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今非昔比
布倫斯甘河之戰過後,英、布雙方正式撕破了臉面,6月5日,英國政府在最後通牒時間過去后正式向德蘭士瓦宣戰,同日,接到消息的布爾人政府也同樣向本國的開普敦領事館提交了宣戰詔書。
就在當天,英國政府在揚言將要碾碎德蘭士瓦的同時,也開始急匆匆的徵調東非、地中海及印度等地的殖民地駐軍,並宣佈從即日起停止整個東西開普敦鐵路的運營,以封鎖德蘭士瓦與外界的運輸通道,妄想從資源問題上對布爾人政府加以限制,以圖不戰而屈人之兵,讓對方不得不“乖乖就範”。
如果是在十年前,當時僅僅依靠南部開普敦海運進行對外商貿的德蘭士瓦說不得還真的就得屈服了……可惜的是,如今的德蘭士瓦政府早已不是之前的那個貧窮落後的“布爾老農”了,依靠着蘭德金礦的巨額產出,這個布爾人政權早已是賺得盆滿缽滿,並在幾年間就修建起了分別連通德屬安哥拉和葡屬莫桑比克殖民地的兩條鐵路大動脈,英國人原本屢屢奏效的資源挾制再也不能發揮它原有的作用。不能不說,經過這些年來的快速發展,布爾人那稚嫩的單薄羽翼早就已經變得強壯而豐滿,不再是那個當年窮的叮噹響,還僅能靠着撿拾英國和澳大利亞羊毛商剩飯為生的窮困農業國了。
面對蠻橫而又強硬的英國政府,沒有後勤壓力的布爾人開始毫不畏懼的針鋒相對,就在當天,德蘭士瓦便在首府比勒陀利亞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和閱兵式。
6月7日,德蘭士瓦政府宣佈進行全國總動員,在國內陸軍現有的兩個師(西方編製)16000人的基礎上將兵力擴充至四個師的3萬餘人,並在隨後又建立起總人數高達11萬人的布爾人民團,算下來幾乎其國內所有的青壯年男子都加入了軍隊。與此同時,德蘭士瓦又以陰謀顛覆國家等罪名,宣佈沒收約翰內斯堡境內的所有英資礦產公司資產,並對國內的其餘英國企業同樣苛以重稅。
在英國人調兵遣將的時候,德蘭士瓦政府也並未閑着,通過與德國殖民地安哥拉之間的鐵路,布爾人源源不斷的進口了大量的軍火,從克虜伯公司、斯柯達兵工廠和法國施耐德克魯索集團購買的各型榴彈炮、加農炮、線膛步槍和馬克沁機槍成批成批的運進布軍的倉庫,裝備到了德蘭士瓦軍隊和當地民團的手中。
因為長期以來一直需要與周邊的非洲土著部落進行作戰,迫於這種實際形勢,德蘭士瓦從建國初期起就早已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整個德蘭士瓦境內的所有城鎮都建有各自的兵營,按照布爾人的法律,所有的18至34歲的男性布爾人都得服兵役,並在必要的時候為國征戰,流血犧牲。
自從同英國開戰的消息公佈后,在德蘭士瓦共和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城鎮中,當地的布爾市民便紛紛拿起武器前往集結地點參加民團,而與此同時,散落在廣闊南非高原的布爾農場主們也帶着他們的子侄,跨着馬和步槍往各自最近的兵營方向趕去……
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德蘭士瓦作為早期的農牧業國家有一個軍事上的先天優勢——得益於他們獨特的地理和生活環境,當地的布爾人幾乎全部都是天生的騎兵。
在整個德蘭士瓦境內,每一名當地布爾人在他還是少年時,就一直是以騎馬狩獵為樂,每個人從小就練就了一副精準的槍法與熟練的騎術。再加上布爾人幾乎家家都有馬匹,在國家面臨戰爭時,這些優勢頓時就顯現了出來,自6月7日德蘭士瓦政府發出總動員之日起,僅僅不到一周的時間,布爾人的軍營內便立時擠滿了來自境內各地區的大批合格騎兵。這些自小與荒野為伍的布爾騎兵一個個全都勇敢善戰,善於防禦和突襲,即便是僅僅當作騎馬步槍兵來用也一樣具備相當優越的作戰效能。因為擁有馬匹來代步,這些布軍無疑是一支行動迅速,具有很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的作戰部隊。
除此之外,德蘭士瓦政府在軍隊裝備上也同樣準備的十分充分,除了大批配備德制克虜伯大炮與毛瑟槍的騎馬步兵和炮隊外,他們還給自己的每一名騎兵都裝備了由奧地利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cz-1892式卡賓槍。儘管在亞洲的塞里斯軍人一直都認為己方配備的96式卡賓槍才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騎兵用步槍,但就這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列強的軍隊而言,無疑的,斯柯達的cz-1892絕對就是目前最為先進的制式卡賓槍。
可以說,無論是部隊的裝備精良程度,還是看官兵們的自身素養,布軍都是一支足以讓德蘭士瓦政府感到驕傲的優秀軍隊。
而與此同時,英國政府雖然也早已向南非的德蘭士瓦宣戰,並獲悉了此前己方的兩場敗仗情況,但新來的英軍指揮官理查德與他麾下剛剛登陸的大批英軍士兵卻仍是沒有將布爾人放在眼裏,這些人根本就未曾意識到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怎樣難纏的對手。
不僅僅是他們,這個時候包括英國的情報部門和整個政府上下都存在着嚴重的輕敵思想,他們一致都認為“南非衝突問題”就是對付一幫烏合之眾而已,一支兩萬人的英國職業步兵加上小規模的騎兵與炮兵支援就完全能夠碾壓這個德蘭士瓦高原上的布爾人小國。
英國人的戰略計劃也“非常明確”,按照計劃,英軍將會通過東、西開普敦和納塔爾這三條鐵路線直搗布爾人的首府比勒陀利亞城,妄想要在當月的萬聖節之前結束戰爭……但形勢的發展將很快出乎英國人的預計,全民皆兵的布爾人早已經枕戈待旦,並做好了和英軍決一死戰的準備……
……
而這一天也很快就來臨了!
出乎英軍指揮官的預料,在己方尚未發動進攻的情況下,北方的德蘭士瓦軍隊居然已“膽大妄為”的先行出擊了!
公元1899年6月15日,駐紮在比勒陀利亞的布爾軍隊突然向南開拔,就在當天,法裔胡格諾教徒、第一次布爾戰爭時的英雄——布軍總司令皮埃特將軍率領主力部隊從東奧蘭治翻越德拉肯斯山,進入南方英國人的納塔爾殖民地,直撲納塔爾英軍主力所在地萊迪史密斯。
英國人在略微驚訝的同時,依舊未對前線的戰況表現出任何的擔憂情緒,倒是對於布爾人的“主動叫陣”,這些駐紮在開普敦港口內的海外兵團將士們着實感到有些驚奇。
其實布軍的動作也並不難理解,既然已經註定要與英國人打一場戰爭,按照對方的資源能力來講,晚打肯定是不如早打,越早打對方從海外殖民地趕來的援兵就越少。更何況此前英、布剛剛衝突時,當地的英國殖民軍就已經損失了一大批兵力,布軍這時候發動攻勢自然是要佔些便宜的。要知道截止到目前,英國在南非殖民地的部隊加上這段時間緊急增援過來的海外兵團,其總兵力也不過就在3萬人左右,而這時候布爾人卻擁有足足10多萬的軍隊,即便是要在北方安排一部分防備周邊的土著部落,其可用的剩餘兵力仍舊是大大超出了他們的對手英國佬。
單看布軍主帥皮埃特選擇的作戰方向,這時候駐紮在萊迪史密斯的英軍也不過就一個師8000人的兵力,而布軍卻擁有包括來自比勒陀利亞、海德堡、弗萊黑德、烏德勒支、米德爾堡和瓦克斯特魯姆等地兩個旅的正規軍及大批民團,左右翼全算上的話,其總兵力便已經超過了57000人。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再難理解布軍主帥皮埃特為何要指揮部隊發動先發制人的攻勢了。
6月19日傍晚,布軍的先頭部隊就抵達了萊迪史密斯的左側前哨鄧迪要塞。按照布軍總司令皮埃特的命令,他的部下梅勒少將率領自己一個旅的部隊先行抵達了這裏,並準備將這裏的英國駐軍給分割包圍……可惜的是,這時候原本駐紮在鄧迪的600名英軍早已經在布軍到達前逃脫,後撤到了萊迪史密斯,布軍將領梅勒只能十分遺憾的率軍進駐空城。
同在當天的清晨,一路進軍的布軍主力也在萊迪史密斯右側的塔拉納山地區同駐紮在這裏保衛城市外圍防線的英軍第29旅發生了戰鬥。
來自德蘭士瓦的烏德勒支和瓦克斯特魯姆民團在頭一天晚上便悄悄佔領了塔拉納山後方的一處被英軍忽視的制高點,並將炮兵擺在了山頂的平坦高地上,其餘部隊則在主帥皮埃特的指揮下分成了兩翼……
當日凌晨,就在英軍士兵大部分還在熟睡的時候,布軍的炮兵利用有力的地勢和晨霧的掩護對他們發動了突然的襲擊!
單看裝備之優劣,布軍的75mm克虜伯野戰炮的射程算起來還要超過英軍的伍爾維奇產15磅76.2mm制式火炮,再加上地處山頂的優勢,原本地勢平坦的塔拉納山腳一帶瞬間就成了英軍步兵的墳場,與此同時,早已等候多時的布軍兩翼重兵也瞬間發起了潮湧般不可阻擋的攻勢。
混戰之中,英軍指揮官西蒙斯少將遭到布爾民團的狙擊手擊斃。最後,除了第29旅的騎兵部隊見勢不妙衝出重圍以外,整個駐紮在塔拉納的英軍大部分全部被布軍殲滅。
塔拉納山一戰,英軍損失2465人,布軍損失355人。當然了,布軍也並不全都進展順利,同在當天的6月19日,英軍弗蘭奇少將指揮的騎兵部隊在厄萊斯拉格小勝由柯克將軍指揮的約翰內斯堡民團,布軍有250人陣亡,900人被俘。
不過英軍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6月21日,萊迪史密斯的8600名英軍在城內喬治·懷特中將的指揮下向布軍的左翼梅勒部發動了反攻,不想在快要抵達鄧迪要塞的時候卻在尼卡爾森峽谷處同皮埃特指揮的布軍主力遭遇,未曾料到塔拉納這般快便失守的這支英軍在布軍的前後夾擊中十分乾脆的便被對手瞬間擊潰,亂戰中懷特中將的英軍部隊損失1729人,所幸因為卡爾森的地形限制,布軍的騎兵優勢並未被發揮出來,使得剩餘的大部分英軍得以在指揮官喬治·懷特將軍的帶領下僥倖脫身。
但是即便這樣,喬治·懷特中將等人的厄運還是仍未消失,就在他們這一支殘餘英軍退回萊迪史密斯的第二天,緊隨其後的布軍主力以及原本進駐鄧迪要塞的梅勒部就將他們死死的包圍在了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