劃地做做這個,看看那個,像沒頭蒼蠅一樣。這樣怎麼能學得好呢?學習和做功課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給自己制訂一個合理的計劃,對今天需要做的功課做到心中有數,安排好先做哪個再做哪個,這樣一來才能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而只有學習效率提高了,你的成績才能提高!”

聽着媽媽的話,笑笑終於明白了問題所在。之後,每天做功課之前,她都會先做好計劃,先複習功課,再完成各門功課的作業。她還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包括每天花費多少時間複習功課,每天做多少習題、背多少單詞,等等。她的學習計劃不僅有每天、每周的,還有每個月、每個學期的。正因為如此,笑笑的成績提升得非常快,中考的時候也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不錯的高中。

做事沒有計劃,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沒有進行合理的分配,看到事情就胡亂忙一通,如果只做一件事情還算好,要是事情多了,自然就會手忙腳亂了。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須要引導孩子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有計劃地去做事。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更是決定孩子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說:“有些人每天早上預定好一天的工作,然後照此實行,他們是有效利用時間的人。而那些毫無計劃、遇事現打主意過日子的人,只有混亂二字。學習也是一樣,有計劃的人,不僅學習有條理、有順序,而且有目標、有方向。這樣當然效果會比沒有計劃隨意學要好得多。”

明智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做事計劃性的培養。比如,一個孩子告訴父母自己想要與朋友去春遊,那麼父母就會問他:“你自己做好了計劃嗎?”“路線安排好了嗎?”“是否把需要帶的東西列了一個表格?”如此一來,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就會把這次春遊計劃得周全詳細,時間長了,孩子即便沒有父母的提醒,也能計劃周全。因為他們已經養成凡事都做好計劃的習慣,並且明白了計劃去做事的益處。

沒錯,沒有計劃地去做事,就會導致時間分配不合理,就會導致事情安排沒有條理性和目標性,不要說高效了,就連順利地完成都有問題。我們不妨學習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給予孩子正確和及時的引導。如果你的孩子還小,那麼就幫助和引導孩子做計劃;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具有計劃事情的能力,但卻沒有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那麼就通過生活小事來引導他們。

比如讓孩子合理計劃自己周末的時間,幫孩子制訂合理的時間表——什麼時間寫作業,什麼時間整理房間,什麼時間玩遊戲,等等。比如讓孩子有計劃地完成作業——先完成課後習題,還是先背誦課文;先預習第二天的新課,還是先複習當天內容。當孩子在這些小事上有一定的計劃性和條理性后,父母再給孩子增加難度,計劃更複雜的事情,比如一周的學習計劃,暑假學

自習計劃,或是假日全家人旅遊計劃,等等。

事實上,對於父母來說,幫助和引導孩子有計劃地做事,這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不會手忙腳亂,更可以提高孩子自由支配和管理時間的能力。

在這裏,父母必須記住的一點就是,千萬不要替孩子計劃,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自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計劃。否則孩子只是按照你的計劃做事,缺乏了自由選擇和自主掌控時間的能力。這樣一來,這個計劃就對孩子沒有太大意義了!

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始終是最重要的。想要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就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如果父母做事沒有計劃,那也教育不出做事有條理的孩子。試想,如果父母每天丟三落四,做事毫無條理、毫無計劃性,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麼能夠養成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的好習慣呢?

雖然說,做事有計劃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但是只要父母善於對孩子進行引導,並且持之以恆,孩子做事情不再手忙腳亂,也不會缺乏時間觀念,以後的生活必將有條不紊。

正如古人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身為父母,教會孩子有計劃地去做事,讓孩子學習、生活有秩序地進行,相信將來孩子會收穫更多的驚喜。

過一會兒,我再做吧

生活和學習的節奏越來越快,但是拖延的人卻越來越多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拖延,不到最後期限絕不動手。很多父母發現,這種拖延的壞習慣已經在孩子中間逐漸蔓延。

王小瑞的口頭禪是“過一會兒再說吧”,不管做什麼事情總一個勁兒往後拖延,拖到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才行動。媽媽晚上把飯做好了,叫他過來吃飯,他卻眼裏不離電視,隨口說“過一會兒,我看完這一點再去吃飯”。與朋友約好了一起出去玩,時間都快到了,他還沒有出門。媽媽催促他,他反而理直氣壯地反駁“過一會兒我再出發也不晚,反正我們家比他們家距離近得多”,結果每次都讓朋友等好久。做作業更是如此,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玩。媽媽要求他先寫完作業,他總是說“過一會兒再寫”,不是坐在沙發上吃東西,就是拿着iPad玩遊戲。而到了周末,則非得拖到周日的晚上才寫。

一個周五下午,由於學校有活動,所以放學早了些。又因為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不錯,所以老師留的作業也不多,只是要求寫一篇參加活動的感想。回家之後,媽媽對小瑞說:“你趕緊把作業寫完吧。明天我已經和你李阿姨約好了,帶你們到度假村放鬆放鬆。這次你可不要等到周日晚上才着急着寫作業啊!”

自小瑞聽到媽媽說帶自己出去玩,非常興奮地說:“太好了,我聽說那裏非常好玩,我一定要玩個痛快!老師只留了一篇感想,我一會兒就能寫完,等吃完飯再說吧!”媽媽心想,孩子參加活動累了,就任由他去了。等吃飯完之後,小瑞又看起了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媽媽催促他寫作業的時候,他就說著“等一會兒”。結果整個晚上他都在電視機前度過了,連本子都沒有拿出來。

第二天,大家一起到度假村遊玩,小瑞玩得興奮,自然也就把作業拋之腦後了。晚上,媽媽又提醒小瑞寫作業,誰知他卻不耐煩地說:“媽媽,你真是太掃興了!出來玩也不讓我玩得盡興,現在這個時候,你們都在享受假期,我哪還有心思寫作業啊!”媽媽聽了孩子的話,也就作罷了。

周日,等回到家后都已經下午3點多了,玩了一天的孩子又說身體累了,休息會兒再寫。結果等到他終於靜下心寫作業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半了,至於這篇感想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試想,這樣匆忙時間寫出來的東西怎麼能好呢?況且,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天,活動的細節已經逐漸被遺忘,又怎能寫下深刻的感想?

對於孩子喜歡拖延的毛病,父母着急得不行。媽媽總是和朋友們抱怨:“我和他爸爸都是乾脆利落的人,這個孩子怎麼就這麼懶散,習慣拖延呢?”

其實,像王小瑞這樣喜歡拖延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他們總認為時間有的是,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喜歡說“過一會兒,我再做吧”“明天再做也不晚”。他們總是把事情往後推,並且還千方百計地給自己找理由。本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得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結果效果只能是亂七八糟。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凡是那些習慣拖延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肯定不太優秀,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從來都不會說“過一會兒,我再做吧”“明天我再做作業吧”。

對於孩子來說,拖延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它會讓孩子的生活變得一團

糟,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按時完成;它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低下,成績變得一塌糊塗。更重要的是,孩子一旦養成了凡事拖延的壞習慣,就會被磨掉熱情和鬥志,變得懶惰、消極,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即便是長大成人之後,也無法擺脫拖延的毛病,從而陷入平庸消極的人生。

作為父母,我們肯定不想讓拖延這個壞習慣毀掉孩子的一生,那麼就幫助孩子徹底改掉它吧。父母應該仔細觀察自己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找到孩子習慣拖延的原因。如果孩子拖延是因為缺乏時間觀念,那麼父母就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教會孩子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時間,並且珍惜每天的每一分鐘。如果孩子喜歡拖延是因為性格比較懶散,那麼父母就應該多鼓勵孩子,讓其養成勤勞刻苦的好習慣。當他們變得勤勞之後,自然就不會拖着事情不幹了。而在學習這個問題上,有些孩子喜歡拖延,不積極主動地做作業,可能是以前在功課上遇到了難題,不知道怎麼解決,便以“過會兒再做”為借口。時間長了,便養成了一拖再拖的毛病。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詳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幫助孩子解決難題和找到學習的技巧。

對於喜歡拖延的孩子,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制訂一個“最後期限”,比如說每天晚上9點之前必須完成作業,周六晚上9點之前必須完成周末的作業。如果孩子做不到,便給予相應的懲罰,而做到了則可以給予相應的獎勵。不過,在制訂“最後期限”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安排就可以了,而是應該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商量着制訂出這個“最後期限”。如此一來,這個“最後期限”才能成為孩子克服拖延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過:“明天,明天,還有明天,人們都在這樣安慰自己,殊不知這個明天,就足以把他們送進墳墓。”告訴孩子,永遠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或是將來的某個時間,更不要把“過一會兒再做”掛

自在嘴邊。

要知道,時間是寶貴的,一味地拖延就是浪費時間。一旦孩子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那麼將來不僅會一事無成,整個人生還會一團糟。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早上的時候,父母焦急地催促:“快點!快點!我們快來不及了,你怎麼這麼磨蹭!”

而另一方面呢?孩子依舊慢悠悠地,不着急不着慌地做着某些事情!

如果要問孩子們做過的最讓父母暴躁的事情是什麼?無疑,很多父母會首選磨蹭的問題。因為磨蹭是孩子身上的一大頑疾,從四五歲的孩子到青春期的青少年,幾乎都有這樣的毛病。它甚至比叛逆、厭學、懶惰的行為更讓父母頭疼。

絕大部分父母時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從穿衣吃飯到睡覺起床,從上學走路到寫作業做家務……好像只要讓孩子做些事情,就會有磨蹭的存在。而當孩子磨蹭的時候,父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催促、催促、再催促。催促孩子快點起床刷牙,催促他們趕緊吃飯,不要老是看電視,更催促他們快些做功課。可惜的是,父母逐漸發現,自己的催促好像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有時候,父母越是不斷地催促,孩子的磨蹭反而更加嚴重。

魏瀚的媽媽對此有很深的感觸。孩子從小就胖乎乎的,給人的感覺就是性情溫和,斯文有條理。可這孩子身上也有一個毛病,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慢慢吞吞的。上了幼兒園之後,學校要求8點之前到校,在學校裏面吃

自完飯之後再上第一節課。可是因為孩子起床、刷牙都磨蹭,所以遲到。媽媽覺得孩子可能比較小,做事沒有效率,長大了就好了,也就沒有太嚴格要求。

可後來,就連老師也時常向媽媽反映,說魏瀚做事總是不緊不慢,別人吃飯十分鐘,他半個小時都沒吃完,每次等老師催促才勉強加快些速度。

這樣一來,媽媽就覺得不能再縱容孩子了,於是便有意識地催促孩子,希望孩子行動快一些。早上起床的時候,媽媽會大聲催促:“快一點,要不今天又遲到了!”吃飯的時候,媽媽也會催促孩子:“快點吃飯,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玩!”而在寫作業的時候,媽媽也是要三遍五遍地催個不停。

幾年下來,媽媽養成了催促的習慣,可魏瀚的磨蹭行為卻並沒有什麼太大改進。做起事情來依然是磨磨蹭蹭,絲毫沒有效率,而一旦聽到了媽媽的催促便手忙腳亂,什麼也做不好。

一次,學校組織了手工比賽,魏瀚積極地參加了。他選擇了組裝自己最喜歡的飛機模型。第一天,當媽媽幫孩子把模型買回來之後,就警告:“這次手工比賽的期限只有一個星期,你一定要抓緊時間,不能再磨磨蹭蹭了!”魏瀚也痛痛快快地答應了。接下來,他把全部零件都集中在一個盒子裏,仔細地研究了圖紙,然後決定第二天開始組裝。

第二天,魏瀚只組裝好了飛機的四隻輪子。

第三天,魏瀚組裝好了飛機的兩翼。這時候,媽媽看到魏瀚進度緩慢,便催促說:“你這個孩子怎麼一點都不着急呢?期限只有一個星期,現在已經過去三天了,你卻完成這麼一點點,到時間了,你怎麼能完成得了!”於是,接下來的幾天,媽媽總是催促魏瀚,讓他快點完成。可儘管媽媽一再催促,孩子的進度好像也沒有加快。到最後一天晚上的時候,雖然機艙、機翼、機頭、輪子等各部位已經組成完畢,但是還沒有完全組裝在一起。吃完飯後,媽媽着急地說:“你心裏想着什麼呢!一個星期時間都沒有把飛機組裝完,還不快點行動!”就這樣,在媽媽的催促下,魏瀚完成了自己的飛機模型。

原本他認為自己的作品肯定會得獎,因為它是用1000多個零件組成的,構造非常精緻,造型也非常漂亮。可沒想到,等評獎老師拿着模型欣賞的時候,機翼和輪子竟然掉了,魏瀚也因此失去了獲獎的機會。

回到家之後,媽媽抱怨地說:“你做事磨磨蹭蹭,還這麼不專心,本來大好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魏瀚也生氣了,大聲地反駁道:“我不是想早點完成嗎?你總是催我快點快點,我一着急,能不手忙腳亂嗎?”

聽了孩子的抱怨,媽媽突然覺得孩子的話似乎也不無道理。一直以來,自己總是催促孩子,可孩子的磨蹭卻始終沒有改善,還時常變得忙手忙腳,難道自己的方法真的錯了嗎?

事實上,正如魏瀚媽媽所想的那樣,不斷地催促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壓迫感和緊張感,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從而犯下一些本來應該避免的錯誤。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催促會讓孩子產生麻痹心理,甚至形成免疫或是依賴。

時常被父母催促着做事情的孩子,他們會這樣想:反正到時候父母會來催我,我不如在這之前多放任自己。當父母第一次催促的時候,他們一點兒都不在乎,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預防針,反正一會兒還會再催,於是他們就心安理得地慢悠悠做事。當父母第二次催促的時候,他們心裏有些緊張感了。雖然也會加快一些節奏,但是還會不太在意。而等父母第三次催促的時候,孩子們就知道父母真的發火了,再不快點就會被罵甚至是挨揍,所以才會加快步伐。慢慢地,孩子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不管做什麼事情,父母不催促三四次,他們是不會主動行動的。

所以,父母與其不停地催促孩子,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讓他們“快點!快點”,還不如給孩子設定一個時間範圍,要求他們按時完成。當孩子產生一種緊迫感的時候,就沒有時間磨蹭了,更沒有等着媽媽催促的心理了。對於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利用小鬧鐘來“限制”他做事情的時間。一旦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了規定的事情,父母就應該給予

自獎勵,否則就給予相應的懲罰。

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時間觀念,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這時候,父母只需要給孩子設定“最後期限”就好了。父母還是應該盡量將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鼓勵孩子獨立做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還可以慢慢地提高孩子規劃個人時間的能力,提高做事效率。

父母們,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催促出來的。所以,改掉“催催催”的壞習慣,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這才是最輕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