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義(下冊)》(31)

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義(下冊)》(31)

第八十一回楊堅篡權建立隋朝

話說楊堅被趙王宇文招誘騙到家中,幾乎遭到殺身之禍,幸虧大將軍元胄將楊堅扶出,奮身堵在門口阻攔趙王宇文招,等到楊堅已經走遠,他才轉身趕回去。趙王宇文招見元胄勇猛英武,不敢和他對抗,眼睜睜地縱虎歸山,恨自己沒有搶先下手,耽誤了大好的機會,氣得他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楊堅又怎肯就此罷休,他立即誣稱趙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圖謀造反,立刻令兵士圍住兩王的府第,屠殺他們全家,然後重賞了元胄。這時,益州總管王謙也在蜀地起兵,和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人互相聯絡,尉遲迥又寫信給後梁,請求聲援。後梁諸將都勸梁主舉兵,說與尉遲迥等人聯盟,進可吞併周室,退可席捲山南。梁主蕭巋躊躇不決,於是令中書舍人柳庄到北周去查探動靜。

楊堅握着柳庄的手,說道:“我從前在開府,曾在江陵服役,深蒙梁主盛情款待,如今我周主年幼勢弱,正是艱難的時候,我受先主重託,願意和梁主共保歲寒,不要忘記舊日的約定,請君為我轉達!”柳庄應命而返,向梁主詳細地陳述了楊堅的話,並對梁主蕭巋說道:“尉遲迥雖然是舊將,但已年老體衰,司馬消難和王謙都是平庸無為之人,更沒什麼能力。周朝將相為了保全自身多半已經歸附楊氏,看來尉遲迥等人終究會滅亡,楊堅必定會篡奪周室。我們不如保境息民,靜觀事變。”梁主蕭巋因此按兵不動,坐觀局勢變化。

周行軍元帥韋孝寬已經領軍到達武陟,與尉遲迥的軍隊僅隔着沁水,這時水勢漸漲,兩下相持不戰。韋孝寬手下長史李詢密報楊堅,稱總管梁士彥等人收受了尉遲迥的賄賂,所以逗留不前。楊堅非常憂慮,他和內史鄭譯等人商議更換主帥。只有李德林進言道:“您和諸位將領都是國家的權貴之臣,還沒有相互認可,現在您挾天子以令群臣,眾人勉強聽從您的號令,如果不推誠置腹,動不動就猜疑,將來何人願聽從差遣?況且收受賄金,事實難以證明,現在如果臨陣換將,恐怕鄖公以下,人人自危,軍心一旦離散,大勢就盡去了。”楊堅愕然說道:“現在能怎麼辦呢?”李德林答道:“依臣愚見,速速派遣一位才望兼優的幹員前往軍前,察看事情的真偽,諸將如果真有異心,也不敢立刻變動;萬一叛變,也是容易制服哩。”楊堅恍然大悟道:“你如果不說,幾乎會誤了大事。”於是,楊堅命令少內史崔仲方前去監督諸軍,但是崔仲方因父親身在山東,不願意領命前去,因此楊堅便改派劉昉、鄭譯。劉昉說自己沒有擔任過將官,鄭譯又以母親年邁為由推辭。楊堅不禁着急,幸好司錄高熲請求前往,於是立即命其出發,高熲日夜兼程趕到軍中。高熲和韋孝寬等人商議,選擇在沁水較淺的地方築橋渡軍,一決勝負。

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率眾十萬,列陣二十餘里,率軍稍稍往後退卻,打算等到韋孝寬的軍隊渡到一半時,然後再出擊。韋孝寬乘勢渡橋,鳴鼓齊進。尉遲惇的軍隊上前堵截,全都被殺退。高熲又命人將浮橋毀去,自斷歸路,讓將士上前死戰,將士們果然拚死衝殺而去,尉遲惇不能抵擋,奔回了鄴城,軍兵多半失散。韋孝寬指揮各軍乘勢追到鄴下。尉遲惇的父親尉遲迥和弟弟尉遲祐也率領部卒出城,共計十三萬人,屯駐在城南。尉遲迥親自統領一萬人,全都頭戴綠巾,身穿錦襖,號稱黃龍兵。尉遲迥的弟弟尉遲勤又召集五萬兵馬,從青州趕來支援兄長,他親自率領三千騎兵先到。尉遲迥一直在軍旅中行軍作戰,老當益壯,披甲上陣,他麾下的士兵大多是關中人,勇猛善戰。韋孝寬出戰不利,只好退走。鄴下觀戰的士民也不下幾萬人。

行軍總管宇文忻說道:“事情非常緊急了,對手非常強勁,我們應該用計破敵。”說著,宇文忻立即命令兵士們張弓搭箭,竟然射向了觀戰的士民。士民們大叫着逃走,嘩聲如雷。宇文忻乘機大喊道:“賊敗了,賊敗了,我等將士何不乘勢立功呢?”眾人聽到宇文忻的話,氣勢再次振奮,再接再厲,殺入尉遲迥的陣中。尉遲迥軍中的士兵已經被士民們干擾,心神惶亂,怎麼禁得住敵軍大肆殺來,不由得倉皇潰逃。尉遲迥無法支持,便急着和兩個兒子走回城中。韋孝寬縱兵圍攻,摧毀城牆直衝而入,鄴城很快被攻陷了。尉遲迥無奈之下只能爬上城樓,由周將崔弘度率兵圍住。崔弘度的妹妹是尉遲迥的兒媳。這時,崔弘度見尉遲迥準備張弓射向自己,便索性脫去兜鍪,對着尉遲迥大喊道:“您認得我嗎?如今您我各圖國事,不能顧及私情,但親戚相逢,我一定禁止亂兵,不許他們侵辱你。事已至此,請您儘早自我了結,不要再三猶豫了。”尉遲迥自知難逃一死,便把弓箭扔了,大罵楊堅十餘聲,然後拔劍自刎。崔弘度對弟弟崔弘升說道:“你可以去取他的人頭了。”於是崔弘升砍下尉遲迥首級,獻給韋孝寬。尉遲勤、尉遲惇、尉遲祐全都逃往青州。韋孝寬派遣開府大將軍郭衍率兵將他們追獲,與尉遲迥的首級一同送入長安。楊堅因尉遲勤曾上呈尉遲迥的書信,知道他的本意並不想叛變,就下令赦免他的罪,只將尉遲惇、尉遲祐兩人處死。尉遲迥起兵叛變,前後只撐了六十八天就敗亡了,後人說他舉事乃是正義之舉,只是沒有指揮駕馭軍隊的才能,所以才有此敗亡。

韋孝寬又分兵征討關東叛吏,依次削平。楊堅命令把相州的治所遷到安陽,毀去鄴城以及邑居,把相州分為毛州、魏州,無非是將大的城池分成小的,從而削弱他們的實力。這時,周行軍總管於仲文率領兵馬到了蓼堤,距離梁郡大約有七里,檀讓帶領數萬人馬前來阻擊。於仲文用羸弱的士兵上前挑戰,然後假裝兵敗,退走十里。檀讓恃勝生驕,竟然毫不設備,夜間被於仲文襲殺回來,霎時間一驚而散,被俘獲了五千多人。於仲文進軍攻打梁郡,守將劉子寬棄城逃走;再次進擊曹州,擒住尉遲迥所署刺史李仲康,又追擊檀讓到達成武。檀讓再戰再敗,往東逃竄了數十里,最終被於仲文所擒獲,押送回長安,眼見是不能活命了。還有宇文威、宇文曹等人也被楊素剿平,回長安報捷復命。只有司馬消難和王謙兩路軍馬尚未撲滅,楊堅憂心不已,催促王誼進軍鄖州,儘快剿平司馬消難。楊堅又命上柱國梁睿為西征元帥,進軍攻打益州。司馬消難向來沒有才能謀略,但因尉遲迥舉兵發難,也想乘勢圖利,出些風頭。司馬消難一聽到尉遲迥敗滅的消息,嚇得魂不附身,急忙派人到建康,向陳乞求援助。陳軍尚未出發,王誼已經領兵火速趕來,司馬消難沒等到王誼攻城,便連夜往南奔逃,投降了南朝。陳主陳頊任命司馬消難為車騎將軍,兼職司空,加封隨公。王誼當然回京告捷。楊堅以為外患將平,大功即將告成,便自封為大丞相,撤去左右丞相的官銜,又殺害陳王宇文純和他的兒子數人。

益州總管王謙還指望着各路軍隊得勝,自己好出兵在後跟隨,哪知各處軍報都瓦解消散了,不免心驚肉跳,非常憂慮。隆州刺史高阿那肱因被楊堅外調,怏怏不樂,於是向王謙獻計道:“您如果親自率領精銳直接前往散關,蜀人知道您仗義勤王,一定肯為您效命,這是上策;如果出兵梁漢,佔據腹地,這是中策;如果坐守在劍南,領兵自衛,這便是下策了。”王謙覺得上策太冒險,想選用中、下二策。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說道:“蜀道崎嶇,來兵不能飛越,應該據險自固,等待時機出兵。”於是王謙命兩人率領十萬兵馬前去利州堵截敵軍。周西征元帥梁睿調集利、鳳、文、秦、成各州兵馬,直接向利州進發。梁睿等人在途中與蜀兵相遇,蜀兵還沒開始交戰,便立即潰散逃走。乙弗虔、達奚惎兩人節節退走,梁睿節節進逼,兩人無計可施,便悄悄派人送信到梁睿軍中,表示願意作為內應,將功補過。梁睿當然答應。乙弗虔和達奚惎退回到成都。王謙還不知道乙弗虔、達奚惎二人已經投降敵軍,還當他們是自己的心腹,命令他們守城,又命他們的兒子為左右軍,倉促出戰。等到梁睿的大軍掩殺而來,左右兩翼已叛逃離去,王謙的手下只剩下數十人,逃回到城下。結果王謙抬頭一看,只見城門緊閉,城上站着乙弗虔、達奚惎二人,他倆一同對王謙說道:“我們已經歸附梁元帥,您請自便吧。”王謙無法入城,只能逃往新都。新都縣令王寶假意出來迎接,引誘王謙入城殺死,然後將首級傳送到長安。梁睿率軍殺入成都,活捉了高阿那肱,押送進關。楊堅下令斬下高阿那肱的頭顱,和王謙的首級一起懸挂城門示眾。隨後楊堅又派人傳話給梁睿道:“達奚惎、乙弗虔二人原本是首謀,應該問罪斬首。”於是梁睿將二人斬首了事。至此,數路大兵都已經被蕩平,權焰熏天的隨公楊堅便可安安穩穩地篡奪那周室江山了。

鄖國公韋孝寬班師回朝沒多久,就得病了,終年七十二歲。韋孝寬智勇深沉,世稱良將,每次遇到勁敵,他都從容佈置,決策常常被人誤解。等到成功以後,眾人才非常驚服。平時在軍中,他喜歡閱讀文史,有空閑時間就親自披閱。韋孝寬早年喪父母,視兄嫂為父母,所得的俸祿不入私房,全都賑給親族和孤貧之人,因此他在當地擁有很高的聲望。只是他甘心做楊堅的爪牙,鏟滅義師,釀成楊氏篡周的禍祟,徒落得晚節不終,遺譏千古,這豈不是一大可惜嗎?楊堅非常悲傷,為沉重悼念他,追封他為太傅,賜予謚號為襄。高熲隨軍回朝,愈加受到楊堅的寵信,命其代替劉昉擔任司馬。先前,在各路義軍紛紛響應之時,楊堅想派人到韋孝寬的軍營督軍,因為鄭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辭不受,所以楊堅漸漸疏遠了鄭譯,雖然沒有撤去鄭譯的官職,但楊堅卻暗中告誡官屬,不必向鄭譯奏報國事。鄭譯漸漸覺得自己處境很危險,便乞求解去職務。楊堅表面上還是安慰他,但態度卻已經今非昔比了。那時,周室五位王爺已經被楊堅害死三人,只剩下代王宇文達和滕王宇文逌,毫無權力。楊堅還是不肯放過,索性也誣陷他們通敵叛國,都令他們自盡了。隨後,楊堅又脅迫周主宇文闡下詔,晉封自己為相國,總掌百官,晉爵為隨王,將安陸等二十個郡縣作為隨王的屬地。楊堅假裝謙讓,只接受了十郡。隨後,周主又下達詔令,加封隋王楊堅九錫禮,准許他建台置官,並且晉封隨王妃獨孤氏為王后,世子楊勇為王太子,楊堅推讓再三才接受。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盧賁以及太傅李穆等人都勸楊堅順天受命,逼迫周主禪位,楊堅始終沒有答應。又過了一年多,到了大象三年二月間,楊堅才逼周主宇文闡禪位。周主此時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頒下一道遜國詔書。楊堅得到詔書後,當然躊躇滿志,只是表面上不得不三辭三讓。

於是,周主再派太傅杞公宇文椿手捧冊書,大宗伯趙煚手捧玉璽,到隨王府中勸他登位。楊堅接受了冊書和皇帝璽綬,便不再假意推辭。庾季才說二月甲子日是吉日,應該登帝位,楊堅依言辦理。

這一天早起,楊堅召集文武百官,乘車入宮。宮中儀衛已經備齊袞冕,獻到楊堅的面前,楊堅立即穿上帝服,由百官簇擁到臨光殿,升座接受朝拜。一班舍舊從新的官吏,當然是鼓舞歡呼,齊聲呼喊萬歲。楊堅改國號為“隨”,改年號為開皇元年,他本來襲承其父的封爵,號稱“隨公”,便將“隨”字作為朝名。後來他見“隨”字中有一個走之旁,寓意為走,又擔心有什麼不吉利的預兆,所以去掉走之旁改為“隋”,想取四方昇平的好意圖。少內史崔仲方奏請改掉周室的官儀,仍然沿用漢、魏時期的舊制,楊堅下詔准許。於是,楊堅下詔設置三師三公,以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分司定職;又設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勛官,用來酬勞勤苦和立功的將帥,設置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用來加封有德行和聲望的文武大臣;還將門下省長官侍中改稱納言。楊堅任命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僕射,兼任納言一職;任命相國司錄虞慶則為內史監,兼任吏部尚書;任命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典軍元胄為左衛將軍。同時,楊堅追尊皇考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呂氏為元明皇后,冊封獨孤氏為皇后,立長子楊勇為皇太子。

楊氏一族出身弘農,相傳是漢太尉楊震的後裔。楊堅的六世祖楊元壽是後魏武川鎮司馬,因此楊氏一族就留居在武川。楊元壽的玄孫就是楊忠,楊忠跟隨周太祖從關西起兵,被賜姓為普六茹氏。楊忠的妻子呂氏生楊堅時,有紫色的雲氣充滿整個屋子,有一個從河東來的尼姑曾對呂氏說道:“此兒骨相非凡,不適合留在塵俗養育。”呂氏便托尼姑選擇一處別館,帶着楊堅到別館中生活,尼姑也經常前來探視。一天,呂氏把楊堅抱在懷中,忽然看見楊堅頭上長出了角,遍體都是鱗片,非常吃驚,便把楊堅放在地上。尼姑正好從外面進來,急忙抱起楊堅說道:“已驚我兒,這樣一來,他得天下的日子就要晚一些了。”呂氏再次上前看時,發現鱗角已經消失,樣貌和平常一樣。等到楊堅長大后,尼姑已經離去,不知下落了。後來楊堅官場得志,多次身居要職,周室君臣非常猜忌他,但他也沒被害死,現在他得以篡周稱帝。楊堅將周主宇文闡降為介公,遷居到別宮,食邑萬戶,車服禮樂仍用周制,准許他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似乎有永作隋賓的意思。

宇文闡的皇后司馬氏因為父親司馬消難背叛周室獲罪而被牽連,早就已經被廢為庶人。唯獨周太后楊氏是楊堅的長女,年齡也不過二十來歲,從前楊堅入宮輔政,楊太后其實並沒有和他通謀,但因為嗣主年幼,恐怕政權被外人奪去,對自己不利,所以父親既然掌權,她倒也歡喜如願。後來,她見父親另有異圖,心中憤憤不平,但她只是一介女流,如何抗得過當朝宰相?楊太后無奈之下只能忍氣吞聲,拖延過去。後來周室竟然被篡,楊氏更加憤怒,屢次當面與父親爭論。楊堅也有些慚愧,不肯見她,只能派獨孤后好言安撫她。隨後,楊堅又改封她為樂平公主,並且見她芳華年盛,想讓她改嫁,楊氏誓死不從,才得以守志終身。周太皇太后阿史那氏經歷了隋朝革命后,便立即病逝。楊堅卻令有司仍然用皇后的禮儀,把阿史那氏安葬在周武帝陵。周太帝太后李氏和介公宇文闡遷居到別宮,李氏不免憤恨,情願出家為尼,改名常悲。就連介公宇文闡的生母朱氏也跟隨李氏一同削髮,改名為法浄。周宣帝宇文贇的五位皇后,只有楊氏留居在宮中,陳、元、尉遲三后早已為尼,與李、朱二氏一同修心念佛。朱氏首先逝世,李氏隨後也去世了,不久尉遲氏也隨歿。陳、元二后直到唐貞觀年間,才離開人世。楊後到隋煬帝大業五年病逝,被安葬在周宣帝陵。那被廢的司馬皇后卻改嫁給司州刺史李丹為妻,仍然去做那官宦家的婦人了。

不久,周氏諸王全都降為公,楊堅另封皇弟邵國公楊慧為滕王,同安公楊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秀為越王,楊諒為漢王。楊堅任命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師,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幽州總管任國公於翼為太尉,金城公趙煚為尚書僕射,漢安公韋世康為禮部尚書,義寧公元暉為都官尚書,昌國公元岩為兵部尚書,上儀同長孫毗為工部尚書,楊尚希為度支尚書,族子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將軍,堂祖弟永康公楊弘為右衛大將軍,侄子陳留公楊智積為蔡王,楊靜為道王。不久,楊堅又晉陞晉王楊廣為并州總管,上柱國元景山為安州總管,當亭公賀若弼為楚州總管,新義公韓擒虎為廬州總管,神武公竇毅為定州總管。竇毅是鄧國公竇熾的侄子,曾娶了周太祖第五個女兒襄陽公主為妻,生下一個女兒,尚未成年,她聽說隋主受禪后,自己跑到堂下嘆息道:“我只恨自己不是個男子,不能去解救舅家的災難。”竇毅夫婦連忙捂住女兒的口說道:“你不要胡言亂語!這話會滅我全族的。”後來此女嫁給唐公李淵,做了唐朝的開國皇后。

話說內史監虞慶則勸說隋主楊堅殺盡宇文氏,斷絕後患。高熲、楊惠也同聲附和,唯獨李德林不贊成。隋主楊堅臉色一變,說道:“你是個書生,不能和你商量大事。”隨後,楊堅命令宿衛各軍搜捕宇文氏宗族,所有周太祖宇文泰的孫子譙公宇文乾惲、冀公宇文絢,閔帝宇文覺的孫子紀公宇文湜,明帝宇文毓的兒子酆公宇文貞、宋公宇文實,武帝宇文邕的兒子漢公宇文贊、秦公宇文贄、曹公宇文允、蔡公宇文兌、荊公宇文元,宣帝宇文贇的兒子萊公宇文衍、郢公宇文術等人,一股腦兒拘到獄中,勒令自殺。不久,楊堅又將介公宇文闡害死在宮中,賜謚號靜帝,年僅九歲,總算做了兩年多的小皇帝。周朝從閔帝宇文覺篡魏,到靜帝宇文闡亡國,經歷五位皇帝,共得二十五年。正是:

九齡幼主罪難論,慘禍臨頭忽滅門。

莫道覆宗由外戚,厲階畢竟自天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北史演義(讀懂南北朝的權力遊戲)(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南北史演義(讀懂南北朝的權力遊戲)(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南北史演義(下冊)》(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