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童年的記憶5
童年是人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光,正如唐代詩王白居易的《觀兒戲》“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堂上長年客,鬢間新有絲。一看竹馬戲,每憶童騃時。童騃饒戲樂,老大多憂悲。靜念彼與此,不知誰是痴。”成長以後最值得留戀的還是童年,也許有風霜雨雪,但艷陽高照還是多多的,沒有成人的俗世、沒有成人的煩惱,沒有成人的憂慮、沒有成人的束縛、沒有成人的世界觀、沒有成人的爾虞我詐、沒有成人的勾心鬥角,只有純純的一顆童心。
童年裏沒有中間模糊的概念,要麼好、要麼壞、要麼喜、要麼悲、要麼笑、要麼哭,所有因事情而產生的情緒變化都可以在面部上表現出來,但長大成人後,就會偽裝自己,夾着尾巴做人是成人的標準定律。
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於“成熟”這個詞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不在確定它是褒義還是貶義了,不知道它是好還是壞了。很多人說孩子出生是有靈性的,隨着不斷成長,靈性就慢慢消失了,記得姥爺出世的時候,在停屍三天後要下葬,在下葬的當天,姥姥要掃房,剛剛出生不到一周歲的小舅舅的兒子,在他母親的懷抱里,不停的指向房子門口,而且還有要抱抱的動作,一會又指向姥姥,也要抱抱,因為姥姥當時要打掃房子,就沒有過去抱,而是說打掃完了再抱,當時周圍的大人們都很怪異,但並沒有放在心上,當送葬車隊在開往火葬場的半路,發現一輛出租車加塞,於是後車隊裏的人都很憤怒,因為從迷信的角度來說,紅白事的車隊是不允許加塞的,不吉利,當車隊到達火葬場的時候,就見出租車裏下來一位中年婦女,發著凄慘的哭聲說道“快、快,咱媽不行了,嗚嗚。。。。。”於是大家仔細一看,原來是偉的二舅媽,因為送葬車隊一般都是男人送葬,女人在家,所以舅媽們和姨姨們都留在了家裏。仔細詢問怎麼回事,原來是姥姥打掃房子的時候,掃着掃着毫無徵兆的就倚在牆角,繼而死亡,於是送葬的車隊留下一半后,又返回家裏來接姥姥,後來才知道是姥姥的心臟病發作了,奪走了姥姥的生命,這期間也有很多怪事發生,可能是舅舅們比較慌亂,在買姥爺的骨灰盒的時候,沒有仔細選,結果選中的骨灰盒同一款的就只有兩個了,在買喪盆的時候也買了兩個,所有的機緣巧合下,姥爺和姥姥同葬了,事後很多街坊好友都私下裏議論這件事的偶然性和神秘性,大多誇讚姥爺和姥姥的愛情和命運達到了極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只是不知道姥爺和姥姥是什麼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