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1些國的稱謂與天圓地方

山海經1些國的稱謂與天圓地方

國的由來,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漢以後之說)在“或”的外面加了個“囗”,繁體字為“國”。“國”字的大“囗”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範圍,並表示國家周邊應該有防,小“口”為國境線里的人口。“戈”為古代的兵器:對外抵禦侵略,對內維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國境線和人口之間。“或”字下方的“一”表示土地,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

《說文》說:“國,邦也;從囗從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軍隊組織,以“戈”代表;四是範圍,以大“囗”代表。把這四個條件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個“國”字。

顯然,此乃極富哲理的造字創意。

後漢時簡化的“囯”,“囗”中從“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濃。宋元時出現了我們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囗”里從“玉”,表示我國地大物博,寶藏豐富。

武則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國”字。還出現“囻”,以及“囗”中加“眾”、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

有人統計,“國”字的寫法有42種之多。以上各種“國”字的表意視覺功能與哲理意趣均較繁體字“國”所不及。1956年6月1日,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將“國”簡化為“國”,說明我國“玉”文化有着悠久歷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其意思是讓們愛護寶物一樣珍愛自己的國家。

“國家”二字最早源於我國秦漢之前古代國家制度的演變。在秦漢之前,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封意為“劃定疆域”,建就是“任命國君”。當時人們認為,我們生活的地方叫做天下,最高統治者叫做天子,天子擁有上天授予的所有土地,然後分封下去,劃定疆域、任命國君,這就叫“封土建國”,也叫“封國土,建諸侯”,簡稱“封建”。

“國”是天子封建的單位,“國”由諸侯全權管理,叫做“國君”;“國君”可以對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封建”,分給大夫,這就是“家”。家構成國,國構成天下;大夫臣屬於諸侯,諸侯臣屬於天子,這就叫封建制,也就是一個天下,許多個國家,一個天子,許多個國君。這個制度主要是夏商周三代延用,尤其以周朝體現得最為明顯。

不過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廢除了傳統封建制,改為了郡縣制。將原來分屬於諸侯的“國”和分屬於大夫的“家”全部改成直屬皇帝的郡和縣,不再分封,由此結束了“封建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革。

當然,後來漢初劉邦再次有範圍的設置了藩王分封,與郡縣制並存,採用“一朝兩制”的方式,這是后話,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分析分析。

所以說,我們之前在歷史課本上看到將夏商周劃分為奴隸制度,將秦至清劃分為封建制度實際上是有一些片面的。

嚴格來說,夏商周也應該是封建制度,只是與秦漢之後在對象和具體操作上存在一定差別,原理上還是相通的。

看看國字的演變歷程,

相信各位也都明白了,所以山海經記載的,均是部落,到了夏商,開始的城邦制度,最早的聯邦雛形,然後才有了後面的各種國家的釋義,並且越來越清晰。

咱們今天聊聊山海經的一些稱謂,這些國都是部落,當初的聯邦形成,是後人加上去的,其一,如果為國,為何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如此隨意,其二,黃帝見白澤的時候,怎麼這麼盛大,而這些所謂的記載的巫們,卻不記載,只能說,當時的山海圖記載者,純粹當這些奇怪的部落是個稀奇,而不會稱為國,所以是用詞的不嚴謹,估計當時的大夏聯邦都沒正眼瞧這些小部落。

山海經,跟記載動物石植一樣,形容貼切,肯定是不少人不斷的摸索下,不斷地確認后才記錄,並且記錄的極為嚴謹,所以沒這個道理,也沒這個說法,華胥氏,盤古氏,有熊氏等都能記載下來,都是部族的稱呼,怎麼到了上古,這些山上的一些部落,還能稱國了?

近代的一些人,怎麼說呢,隨着歷朝歷代篡改文化典籍文字,掘根的人可以追溯到多久了,所以國的稱呼不可能,那時候估計大部族都是當這些外族傭人看,最多是個會打獵的動物看待就不錯了,不可能是什麼以國稱呼存在。

這樣就能解釋了,商朝甚至還不少以邦來稱呼,由此可見,山海經中的大量記載,均不可能為國,都是部落的稱呼。

歷史文獻《尚書?堯典》的四方之志及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就體現並概括出古人天圓地方的理論和實踐。

這天圓地方的說法,想必各位不陌生了吧,是不是流傳甚廣,覺得不明覺厲?

那麼我們將其恢復到盤古大陸,一直到大九州剛開裂,是不是如同天圓地方?

天就像是一個罩子,結合山海圖的觀測,大地類似於方形,這才有了不斷流傳的天圓地方?

先天八卦的演化與“天圓地方”的思想有着密切關聯。

先天八卦所推演出的《天地運行圖》,又名《天圓地方圖》。

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

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感通萬物,最靈者也。”

這樣的描述套入到大九州沒分裂,甚至盤古大陸時期,那時觀看到的星象在套入,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最早八卦圖,也是帶着無數星辰的地圖導航儀?

是不是因為大九州的徹底開裂,然後在商的一些引導下,漸漸的沒人在觀察大地到底多大了,甚至少很少的朝代才去觀察,八卦在後朝代的觀測下,重新有了新的星象圖,再次演變出來的?

如此這天圓地方可能是山海圖還沒成為山海經,後來翻譯完成,流傳下來,這才有了天圓地方的再次廣為流唱?

總結一下,在夏甚至更前,是絕對不會稱呼一個山頭的小部落為國的,因為大部族絕對統一了整個盤古大陸,但是是以聯邦制的存在,直到商還都是邦的釋義。

這個天圓地方,極有可能是翻譯的山海圖,直到成為了山海經,古人在徹底分裂的九州上,無法對應星象和一些標註的地方,從新完善的八方向的地圖導航儀。

先天八卦和後天的說法於意思,大致是這個道理,估計先天與後天的區分也來源於此,就是先天的八方向星象地圖對不上了,畢竟是商之前,大夏總結而成的,新的估計還沒完善成功。

在商的時候和現在的星象不一樣,但是差距不太多,後天就是按照現在的大致星象圖,從新標註出來的,但是為了知識壟斷,越弄越玄乎,越弄越扯淡,才有了什麼風水,什麼吉凶,這些奇奇怪怪的說法,附加到了八方向地圖導航之上。

這才有了八卦難學之說,甚至如今的八卦,在不斷地拆分之下,基本全是對立的說法,甚至不能圓潤的自圓其說,估摸着也跟先天導航儀和後天導航儀不一樣,為了彰顯所謂的研究學說,甚至是一些愚民之策,才有了這後天八卦奇奇怪怪的屬性存在。

我一直覺得八卦,之所以分先天和後天,就是星象圖不一樣,九州的徹底開裂,加上大夏來不及完善記載,就被商給覆滅了,歷朝歷代都可能發現了山海經的記載,所以不斷地研究星象,以完善導航儀。

如此一來,這麼一刨析,所謂的先天和後天,也就簡單明了,甚至刨除後天八卦的各種不知所謂的含義,可以發現,就是大地的分裂,而破碎的中州向西北扭動,沒有了導航儀,很多地方也去不了了。

從而出現了什麼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其實先天八卦對應的是盤古大陸和剛分裂的大九州,而後天八卦對標星象是如今的,但是人為附加越來越奇怪的各種含義,才變得現在各種研究紛爭不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山海神異見聞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山海神異見聞錄
上一章下一章

山海經1些國的稱謂與天圓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