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黨爭百無利,齊心天下平
一件事了,朝堂之上稍作平緩。
除了那心頭大患的黃立極面露微笑,其他文官都是面帶苦色。
這位新皇的脾氣實在太難令人拿捏了,明明在信王宅邸之時,還是普普通通的一人。
怎得一登上皇位,就性情大變呢?
眼看着這件事情尚算了結,黃立極嘴都要笑裂開了,眾臣想要規勸的心也就沉了下來。
當這朝堂之上,六部之中,還有一部沒有上奏。
諸葛亮一盤算,發覺兵部尚未啟奏。
這讓他很是好奇,難道這一月之間,大明各地都相安無事嗎?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大明目前飽受遼東后金威脅,絕不可能無一事上奏。
唯一的可能,就是兵部尚書還在藏着掖着罷了。
諸葛亮不喜歡這樣拖拉的辦事方法,當即呼喊道。
“六部之中,已有五部上奏,唯獨兵部還未啟奏,是何道理?”
隨着新皇的發話,群臣的隊列中又起了一波騷動。
而騷動的中心,則在文臣隊列前排,一位有着國字臉,劍形眉的中年男人身上。
不同於眾臣先前投去的善意目光,此刻落在這男人身上的,乃是無數厭惡的眼神。
因為他便是閹黨的五虎之首,兵部尚書崔呈秀。
此時的崔呈秀早已被先前的宮廷之變嚇破了膽子,莫說履行他兵部尚書的職責,就連站也快要站不穩了。
旁人看了,只是暗暗偷笑。
這還是那位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五虎之首嗎?
幸好兵部之中,還有能主事者。
在他身後,另有一人走出隊列,欠身施禮,當即道。
“臣,兵部侍郎有本啟奏。遼東欠餉已經數月,寧遠總兵,錦州總兵皆有本上奏,言,行伍之間怨氣平生,若再不發放銀兩,恐有兵變發生。”
諸葛亮聽了這番話,卻有些好奇,追問道。
“我明白了,可你們兵部尚書為何不出面稟告,莫非告假了?”
一聽這話,崔呈秀的臉更加慘白了。
他一咬牙,無可奈何的走出了隊列,當即跪地叩拜道。
“罪臣崔呈秀叩見皇上,兵部尚書一職目前由我擔任。”
“那你為何不開口稟報?”
“這...”
不等崔呈秀說出個所以然,便有又有一人跳將出來,指着他鼻子罵道。
“皇上,不必聽這閹黨之首妄言!他乃是魏忠賢的孝子賢孫,為虎作倀多年,不知謀害多少良臣志士,臣右都副御史斗膽進言,應儘快革除崔呈秀一切官職,押入天牢待審!”
伴隨着御史的開口,朝堂之上立馬同油鍋一般,迅速有多位文臣出列,異口同聲道。
“臣附議!”
“臣也附議!不僅是崔呈秀,一切閹黨分子皆需革查!”
一時間大殿內眾臣上下一心,附和之聲不絕於耳。
而那崔呈秀,則在眾臣的口誅筆伐中,漸漸低下頭去,再不敢看任何人了。
對於他這樣的閹黨分子,五虎之首來說,此刻正是絕望之際。
最大的靠山,魏忠賢已經被捕,輪到他們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所以他們才如此惶恐不安,精神崩潰啊!
只是他以及群臣都未曾留意到,穩坐高台之上的諸葛亮已經皺起了眉頭。
黨爭吶!
諸葛亮又是嘆息道。
有人的地方必有鬥爭,任何勢力內外都是如此。
想當初他剛剛執政益州之時,內部同此刻的大明朝何其相似。
益州派與荊州派在朝野之上相互鬥爭,文臣和武將亦是明爭暗鬥。
恰逢蜀國新敗,人心惶惶,此等爭鬥更甚。
國不將國,更害得民不聊生。
這個勢頭必須止住。
“爾等皆稱崔...”
“臣名崔呈秀。”
“嗯,皆稱崔呈秀為閹黨,何謂閹黨,你崔呈秀真是閹黨一員嗎?”
聽了這話,剛剛還是沸水一般的朝堂瞬間安靜了下來。
大家都在揣摩着這句話的含義,而崔呈秀更是在瘋狂推敲着。
皇上竟然認為他不是閹黨!?
崔呈秀驚了,他身為閹黨之中五虎之首已經多年,不知惹惱了多少東林黨人,雙方結仇頗深,早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可皇帝卻並不認為他是閹黨,莫非事情還有轉機?
此時的崔呈秀這才敢抬頭,第一次直面這位不過十六歲的新皇。
他看到高台的側座之上,身着得體龍袍,劍眉星眸的少年天子正凝視着自己。
那眼神彷彿在說,這是你最後的機會了。
崔呈秀自認為是個靈活變通之人,得此暗示,猛然想到了閹黨曾經的稱呼,連忙再叩首道。
“臣絕不是什麼閹黨,東林黨,若說臣有黨派,那臣便是一心忠於皇上,忠於百姓的帝黨矣!”
沒錯了,閹黨的另外一個名字,便是帝黨,永遠只忠於皇上的黨派。
儘管這句話說出來,連他自己都忐忑不安。
其他文臣聞言,更是投來鄙夷的目光,嗤之以鼻。
但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個契機,一個擺脫朋黨內耗,相互掣肘的契機。
“崔呈秀,希望你記住今天說的話。今日以後,無論是何黨派,只要一心為民,清正廉潔,便是帝黨,便是天下臣民的黨羽,明白嗎?”
“臣明白。”
崔呈秀當真是喜極而泣,他從未想到此事還有轉機,新皇隱隱有不計前嫌之意。
可這一番話,又在朝堂上掀起了巨大的風浪。
對於蓄謀已久的東林黨人而言,今日一舉扳倒魏忠賢算是件喜事,可卻不足以成為一錘定音的大事。
因為閹黨遍及朝野,就算拿下了魏忠賢,不把他們處理乾淨,也不過是流於表面罷了。
原本他們是想乘勝追擊,徹底剷除閹黨,讓東林黨在朝中一家獨大的。
可現在新皇居然饒恕了崔呈秀,饒恕了這位閹黨之中,曾風光無限的五虎之首?
難道是新皇剛上位,還不太清楚閹黨的危害?
幾個東林黨人當即在朝堂上眉來眼去,準備一下朝便狠狠的參崔呈秀一本。
此時的諸葛亮沒有理會這些一心只想結黨營私朝臣的困惑,再次向崔呈秀問道。
“那麼崔呈秀,兵部侍郎所言之事是否屬實?遼東是否有兵變前兆?”
崔呈秀死裏逃生,心態已經完全轉變,面對詢問,當即順暢的回答道。
“回皇上,有!前方所欠兵餉已達六十萬之巨,拖欠五月有餘,臣以為應先發放錦州,寧遠兩地一半兵餉,只需十五萬白銀即可。其餘各地兵餉可在一月內分批發放,如此足可平抑兵變。”
這番回答,在諸葛亮心裏已經算得上過關了,足以證明這崔呈秀並不是酒囊飯袋,只不過是心思全花在了黨爭之上,這才算是埋沒了。
若是沒有黨爭,沒有世俗的誘惑,他說不得也是一位幹吏。
想到此處,諸葛亮更加堅定了消除黨爭的信念。
若是這朝堂之上的眾臣都能擰成一股繩的話,何愁遼東不平,天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