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去最熟悉的地方賺錢
何成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幾經修改,終於完成了一篇萬字稿件。
下意識的伸了個懶腰,一抬頭,何成意外的發現天已經亮了。
何成意外的並不是自己的專註能力,他從不懷疑自己的專註能力,他意外,或者說驚喜的是自己的身體能力。
因為四十歲之後的自己不管大腦多麼專註,身體已經支撐不起來了。
這樣沉浸式的坐在桌子前寫一個通宵的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就是年輕的資本嘛么?
不僅擁有更多的時間,這些時間的天然質量還更高一些。
這一刻,何成更珍惜這一次的重生了。
也不知道的寫文的興奮度還未散去,還是重生的興奮又一次捲來,何成此時並沒有太明顯的困意,便決定出去吃點早飯。
“嘛呢?”
“瞎溜達唄。”
一出門,何成便看到了兩名中年男子在打招呼。
兩人是何成的鄰居,一人叫閆為良,另一人叫孫安民,兩人此時差不多剛過四十,還是一頭的黑髮,20多年後,兩人都已是滿頭的白髮了。
而在何成的記憶里,從他住到這裏開始,這兩人就一直在瞎溜達。
等到2023年,何成難得路過這裏進來轉轉的時候,早已滿頭白髮的他們還是在瞎溜達。
至於他們這一生為何為如此瀟洒。
無他,唯父有錢爾。
何成從兩人的身邊走過,可還沒走遠,就聽到了閆為良的聲音,“這娃太內向了,進了社會可不好搞啊。”
是啊,此時的何成確實很內向,但二十多年後,何成卻變得非常的外向,在幾萬人面前演講也完全不緊張。
為什麼呢?
大概是因為有錢了,有社會地位了吧。
畢竟人在金錢面前,都是會變的。
何成先找到了最近的郵局把已經裝進信封的稿子投進了郵箱,然後走到了衚衕口的一家早餐店。
“老闆,灌腸兒,炒肝。”
灌腸兒和炒肝,在90年代的燕京特別火,而且這兩個食物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食物的名字跟食物本身的關係多少有點偏遠。
灌腸兒沒有腸,炒肝不用炒。
“再來碗兒麵茶?”老闆看到何成,笑着問道。
“行,來一碗兒。”
麵茶,糜子面熬成麵糊,跟茶同樣沒有半毛錢關係,喝的時候有講究,不能用筷子也不能用勺子,就得直接拖着碗底喝。
“自己找位子坐。”
“好嘞。”
這是何成經常吃的早飯店,所以跟老闆早就相熟了。
只可惜不久後燕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這一片衚衕雖然留下了,可不少店鋪卻帶着何成的青春一起消失了。
有時何成不禁會想,時代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城市的樣貌,卻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記憶的樣貌。
就像這家店的食物,何成記了一輩子,可它的味道總是模糊的。
直到這今天,何成終於能夠嘗到這些食物準確的味道了。
並且得以確認,果然,跟記憶里的味道是有差別的。
心滿意足的幹了一頓早飯,何成開始考慮怎麼賺錢的事情的。
昨天這一晚上光顧着寫稿了,關於賺錢的事情還是沒有什麼頭緒。
一個多月的時間,怎麼樣才能賺出點像樣的本金呢?
“Holle,Holle,你耗!”
幾分鐘后,正當何成陷入沉思,一聲彆扭的你好打斷了他的思緒。
聞聲望去,何成便看到了一對年輕的金髮情侶,正在跟一名黃包車師傅艱難的進行着溝通。
“黃包車...外國人...衚衕游...”
看到這個畫面,何成不自覺的就想到了從1994年開始突然火起來的燕京衚衕游。
但這件事情其實還得追溯到1990年,一場燕京亞運會,直接在國際上帶火了燕京。
在1990年之前,國外對華夏主要還是停留在特別破舊的印象里。
那個時間段里對華夏感興趣的人,更多是出於對歷史文化的興趣,覺得華夏是一個很神秘的古國。
直到1990年的亞運會,終於讓國外不少人看到了一個跟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燕京,完全不同的華夏。
再加上華夏本身的古國神秘面紗依然存在,1990年開始,來燕京旅遊的外國人開始暴漲。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4年,燕京衚衕游開始流行起來,並成為了外國人來燕京旅遊的必選項目。
不過經歷過燕京亞運會的人都知道,為了辦好這場亞運會,老百姓真的付出了不少。
“燕京旅遊熱,外國人必游項目...”
在腦中過了一遍這段歷史后,何成的臉上慢慢的浮現出了一絲笑容。
“1996年,還有一個很火的外國人來燕京必游項目啊!”
“老闆,錢放這兒了。”
何成把錢放在桌上后,直接回家騎上了自行車,一路向東。
他的目標,是潘家園!
作為文物相關的工作者,還是畢業於90年代的文物相關工作者,自然很難跟潘家園沒有交集。
畢竟淹死的,往往都是會游泳的。
而且在業內有這麼一句話:
把真的擺出來,專家認錯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一。
但把假的擺出來,專家認錯的概率足以高達十分之一。
說白了,專家學的,是鑒真的能力,而不是鑒假的能力。
可人這一輩子,道理都聽過,真想明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何成和很多學這一行幹這一行的人一樣,曾經也是自信滿滿的想到潘家園來撿漏,然後就被潘家園狠狠的教育了一番。
不過也因為跟潘家園的這段愛恨情仇,何成對於潘家園還是很熟悉的。
包括他的發展,包括他的玩法。
潘家園成立時間是1992年,但這只是潘家園被官方承認的時間。
如果關注的是那個神秘的潘家園,那麼1992年並不是潘家園成立的時間,恰恰是潘家園死亡的時間。
潘家園真正的黃金期,是80年代。
80年代初,最開始是一幫二道販子在這裏進行着各種交易。
等到1982年之後,燕京人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市場,一些燕京人開始把家裏的東西拿出來賣,有心之人逐漸發現,這裏邊寶貝可真不少。
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淘寶人”紛紛湧向了潘家園,燕京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了這個事情,潘家園開始快速發展。
等到1985年,潘家園已經很熱鬧了,而且是影響全國的那種熱鬧。
而且在1985年前後的六七年時間裏,從潘家園出去的寶貝是真的不少。
有人用幾十塊錢就買到了乾隆青花瓷器。
等到了1990年,潘家園的真東西就很少很少了。
一來,把家裏東西拿出來賣的燕京人越來越少了,畢竟真東西是有限的,散落在民間的,也就那麼點東西。
至於盜墓的,官方抓的越來越嚴了。
二來,因為這行是暴利,相關的一些團隊開始成熟起來,這些團隊建立了非常強大的渠道,如果有人要出什麼東西,還沒等到潘家園,已經被截下來了。
只能說,80年代的潘家園真的是充滿了神奇色彩,如果有機會去跟那個年代長期逛潘家園的人聊一聊,絕對精彩。
這裏邊還有不少懸疑故事呢。
1992年,潘家園舊貨市場得到官方認證,整體名氣確實是更大了,但這裏的真東西基本上沒有了。
可以說,90年代的潘家園,想要淘到真東西基本上是萬里挑一。
而2000年以後的潘家園想要淘到真東西,那就是鳳毛麟角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1992年官方認證了潘家園市場,這個市場的神秘氣息又跟華夏本身的神秘氣息特別適配,所以在90年代的這場燕京游熱潮中,潘家園,同樣成為了外國人的必游項目之一。
何成一邊回憶着潘家園的往事,一邊快速踩着腳踏皮往潘家園去。
一小時后,何成來到了潘家園。
此時的潘家園,還屬於路邊市場,大家都是以路邊擺攤的模式進行着售賣。
而在潘家園的幾個路口,雖然現在還是清晨,卻已經能看到很多外國遊客了。
因為國外做攻略的人為了噱頭,經常會把潘家園的清晨描寫的格外的神秘。
所以潘家園的清晨格外的吸引外國人。
掃了一圈現場的外國人,何成淡淡一笑,“重生回來賺的第一筆錢,不會是米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