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離生妙樂

第十章離生妙樂

“我來告訴你吧,………”

清澈空靈的聲音在張楚嵐耳邊響起,讓他不由的想起村裡老師教過的半句詩,崑山玉碎鳳凰叫。

原來真的有聲音會這麼好聽。

張楚嵐回首望去,卻是姜知魚從入靜中醒了過來,看着姜知魚那雙鳳目,心中不禁一頓。姜知魚的眼睛內中真的好像有火鳳在舒展羽翼,給他感觸到一種巧奪天工的瑰麗。

方才爺孫二人的交談,姜知魚聽的一清二楚。

也是張懷義看出了姜知魚的靜功境界,才會趁此機會教導張楚嵐,也是用心良苦了。

因為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心中有清凈,才能在入靜后,不受心外事物所擾,能夠自然無拘。否則在入靜后的人耳邊嘈雜竊語,會導致其心火不穩,以至於走火入魔。

其實張楚嵐說的話也不算錯,只不過時間晚了一些。之前姜知魚的靜功確實像他說的一樣,確實沒有超過第二層定生喜樂的藩籬。對離生妙樂的境界雖有些許見觀,但始終不得要領,進不得個中門戶。

相當於臨門一腳的狀態,明明已經摸到了門檻,擦到了離生妙樂的邊,就是找不到達到妙樂的突破口。

可張懷義傳授的金光咒,卻給了姜知魚需要的一把推助力。

根據姜知魚之前的了解,龍虎山的金光咒會使人達到一種“正”的狀態。

可等他自己用過後,才真切的體會到了其中奧妙。那種“正”的狀態,單單用在靜功上。便讓姜知魚自然而然的擺正了內心,就像本來放歪了的地方,被扶到了正確路徑上,使他輕輕鬆鬆就破了靜功的門檻進去了。

而當姜知魚破境后,便直觀清楚地明白了離生妙樂的玄奧之處,凡事有了第一次,後面的就簡單多了。就算脫離了“正”的狀態,這靜功三境對姜知魚也已無有阻礙,可以隨意進出。

通過這次切身體會,更是對龍虎山天師府的分量深有感觸。

以小見大,以寡知廣。

雖然能像姜知魚這般達到離生妙樂的境界的人肯定不多,可天師府的門人在靜功上進程的要求必定遠比其他異人低是可以猜想出來的。

相當於龍虎山的前輩先人已經在靜功上指明了一條高效安全便捷的方法,後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獲得成功。

什麼是世家。

代代有權貴,並且將他們的權力同樣世襲罔替。

凡世之中,關係權力便已經層層疊疊。而到了異人界,才發現就連修仙也同樣要走後門,而且更需要走後門。值得高興的是如今姜知魚也算是入了這種“正道”了。

看着張楚嵐不知何時獃滯的眼神,得到張懷義點頭同意后。姜知魚接着講起自己的見解。

張楚嵐在被張懷義拍醒后,也回過神來認真聽着。

“那是因為如來佛祖太高了。”

“高?”張楚嵐不禁發出疑惑的聲音。

“沒錯。在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定位對於孫悟空來說太高了。他是在內部明面上無法處理后,玉帝從天庭外部找來直接解決孫悟空的。”

“出場需要玉帝下旨派游奕靈官和翊聖真君親身前往靈山相請,功成需要天庭設宴,三清相陪,王母獻桃。”

“相較於是天庭的官員,如來佛祖與天庭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

“如果說天庭是中央王朝,玉帝是至尊。那麼手握靈山的如來佛祖,便是一位麾下實力極為雄厚的異姓王。”

“無論是名義上的身份還是自身的實力。都像是一種超位存在,對孫悟空毫不費力的進行碾壓。這對孫悟空來說完全是超出規格的。”

姜知魚緩聲慢語,向著張楚嵐解釋道。

“而且在如來佛祖和孫悟空的兩次對手接觸中,不管是在大鬧天宮時以五行山強壓孫悟空五百年,還是取經途中讓‘六耳獼猴’現出原形,使孫悟空二心歸正。都是用的相對強硬彰顯神通的手段,這對猴子來說,可謂畏威相服。”

“猴子是心猿,對心需謹慎啊。”

“觀音菩薩則不同,對於孫悟空來說菩薩並沒有太多距離感。在五行山下被關押了五百年後,猴子懂事了,是他求着觀音指引一條明路。”

“正是這條菩薩指出的保東土大唐的三藏和尚去取西天靈山三藏真經的路,讓孫悟空成就了正果。”

“而在取經路途中,觀音菩薩更是為孫悟空提供了諸多幫助。就算展現神通也是以隱喻孫悟空拿不起菩薩手中的玉凈瓶的方式。可謂以德相服。”

“當然還有一個更為主觀的原因。就是像我約束心猿一樣,西遊記中贈予唐僧克制心猿的金箍和緊箍咒的直接人物正是觀音菩薩。”

“所謂的緊箍咒,又被觀音稱為《定心真言》,經此這般才能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啊。那為什麼爺爺說師叔你是菩提心,菩薩果?”張楚嵐再次問出了疑惑,只不過這次的問題透過了故事的表象,問到了修行的實處。

不得不承認,張楚嵐的天賦確實不凡,不僅是對煉炁方面的天賦。還有他對修行有着一種敏銳的靈覺。

姜知魚之前修鍊靜功的時候,身上發出的金光,除了金光咒的表象以外,還夾雜揉合著一種心性上的情緒。

這種情緒隨着金光咒的生效,達到了外顯的影響。

這種情緒是姜知魚突破境界后,短暫之間沒有留意,沒有完全拿捏住的。

它是一種欣喜。

靜功達到了離生妙樂后,隨着功夫的加深,人會體驗到靜所帶來的快感。

姜知魚達到了離生妙樂時,有一種欣喜的氣息遊離到了外界。這種欣喜吸引到了張楚嵐前來,接近姜知魚。也因此讓張懷義計劃着開啟了對他的這段靜功教學。

面對張楚嵐的疑問,這次沒等姜知魚開口,張懷義給出了答案。

“正如你師叔所說,如來佛祖的境界過高。佛是圓滿的象徵,所謂空色不異,色即是空。空也無,無也無。入於清靜,清靜也無,得真清靜,空色一如。”

“若能以心得空,便是佛陀境界。如此也正合靜功中的舍念清靜,即連清靜所帶來的快感都已經拋棄。”

“先前教你的心肺陽炁的修行便是心猿去經歷成為行者,最後的終點便是悟空。就像西遊記中孫猴子變成孫行者,在取經路上保護唐三藏,一步一步到達靈山,最終被封為斗戰勝佛一樣。”

“而心猿要想真正悟空,按西遊記中,可是尚需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才能加升大職正果。”

“何況就算是心猿成了佛,也是受如來所封,位於如來之下。”

“如來即是佛,卻又高於佛不知凡幾。”

“或許等到真正修成連悟空之後的佛也忘卻了的境界時,才能望見幾分如來功果。”

“如果靜功第四境的表現是佛,那麼第三境便是菩薩了。是接近佛陀的存在。”

“你先前沾染了你師叔身上的金光后,內心感到歡喜愉快,便是受到了他心境的影響。”

“他突破到了離生妙樂,心中喜,便會有一種氣場散發而出,影響到周身生靈。”

“以心印心,人的健康很受情緒干擾。一個人若是心中多歡喜,就連先天一炁的流失都會不自覺的減緩,哪怕不是異人的普通人也會因此長壽。”

“在古時候這種人是備受世人追捧的,而靜功達成此境的隨着時代發展,儒家逐漸隱藏,能入朝為官的更是難得,多是涉及佛道兩家的高人。”

“人們通常稱他們為活菩薩,大真人。”

“不得不承認,相較於道家。佛家對於心性方面的研習確實更符合大眾主流和更適應時代變遷。”

“異人界有好事者便將步入離生妙樂境的人喚作菩薩。”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釋迦摩尼在樹下證道。菩提樹與佛相合。菩提心自然是佛心。你師叔雖然還不夠佛陀的四境,可也是夠的着的人了。對佛有了進誓心,所以說他是菩提心,菩薩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一人之下開始做有道全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從一人之下開始做有道全真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離生妙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