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防震棚(修改)
第447章防震棚(修改)
其實在喬頭大地震之前,上半年夏國也多處發生過地震,造成的後果沒有這次嚴重而已。
喬頭大地震時,四九城地震強度達到了6級、局部7級的強度,使四九城部分地區牆倒屋塌,並有人員傷亡,全市破壞倒塌建築物三萬多處。
部分磚石結構的古建築,如白塔寺、天寧寺、德勝門、于謙祠、皇城的磚牆以及t縣的燃燈佛舍利塔、麥庄塔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震波來臨時,即使那些建築比較堅固的工廠也產生顫動。
紅星廠鍊鋼車間的天車不停地晃動,併發出響聲,高壓套管發生嚴重位移,管內的油大量流出。
五號爐正在出鋼鑄錠,盛滿15噸鋼水的大鋼包吊在空中,突然晃動了起來。
石油化工總廠分廠15米上水管線被震裂。
焦化廠焦爐建築劇烈晃動,全廠突然停電十幾分鐘,爐內壓力驟然增高,爐頂一片火海。
氧氣廠制氧車間的廠房晃動不止,牆上出現許多裂紋,五處開裂和錯動,機器大輪擺動十分厲害。
塑料器材廠廠房山牆倒塌,25米高的煙囪從頂部被震裂。
京西煤礦井下支柱劈裂發出聲響,碎石下落……
一時間,地光、地聲、天搖地晃。
那天晚上,出奇地熱,一絲風也沒有。
很多人至今仍牢記着凌晨地震時的感受:地光,地聲,強烈的搖晃……許多人是被家人搖醒的。
“跟坐火車一個感覺,左右晃動”。
當時人們普遍的反應就是按照防震知識不顧一切地,儘快跑到屋外空曠地去。
但是慌亂中,依舊有的人甚至將枕頭當作嬰兒抱到了室外。
最先預感到強震波即將來臨的,應該是住在交道口的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的專家王國寧夫婦。
凌晨3點多鐘,王國寧被妻子搖醒,她感到床在輕微晃動。
“國寧,一定是地震了”。
王國寧一個機靈,不慌不忙地說了句:“快帶孩子走!
其實,早在二十幾天前,王國寧和同事就接到局裏任務去北河省周邊做地質勘測。
後來他們向地震局提交過一份報告,預測7月20日前後、8月5日前後,集、繁、鹿、張一帶,寶、樂及渤地區可能有5級左右的地震。
因此,他倆對地震的警覺性很高,馬上抱起三個孩子,跑到院子裏。
這時,看到東南邊的天空閃着藍紫色的地光,王國寧預感到:要出大事了。
果然,幾秒鐘以後,大地更劇烈地搖晃了起來。
當時,在京大進修的津港市機械局女幹部郭真,半夜時分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
她也看到了地光,還聽到了地聲。
郭真忽地坐起身,聽到外面傳來隆隆的地聲,很沉悶很沉悶;睜眼又見到一閃一閃的銀灰色的地光,很亮很亮,她迅速叫喊同屋另外三名女生,拉着、拽着、推着與她們一起跑下樓。
這時樓下基本沒有人,人逐漸多了。
當最初的驚恐稍稍平定了下來,穿着單薄的郭真,發現一個女同學裸着上身,就把披在自己身上的小毛巾被讓給了她。
這位同學是緊張得忘了害羞,郭真把毛巾被披到她身上她都沒有反應,過了好一會兒才過來說“謝謝!”
準備援建平市地鐵項目的專家元華,坐飛機到達京城的時已是凌晨。
他進入京城飯店不久,地震就開始了。
元華從電梯出來,飯店樓上開始搖晃,掉下來的石頭把飯店門口的汽車砸壞了。
他先感到上下震動,然後是從東到西的水平晃動;樓房發出嘞嘞聲,屋頂上的電燈猛烈搖晃,元華覺得就像身處在擺動幅度越來越大、力度越來越猛的擺動中。
最後,當元華認為這座建築物已不能再抵禦這些震動時,震動漸漸停止了。
京師大何教授夜裏也被地震搖醒。
他模模糊糊中,感覺好似火車進站,稍微清醒后,忽然意識到這是“地震了!”
何教授猛然起來,拉起老婆就逃往樓外。
學校家屬樓是今年剛剛造好剛住進人,樓外還到處是土堆土埂,簡直是連爬帶滾地逃到樓外。
一時各家各戶,都逃出來。
7月28日下午又有一次震動,何教授夫婦正在工九樓前馬路邊遊盪,他們看到馬路旁水溝里的水在蕩漾,電線杆在搖晃。
正在劉家莊自行車廠上班的小當,夜裏大約3時左右,她和舍友李玫在床上正睡得香,忽然樓房一陣急速的左右晃動。
小當立即驚醒,她隨從床上跳了下來,發現書架上的石膏像摔到地板上摔斷了。
這時,吵嚷的人聲喊:“地震了!地震了!”把她們倆驚醒,趕緊披衣往樓下跑,其實跑下樓后震顫早已停止。
這時,有人驚恐地發現,六號宿舍樓房的外牆竟然震裂了一條很長的裂縫。
好多人被突然地地震嚇得不輕,正在六神無主的時候,廠保衛處以及民兵組織最先反應過來……
地震發生后,許多工廠的職工和農村的農民,堅持繼續生產。必要的水、電、煤、氣和糧食供應能得到保證。
總的來說,由於事有準備,在經歷過初期的慌亂過去以後,人們開始鎮靜地生活,社會治安情況也較好。
28日清晨,京城公共汽車照常行使,仍然有大批人照常騎自行車去上班。
街道上的帳篷區中,開設了賣食品的小鋪子,還有流動貨車。
飯鋪成了大量生產饅頭的工廠。
物價不變。
城區普遍設立了臨時衛生救護所。
不過,這地震的到來總是會令人措手不及的,即使是再有抗震知識經驗和準備,也免不了出現各種意外。
由於餘震不斷,一個來月,老百姓大都在防震棚里睡覺,露天而居。
一開始人們只是使用縫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少數用木板、油氈紙,甚至用一把把雨傘排在一起拼成臨時的小棚,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和公園裏,包括一些大型廣場。
搭建棚子盡量利用樹木、電線杆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傢具固定,而且不斷地加固,或修繕得儘可能舒適一些。
街上的棚子也擠,每家能用的地方有限。
不少人只能在床上支個塑料棚子。
晚上,一張床上得睡好幾個人,或者輪流休息。
有的是幾家甚至十幾家人住在一個大棚里。
酷熱難耐,副食也難買,大人小孩兒,湊合著吃飽肚子就不錯了。
各工廠值班護廠的人員,也是在廠里搭的防震棚里睡覺。
市政府也為了市民的安全起見,動員人們不要呆在家裏,而是走出來住在臨時搭的簡易棚或汽車裏。
……
在這個夏天後,夏國大部分地區都搭起防地震的簡易棚,人們白天可以在室內學習和工作,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在搭的地震棚睡覺。
遠在S北的棒梗這些知青們也開始忙起來了,他們很快在村邊的曬穀場、學校操場等空曠的地方搭起了地震棚。
向社員們普及預防地震的基礎知識,叫社員觀察家中的禽畜有沒有反常,教人們地震來了如何逃生,晚上還要負責地震棚的安全保衛工作和觀察工作。
知青們預測地震的設備就是一個臉盤加上一個銅鑼或鼓,臉盤裝滿水,平放在地面,專人負責盯住它,只要臉盤上的水有異常的震動,便馬上敲鑼打鼓示警,叫醒人們逃生,每條村都有民兵值班。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許人們緊張,也不專業,所以,經常會發生假警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那晚,村村敲鑼打鼓,整個大隊的人就不用睡覺了。
……這一年的下半年,家住四九城裏的好多人幾乎就沒有回過家。
因為,住在城裏的人們,也全部要在各自搭建的地震棚里過夜。
城區所有空曠的地方,都是地震棚,由於搭建的材料來源五花八門,五顏六色,沒有規劃,……
當震發生后的第三天,為安全起見,北城有些衚衕的居民被分散安排住進地壇公園。
南鑼鼓巷衚衕群的大部分居民就被分配在地壇神庫一帶。
各家各戶自由找尋適合搭建棚舍的地方。
有木竿子的家庭在空地上挖坑埋樁,架梁加頂像模像樣地蓋起四角硬的棚子。
沒有建築料的家庭選擇樹木密集處,藉助樹榦結繩拉縴,再鋪上塑料布或苫布搭出的棚子頗有戰地色彩。
入夜的地壇公園古樹參天,炊煙裊裊,燈光閃爍,人聲熙攘,一派野營景象。
轉眼之間,天氣從盛夏轉入立秋。人們在大雜院一樣的地壇公園已經住了近兩個月。
有的家庭開始準備砂石磚瓦,大有在“沙家浜紮下去”的打算。
地震后機關,工廠為了幫助職工過冬,也紛紛分配修建抗震棚的材料,主要是各種形狀的木材,紅磚,油氈和葦席。
許小年記得兩個月前的那天,夜半時分忽然被爸媽叫起來,半夢半醒中跑出屋子,只見院子裏已經聚了好些鄰居,大家都在紛紛嚷着:“地震了!地震了!”
許小年還太小,不知道地震是什麼意思,就覺得大家半夜跑出來特別奇怪,然後興奮得不得了,很快一點都不困了。
後半夜大家都不敢回屋子睡覺了,幸好是盛夏季節,大人們紛紛拿出涼席,搬出躺椅,在院子裏休息,孩子們就在院裏跑着玩耍,直到天亮,消息陸續傳來,大家才知道是喬頭髮生了大地震。
這會流言滿天飛,似乎說喬頭大地震只是個開始,更大的餘震還會來,於是大家都不敢回家了,都露宿在院子裏。
95號院外有幾棵老樹,大家就在樹底下搬幾塊磚,搭上木板,鋪上褥子和涼席,做成簡易的大通鋪,把蚊帳掛在楊樹上,好幾家人就這樣睡在大通鋪上。
許小年印象最深的是樹上經常掉下毛毛蟲,甚至有時候睡覺的時候毛毛蟲會忽然掉到臉上,那種毛扎扎的感覺實在是太恐怖了。
他們男孩就喜歡拿着毛毛蟲追着嚇唬女孩。
人們住了幾天的大通鋪,關於餘震的流言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街道幹部傳達政府的說法,也告誡大家先不要回家,於是,京城迎來了令人難忘的防震棚時代。
南鑼鼓巷大部分街坊去了地壇暫時安置,而95號院的人則來到了附近的一所學校。
學校里正好有一大片水泥地空場,這裏就成了搭防震棚的絕佳場所。
這年月沒有賣帳篷的,街坊鄰居們都是用床單、雨布自製的防震棚,樣子千奇百怪,花花綠綠,空場很快被防震棚佔據了,一家人吃住在裏面,整個空場一片狼藉。
劉光福這些日子,他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廠里拉木材,就是到街道辦拉材料。水曲柳木,菲律賓柞木,紅松木和樺木應有盡有。
廠里的師傅也給他籌措一批包裝箱的板材。
劉光福從後勤處里借輛三輪車沿,載着板材一路從紅星廠騎向學校里的“家”。
到了學校發現,學校東門路邊,擺起傢具店露天市場。人們圍着幾個壓光貼皮的聚合板棕色柜子議論着。
這年月,聚合板傢具還是新鮮東西,帶穿衣鏡的衣櫃更是稀罕物。
比大衣櫃矮一頭的中衣櫃,也比劉海中家裏用文件櫃改裝的衣櫃強出許多。
劉光福毫不猶豫地定下一件,32元。
正在抗震棚子準備晚飯的二大媽,聽說劉光福給定了件中衣櫃,高興極了。
她立即坐上三輪車和劉光福趕到學校東門,直接把柜子運回地震棚的家中。
一路上,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不停地感慨:“鬧地震,人心惶惶。你們怎麼還往家買這麼貴的傢具?”
二大媽得意地回答:“不是鬧地震,到哪去買這麼好的衣櫃?”
買回衣櫃不久,劉光福又從東華門傢具店拉回一套簡易沙發:水曲柳木扶手,蛇形簧軟座墊,軟靠背,咖啡色粗條絨外飾布。
這套沙發120元,在這時算得上天文數字。
沙發更是洋玩意,在街坊鄰居們中引起不小的騷動。
好幾位老鄰居特意過來圍觀,為的是欣賞這對沙發。
地震棚里的生活,有苦也有樂!當大雨傾盆時,往往在一塊塑料布下,躲着幾個家庭。
上千人在學校防震棚里生活的兩個多月,這裏的衛生一直很乾凈,秩序井然,沒發生一起火災和安全事故。
閆埠貴作為經歷者,見證了平日鬆鬆垮垮的南鑼鼓巷居民,在災難面前是何等的團結和鎮定。
京城的秋風也一天比一天寒冷。
雖然單位里傳達的“上級指示”仍是“今冬明春有餘震可能”,但是學校操場上的“抗震棚”還是陸續拆光了。
塑料布的棚子抵不過秋夜的寒氣,也許等不到那個虛無縹緲的餘震到來,大人孩子們都受不了凍,於是陸陸續續地搬回家去住。
大傢伙雖說是住在家裏,但這心裏仍然是七上八下的。
這會兒,社會上開始流行起了“土地震儀”來。
其實就是倒立的酒瓶,以為地震發生時酒瓶比人的反應敏捷,人睡着后聽見酒瓶倒的聲音就可以醒來逃命。
一時間,酒瓶竟然成了緊俏品。
但也因此鬧出不少誤會,有一天許大茂將酒瓶豎在窗台上,結果酒瓶被風吹倒了,碎裂聲傳到滿院,以為是地震來了,大家慌忙跑出去一看,竟是虛驚一場。
臨近國慶節前,城裏的大部分居民們遵循安排,回到了衚衕里熟悉的家。
這場地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每個家庭都有了一批單位里給發的抗震木材。
從學校回到家后,95號院為了繼續防震,街坊鄰居們就在屋檐下,在院裏,甚至在衚衕口搭起了抗震棚。
有一百多年的老北城衚衕佈局,幾百年的四合院結構,統統在這個秋天被改變了格局。
傻柱就用劉之野給他的兩塊搭蓋卡車用的軍用苫布,搭成了大棚子,裏面安裝了電燈,還搬進來了電視機,還可以在床上打麻將、撲克……
這段時間,他家的防震朋成了95號院裏最熱鬧的所在,每天晚上都要鬧騰到很晚。
“全家人住在這個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過兒童‘夏令營’”。
躺在新建的抗震棚里,人們感覺到的不是地震欲來的恐慌,而是新的生活空間帶來的幸福。
等幾年後大多數年輕人回來后,因為工作暫時沒有着落。
在耐心地等待中,這幫年輕人們就總想干點什麼,以便在家庭證明自己的存在。
他們就把自家戶外那簡易的抗震棚推倒,重新蓋成可以住人的小廚房。
有的人還用家裏的抗震木材做傢具以改善生活條件。
或者在別人上班的時候,上街買菜,準備一家的晚飯,長時間下來也居然練就了廚房手藝。
再過幾年後,抗震棚演變出來的新居矗立在四合院裏,衚衕里,大街旁。
走進這些大雜院內,一間間用木板、鐵皮以及說不上來的各種材料搭起的小棚子,把本就不大的小院擠得滿滿的,最窄的小道不足兩米寬,小道邊停着裝滿貨物的三輪,堆着各種雜物,連個讓人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遠處的角落,還有幾處在平房頂上搭起的二層、三層,還有的一棟簡易樓頂上居然蓋了一排小房子。
彎腰走進不到1.5米高的小棚子,黑呼呼的,將就着能放下一張小床。
隔壁的一間小棚子內,就是燒菜做飯的廚房,這個“廚房”太小了,燒菜的人轉身時便撞開了小門。
就是這樣的簡易房雖然不咋地,後來卻成為這些返城年輕人們的婚房,成為合作社的作坊,成為最早的個體經營場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