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ZUI BOy:關於某種冷感幽默的紀實報告
第3章ZUIBOy:關於某種冷感幽默的紀實報告
李茜/文採訪人物/葉闡
我和葉闡認識有一些日子了,甚至可以動用上“追溯”這樣傷筋動骨的詞。那時候他似乎還不叫“茶葉先生”,那時候除了極少數身邊的人,還沒有人讀過我們的文字。如果按照某種約定俗成的慣例,我是該在這篇訪談里放入些2008年(居然已經是四年前!)同為第一屆“文學之新”參賽者時的回顧,回憶一下那一年在北京複賽時我所見到的葉闡,或者還應該濃墨重彩地寫上他最後成為了那一屆比賽的亞軍,最受歡迎,同時也最受爭議。
若是照這樣梳理,輕輕鬆鬆便能完成三分之一的篇幅,採訪對象形象光輝,寫稿者亦不費腦力,皆大歡喜。可是說真的,那樣寫下來的“葉闡”這個人,和讀者認識的,或者是我固有知道的,又有什麼差別呢?
這次採訪是在公司走廊邊的沙發上完成的,葉闡那天穿着黑色皮衣,裏面套着印有卡通圖像的T恤。當我拿出錄音筆準備開始時,他有點驚奇地說:“還要用錄音筆啊?”我說:“不然我記不住呀。”他呼了口氣:“好可怕啊。”我心裏覺得挺有意思,他是第一屆TN比賽的亞軍,已經出了兩本書,有自己的粉絲團,受採訪這樣的事應該司空見慣,但他卻像是初次受採訪一樣坐得端正。
不過,好在我們不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採訪起來也少了客套,更像是在聊天。我也扔開了列好的採訪提綱,順着話題自然而然地進行下去。當回放錄音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我發現,按照之前慣例的那種寫作方式,似乎總不能體現出葉闡那種頗有個人特色的冷感幽默,所以我決定換種方法,儘可能地還原當時的聊天情形。
最先切入的話題,當然是葉闡在《最小說》上連載並即將於×月×日出版上市的四格繪本集《純禽史:辭職前我都幹了些什麼》。我記得自己最初看到裏面的內容是在他的微博上,只有短短四格的篇幅卻充滿了一種又冷又囧的奇特喜感,我忍不住馬上轉發,並默默把它列入了“出書後要入手”的書單。
“為什麼想到要畫《純禽史》這樣的繪本?”這是我首先想知道的。
“其實《純禽史》跟《當我們混在上海》一樣,當時是我畫了一張東西貼在博客上,然後公司就決定推出。《純禽史》是跟同事聊天有了一些想法,然後那時候發現iPad原來可以畫畫,畫完又發現還有複製粘貼的功能,我就複製了四格一模一樣的圖,配上不同的對白,發到了網上,然後公司編輯看到后就問我要不要出一本這樣的書。”在葉闡四平八穩的語氣中,所謂的“創作動機”聽起來更像是一封“讚美科技”的感謝信。
“從什麼時候畫起來的?”
他歪着頭想了想:“從去年10月份開始的吧,那個時候我已經畫了一部分,大概畫了十幾二十張,那時的畫風跟現在不同,那時候的畫風就比較成熟,就是人很高,有腿有胳膊,還有眼睫毛什麼的全部都有,就包包呀什麼的都畫得很仔細。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想‘哇靠我畫得這麼麻煩,這樣真的會把人畫死的!’還好公司沒有通過。”說到這兒我們都笑了起來,他稍微變得認真點說:“因為你知道漫畫會有一條線,線以下就是很可愛很囧的風格,線以上就是很接近真人很夢幻,但那種畫風好像不適合這種笑點,後來就畫成了現在這樣——面癱,就稍微好一點啦。”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聽見有人評價自己的畫風是“面癱”。
“因為你第一本書《當我們混在上海》講的是大學生剛畢業來到上海遇到的各種事,跟你自己的經歷是很像的,那現在的《純禽史》也是因為你的工作經歷嗎?”
“這本書不像《當我們混在上海》是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主,現在這本書其實跟我本身的經歷沒什麼關係了,幾乎所有的故事都不是在畫我自己。很多人都覺得裏面的角色可能是女版的我……”他停頓了一下,方便我釋放笑聲,“其實真的沒有這回事。因為現在我自己本身哪來這麼多笑話,上班的時候就算你想搞笑同事也不會奉陪呀,所以這些人物和故事是創造出來的。”
“這麼說你創作期間都有上班咯?”
“有啊,我不但一直上班我還跳了兩次槽咧。”
“那上班會給你什麼靈感嗎?”
他猛地點頭:“會啊會啊,我覺得我在我們公司就跟個卧底一樣,可能就我一句話不說,但他們說什麼話我覺得‘哎這個對白還不錯’,我就用手機記下來。”“這個漫畫在《最小說》連載的時候讀者有什麼反響?”“我去貼吧和微博看了呀,可能以前就都是說不好,但是這次有人主動說好。”我忍不住笑了,但葉闡還是很正經的樣子繼續說,“就以前都是說不好,然後裏面有一兩個人在說好,現在是有人主動發帖說好,回復裏面比如20個回復會有一兩個說不喜歡,就可能比以前稍微好一點。”
他講話是喜歡擺例子的,經常會用到的詞是“比如”。
“會不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
“經常啊,每一天都會有,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作者們有的狀況我都會有。”他一副深受其害的樣子。
“那怎麼辦?”我當然會忍不住追問。
“想不出來只能逼自己了呀,比如說你在家裏邊沒有靈感,你就去咖啡廳坐着再想一下,但是可能你在那裏也想不出來,你就只能回去,回去之後你今天只能做別的。也有那種你靈感起來跑回去,屁顛屁顛地,結果發現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就好像又沒有了。”
我覺得聽葉闡講話是件有趣的事。他會把一個狀態一件事講得很細,但又不是那種用詞生猛的幽默,始終用一種正兒八經的語氣在講着,但聽的人卻會經常被莫名其妙地戳中笑點。大概也只有這種渾然天成的思維方式,才能畫出《純禽史》這樣的作品。
“出完這本還會想繼續出繪本嗎?”
“我挺喜歡現在的這個形式,很冷很惡搞。因為目前階段太正經的我正經不起來……如果有下一本的話,我會想加一些校園的內容。學生時代有很多笑話呀,比如教科書上面有很多嚴肅的東西嘛,我其實很想吐槽那些。”
說到要畫下一本,我倒是想起來前段時間葉闡不時會來公司趕稿。他的責編有時候會在QQ上敲我(這位責編身在總部),緊張兮兮地問:“葉闡今天有過來嗎?”
“你拖稿厲害嗎?因為我有看到你責編的QQ簽名有時候是‘闡!快交稿!快!’”趁此機會,我當然想要問一問這個對眾作者來說都是撕扯神經的問題。
“有嗎?”葉闡瞪大眼,“其實我覺得我還好,我總覺得我不是算拖稿的。”他一副篤定的表情說,“後來我就問美術編輯,因為他沒跟文編對好說辭嘛,而且雜誌最後是要由美編負責出片的,我就問美編‘現在版面上還有誰空着呀’,他說‘你呀’,我說‘我總覺得我不是最慢的’,他肯定地說‘你真的是最慢的之一,是倒數幾個’……”這種說不清是欲抑先揚還是欲揚先抑的講述方式配上他始終保持的篤定態度再次讓我的笑神經中鏢。最後,他以一個積極的例子作為補充和總結:“但有時候我也會特別早,就是可能這個月把接下來兩個月的都交掉了。”
“你小時候就會想要成為一個畫畫的人嗎?”
“是的呀!”這次難得他的聲音里有了些許上揚的語調,但很快又恢復了常態,“我小學的時候就喜歡畫,全班都圍着我看欸。那時候我就一直在畫故事,不停地畫,每天一下課所有人都圍過來看着我畫。當時那些故事有的是我在其他書上看到的,但我就自己再重新畫一遍,他們就覺得很有意思,但也只有那幾個人那麼覺得,他們是最忠實的觀眾。”說到這兒他自己忍不住咧了咧嘴,“然後有的人就說‘哎呀為什麼每天下課都要看這些,我都看膩啦’,但是也沒什麼事情可做,大家下課都蠻無聊的。到了初中之後我發現我畫得沒有那麼好,因為小學那塊地方吧,就是很,很……怎麼說……”他思索着要用什麼詞,忽然像想到了一個笑點似的,聲音裏帶了促狹的笑意,“很窮鄉僻壤,沒有什麼人會有這種愛好,我也不知道我是怎麼會畫畫的。”
“上初中就到了比較城市一點的地方,大家都很會畫呀,什麼水粉啊素描啊什麼都有,然後我就覺得畫畫就不是那麼好玩的事情了——不是‘好玩’,就是‘我已經不會了’。就比如說你會唱歌,但非要教你美聲,非要教你‘哆唻咪’什麼的,對於一個山裡出來的歌唱家他會害怕的,因為這些所以我上初中以後就沒有再畫了。”我承認,雖然這一段講述的基調是比較沉重的,但當我聽到“山裡出來的歌唱家”這個微妙形容的時候,又被戳到了無辜的笑點。
“然後到了高中,我發現我沒有什麼事情做,又加上我高中選擇了美術——因為我數學很差,文科理科我都不喜歡,所以我才選擇當美術生,又重新開始畫。以前我有投過漫畫的呀,被人家全部退回來了。”他說到這裏,一點不見憶苦思甜時應有的感慨萬千,居然是笑眯眯的,“我畫了十幾張,還貼了網點紙,那個時候網點紙很貴,有些真的是四十幾塊錢一張,你說當時一個高中生哪裏買得起呀。就只能攢錢買網點紙,還要省着點用,我們班同學還拿我的網點紙去複印。後來我就耗時半個月吧,畫了一個很傻×的故事,投過去以後那個編輯說,不行。”
關於過往的回顧到此結束,居然不是以熱血勵志為結尾,而是就這麼停在了一個看似前途未卜的頓號上,像是他筆下四格漫畫裏最後一格的戛然而止,有種說不清的冷感幽默。
“那以前的畫風是什麼樣?”我還在惦記着被作者本人自稱為“面癱”的風格。
“就跟日本的那些美少女啊什麼的漫畫一樣。”這個答案有點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那你現在的……‘簡單’畫風是怎麼形成的?”我斟酌了一下用詞。
“不是我不想畫得複雜,公司很多人提醒我說‘你好歹加點背景呀什麼的上去吧’。”
他無比誠懇地看着我說,“我加了,不好看。”
——葉闡式特色結尾,again。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