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濫竽充數,矇混過關
趙匡胤:“悄悄告訴大家一門子事兒,唐太宗李世民膝下幾個皇子,最後一股腦兒全給他殺了,沒幾個善終的我記得燕王李佑,史書記載,最後也被賜死了”
朱元璋:“我作證,皇子們死了個七七八八,大唐最後讓李治那個病秧子當了皇帝.剛剛群主在這裏,朕怕被禁言,所以就沒說”
嬴政:“那還得了,依朕看,反了他的江山!”
劉邦:“朕以為群主絕非等閑之輩,也許因為咱們這個聊天群的存在,歷史未必不會被改寫.”
趙匡胤:“手動艾特曹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朕認為漢高祖說的在理.”
鐵木真:“我看群主頗有我草原男兒的剽悍風氣,我很欣賞李世民要是敢胡來,我草原百萬健兒,分分鐘盤他!”
朱元璋:“還是容吾等靜觀其變吧.”
走過長長的廊道,李佑終於來到了府前。
“老臣見過殿下。”
薛大鼎雙鬢銀灰,下頜掛着一綹長髯,身子半佝僂,看上去頗有老態龍鍾之感。
不過面色看上去還不錯,兩頰紅潤,精神矍鑠,一雙炯炯雙目,緊緊盯着李佑。
他左手卷着一本皺巴巴的《孝經》,右手攥着一把一尺長,令李佑觸目驚心的戒尺。
“見過薛先生。”
雖然平日裏私底下一口一個“薛老頭兒”喊着,但對於這位自家老爺子親自派來的王府長史,李佑還是得畢恭畢敬地喊上一句“先生”。
“殿下這幾日,可背熟了《孝經》?”
薛大鼎雙眼一眯,右手大拇指摩挲着戒尺,目光專註,審視着李佑。
李佑心道:本王學渣一個,你竟讓我背書?這下可涼涼了.
“這春困夏乏秋打盹,這幾日天氣炎熱,本王總覺得身子疲倦,故而.”李佑連忙尋了個借口。
不過,薛大鼎又豈是好糊弄的?
“故而殿下,沒有背下《孝經》?”
薛大鼎緩緩走近,手裏的戒尺緩緩抬高,道:“兩日後殿下便要去弘文館接受考校了,如此倦怠學業,臣日後如何向陛下交代?”
“殿下,且伸出左手來”
李佑慌忙道:“先生且等等!”
“殿下還有什麼要說的么?”
薛大鼎止住了腳步。
李佑道:“先生且聽我一言:讀書須活學變通,切忌死記硬背。本王雖未背下《孝經》,但讀了幾番,於書中偶有所得.”
薛大鼎聞言一笑,道:“太陽這是打西邊兒出來了,殿下竟悟到了書中聖賢之道?”
李佑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隨先生學習久了,本王自然開竅了些.”
“既如此,殿下不妨說說,有何見解?”薛大鼎也來了一絲興趣。
燕王殿下素來遊手好閒,以前終日跟着一群紈絝遊獵騎射,這一個月來倒是有些奇怪,沒邁出王府一步,每天專註吃喝享樂,時不時嘴裏說著一些不明就裏的胡話
難道他真的開竅了?
李佑哪有什麼見解,只不過是用來拖延時間罷了,眼見薛大鼎饒有興緻地注視自己,情急之下,只好信口胡謅道:
“先生且容我徐徐道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三字經》這會兒還有三四百年才問世,鑒於穿越小說里屢見不鮮的情節,李佑只好搬出《三字經》濫竽充數,應付一下薛大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李佑充其量也就背了幾行而已,哪能全文背誦出來?此時早已背得唇焦舌燥,只好停下道:“先生,我只悟到了這些,您看如何”
《三字經》雖是古代兒童讀本,但卻濃縮了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闢簡要,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薛大鼎沉思了半晌,隨後道:
“行文雖淺顯了些,但殿下終究還是悟出了幾分道理,尤為可貴,這一次老臣便不為難殿下了。兩日後弘文館考校,屆時國子祭酒親自出題,殿下須多加準備,莫在諸位皇子面前失了分寸”
薛大鼎心裏還是有些欣慰的,看來燕王殿下總算是開竅了,如今不但出口成誦,還能說上幾分大道理來
李佑頓時鬆了一口氣,接着恭謹回道:“先生諄諄教誨,本王銘記於心”
弘文館,國子祭酒?去他丫的,本王又不和那些憨批兄弟爭奪皇位,管他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呢
而另一邊,聊天群里卻是熱鬧的很。
嬴政:“來人,給朕挖個坑,把這老頭兒給埋了!”
劉邦:“誰去把這老翁桌子給掀了?”
曹操:“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楊堅:“朕當年也應該給楊廣派個這樣的老師啊!”
趙匡胤:“群主偷奸耍滑,躲過一劫!”
鐵木真:“讀書多痛苦啊,不如跟我去放羊.”
朱元璋:“我大明學童的蒙學讀物《三字經》也能讓群主矇混過關?可惜可惜,本還想聽一聽群主的慘叫”
努爾哈赤:“你們竟然在一邊幸災樂禍,這事兒下次我得告訴群主.”
朱元璋:“韃子敢爾!”
兩天後,弘文館。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長安城西招集天下名士,號稱“十八學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陸德明、孔穎達、虞世南等當世名流。
這些人充當李世民的智囊團,他們有的負責出謀劃策,有的負責編纂史書,有的還負責作詩行文,為當時的秦王府招攬了一大批天下才學之輩前來。
後來到了貞觀元年李世民即位的時候,他在弘文殿設了弘文館,這群人便成了弘文館學士,一方面負責制定禮儀教化天下,一方面負責教授皇室貴戚以及朝中重臣子女經史子集。
“本王是真不願意來這破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