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行酒令
進了平康坊北門往東走便是“三曲”,鳳陽歌舞樓在的中曲位於十字街上。
因為當初打着定都於長安的念頭建造的城池,平康坊與既定的“皇城”只隔着一條十字路口,因此不允許修建過高的樓閣,以免不小心看到對面街上有人密謀。
最後定都京都的決議讓人大吃一驚,但這個規矩大多數店家還是默認遵守着,但鳳陽歌舞樓是少數幾個例外之一,它一共有五層,建築風格與別家都不一樣。
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五層高樓,飛檐下高高掛着一排大紅燈籠,因為還在白日,燈籠並沒有點亮,樓上順風傳下來幾不可聞的絲竹彈唱和笑語聲,門口幾個儀錶堂堂的小廝迎着客人入內。
此時二丫做換成了男裝打扮,挽着阿糖的手臂跟在溫瑜旁邊。
“這就是鳳陽歌舞樓?看着不像正經地方啊。”二丫目露疑惑,先生真的要帶她們進去嗎?
“就是這裏。”溫瑜肯定道。
這鳳陽歌舞雖然也在平康坊,但卻是個清倌,也就是只賣藝不賣身,靠着才藝高雅出名,也正是因此引得眾文人墨客蜂擁而至。
畢竟這種地方才配得上他們士子的身份,說出去也比去什麼青樓妓院要好。
文人士子多了,一些貴人們也喜歡宴請好友來這裏娛樂,想要巴結他們的富商也跟着進來,才讓這裏成了長安城消息最靈通的地方。
當然,市井茶樓的小道消息除外。
此處常來的客人小廝都有所印象,看見溫瑜三個生面孔,直接與“待宰的冤大頭”聯繫在一起。
溫瑜揮手屏退了湊上前來的小廝,得了幾錢銀子的小廝美滋滋退下。
雖然是白日,但作為清倌的鳳陽歌舞樓已經在營業,大堂中坐了不少人,右側有個曲水流觴席,已經有十幾位士子就坐,看起來還沒湊夠人,有幾個位置還空着。
大堂中間檯子上薄紗隱隱約約放下,清清淺淺的絲竹聲為環境添加一份高雅之氣。
對比一下左右兩側的情況,溫瑜帶着二丫和阿糖往右側曲水流暢席走去。
始一靠近,正在搜尋人才的一名大耳書生眼睛一亮招呼溫瑜過去。
“這位兄台,看你儀錶堂堂,談吐不凡,雖然面生,定然也是喜愛詩文之人,可有興趣來一局行酒令?”
完全沒說過一句話的溫瑜:
雖然溫瑜就是衝著這兒來的,但還是彼此推讓誇讚一番,最後欣然同意。
“兄台既如此相邀,小弟也就卻之不恭了。”
溫瑜在大耳士子旁邊坐下,他還想拉着二丫和阿糖也參加,卻被溫瑜以家中小弟來見見世面,不通世俗,怕掃了大家興緻為由拒絕,讓小廝拿了兩個兀子坐在溫瑜後面。
一桌行酒令要二十人,因為時間尚早,許多熟客還沒來,仍是差一人才湊足。
等了片刻,一名身着青衣長袍的書生不知從哪兒“忽悠”來了最後一人,是個看着瘦瘦小小,五官乍看有些粗糙,但看久了倒有幾分精緻的少年。
溫瑜意味不明地打量了兩下最後一人,從喉結和胸口處掃過,在少年轉過視線之前扭頭。
也是個女扮男裝的“少年”,原來女扮男裝在長安還是個慣例不成。
姜竹清隱蔽地環視一圈曲水流觴席座的眾人,卻沒找到那股窺伺的視線來源。
她打聽好這裏是長安城書生才子以及官員貴人都喜歡來的地方,因此便早早地到這兒熟悉地方,結識一些人脈,以便接下來的行動。
她雖然沒少參加各種宴席聚會,但還是第一次一個人到這種場合來,而不是作為附庸陪着卓方來。
因此起初她還有些拘謹,故意吟誦一兩句以前做的詩詞,果然立即有人來邀請她參加行酒令,幾句交談下來,她拋卻了忐忑,掌握住談話的主動權,將對方情況扒個乾乾淨淨。
“好了,現在人齊了,可以讓鄭娘子出來了吧!”坐在上首一位看着年歲稍長,約而立之年的男子衝著旁邊的小廝道。
“鄭娘子馬上到。”小廝笑着道,招手讓人擺好酒杯和酒。
“大家有的是一起來的,有的是被人邀來的,鄭娘子來之前,不如我們互通個姓名,若是因此遇到一兩知己,寫出名作,那我們其他人也算與有榮焉。”
首座之人發話,底下士子們便笑着互相介紹一番。
首座的姓潘,是淳化十八年的舉人,第二年會試沒過,但國內形勢如此,他索性沒再考,投了寧王,被安排到長安城當個小官。
其他士子們大部分都是秀才,還有根本沒下場的,做了官的就潘舉人一個。
並不是說他人的才學不及潘舉人,只不過近兩年局勢動蕩,科舉考試已經停了三年,想考也沒地方考,而且,在座的士人大多家中非富即貴,也想着待價而沽,看看情況,博個從龍之功。
當然,這都是隱晦的小心思,沒人會直接說出來。
溫瑜旁邊的大耳兄姓蘇,無功名在身,唯家中有閑錢一二,又因他平日酷愛詩詞,所以每次行酒令都喜歡摻和。
溫瑜信口胡謅了個身份混過去,她的下一個就是姜竹清。
“我姓姜,家中排行老么,因此好友又多喚我姜小,如今並無功名在身,來長安城就是想碰碰運氣。”姜竹清道。
至於碰什麼運氣大家都心知肚明。
眾人介紹完畢,鄭大娘子不偏不倚正好到場。
“鄭娘子可叫我們一番好等。”
“對不住,是奴家來遲了,奴家先自罰一杯。”鄭娘子也不惱,端起一杯酒飲盡,末了還倒扣過來示意一滴不剩。
這顯得說出此話的潘舉人有些小家子氣,他也察覺到這點,臉色更黑了些,不再言語。
鄭娘子卻不能讓客人生氣,這是她的職責,因此款款移步,“好些日子不見潘舉人,聽說今日長安城的怪事已經被解決了,潘舉人大功一件,升遷在望吶。”
鄭娘子軟話吹捧幾句,將潘舉人說的面色和緩,心中不快頓消。
不過她也沒多少,過猶不及,隨後暖場打趣幾句,將氛圍活絡開,便開始主持今日的行酒令。
雖然鄭娘子的容貌只能稱得上清秀,但他在鳳陽歌舞能夠小有名氣並且一直未曾衰落,全靠她的才氣。
姑娘們做的事叫“席糾”,也就是主裁判,來這裏的大多是自恃才高的文士,在行酒令過程中無論是宣令、指斥還是判罰,都必須說的又敏捷又巧妙又風趣,言辭雅馴有理有據,對景好笑——你說張大郎這個行令得好,好在哪裏?李四郎犯了錯,錯在哪裏?
一個說不對,被文士嘲笑還是小事,消息傳出去了,不僅自身的風評大跌,連帶着鳳陽歌舞樓的評價也會降低。
姑娘們的席糾做得好,便會有文人賦詩:“巧制新章拍拍新,金罍巡舉助精神。時時猶得橫波盼,又怕回籌錯指人。”
如果做的不好,沒個三兩回下來便張口結舌,手忙腳亂,少不得作詩自嘲一首:“南行忽見李甚之,手舞如蜚令不疑。任爾風流兼蘊藉,天生不似鄭知都。”
到了鄭娘子這種程度,無論是做席糾還是日常談論說笑,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做首詩出來。
“既如此,今兒的行酒令就開始吧,各位文士可定好了明府和觥錄士?”
鄭娘子拿出一雙骰子和一隻酒杓放在桌上,這是明府要負責的。
求月票!
註:
1.《贈妓命洛真》
鄭仁表〔唐代〕
巧制新章拍拍新,金罍巡舉助精神。
時時欲得橫波眄,又怕回籌錯指人。
2.《席上吟》
劉崇魯〔唐代〕
南行忽見李深之,手舞如蜚令不疑。
任有風流兼蘊藉,天生不似鄭都知。
3.行酒令流程參考自唐朝,參考資料《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