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諸葛亮(上)
這是有關《混跡三國》《三論》中的第二論。.本來想寫《論魏延》的,但魏延不是《混跡》的主要人物,所以寫諸葛亮,順便寫寫魏延。
諸葛亮的祖先原先姓葛,他的近代祖先是諸城縣的葛家。諸城縣葛家遷居到別的郡縣,喜歡自稱“諸葛”。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太山郡的郡丞,也就是太守的副手,諸葛亮在徐州琅邪郡渡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初平四年,諸葛珪病死,當時諸葛亮14歲。而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的一個朋友劉表在荊州缺人手,邀請諸葛玄來幫忙,諸葛亮一家從徐州琅邪郡遷居到了揚州豫章郡,諸葛玄受劉表任命,當過很短一段時間的豫章太守,時間是初平五年。所以曹操屠戮徐州時,諸葛亮不在徐州,理論上諸葛亮和曹操沒有仇恨。但沒過多久,朝廷就派了一位叫朱皓的人擔任豫章太守,時間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諸葛玄失了工作,就去了襄陽閑住,不久,病死。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失了依靠,作了農夫,在荊州南陽郡一個叫鄧縣的地方住了下來,鄧縣的故城叫“隆中”,位於襄陽西二十里處。而豫章太守朱皓也沒當多長時間就被從徐州竄來的笮融殺了,隨後笮融又被揚州刺史劉繇擊潰,死在山中。
諸葛一家和荊州豪門一向有往來,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則在豫章時就開始和孫家接觸,經過孫權姐夫弘咨的介紹,在孫權身邊當了名左參議之類的官。
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家族所把持,龐家就是龐德公,蒯家則是蒯良、蒯越,黃家則是黃承彥,習家則是習禎、習詢、習竺數人,蔡家則是蔡諷。這些大家族各有聯姻,而以龐家為首的地方勢力並不看好劉表,劉表在荊州的數年拒不出仕,劉表只能依賴聯姻,娶了蔡瑁的妹妹為妻,即蔡諷最小的女兒,蔡諷的大女兒則是黃承彥的妻子。
龐德公雖然不看好劉表,但卻是諸葛亮的知己,龐德公曾在一次清流談話中稱諸葛亮為“卧龍”。這裏要說的是司馬徽。司馬徽並不是像許多三國玄幻小說寫的那樣,是徐庶、龐統、諸葛亮的師傅,司馬徽的經學、史學、子學的確非常有造詣,也頗有知人之明,龐德公稱其為“冰鏡”(而不是《三國演義》中的水鏡),但只不過比諸葛亮大半輩,他和諸葛亮的關係是亦師亦友。司馬徽的確有幾個出色的弟子,分別是向朗、尹默、李仁。
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姓崔號州平,名字叫什麼,已不可考,博陵縣人,避亂荊州。父親崔烈是東漢末期的一代名士,花錢買司徒、太尉的官位,上報給靈帝后,靈帝認為賣的賤了,又瓠奪了崔烈的官職,聲譽由此一落千丈。其後,崔烈的大兒子崔鈞(順便說一句,《混跡》中將崔州平的名字定為“發”,和崔鈞恰好組成“千鈞一髮”)參加了袁紹討伐董卓的運動,崔烈因而被董卓打進大牢,董卓死後,崔烈被放了出來,李榷、郭汜亂長安時,崔烈在廟堂上聲討二人,被殺。
崔州平家很有錢,同時崔州平很佩服諸葛亮的才學,在經濟上也經常資助諸葛亮,但是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的卻是徐庶。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徐庶向劉備說:“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出師表》中也有“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話,可見劉備的確是“三顧草廬”拜訪諸葛亮了,因此有了名傳千古的《隆中對》。
《隆中對》千古之下看來確是極偉大的戰略構想,不僅將當時中國的整個局勢分析得明白透徹,也把劉備應該採取的步驟,設計得有條不紊。但《隆中對》的確存在缺陷,**曾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一生講究集中優勢兵力,“一個拳頭打人”的**對諸葛亮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二分兵力的戰略的確是極不以為然。而在《隆中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一是曹操來的太快,不等劉備吞下荊州就來了,二是孫劉聯合抗曹,荊州成了孫劉聯盟的軟肋,最終導致關羽被殺,劉備託孤白帝的悲慘結局。
關羽的死,劉封應負主要責任。關羽在樊城對敵徐晃時,公安與江陵被呂蒙佔領,關羽本可以改向西北,經由上庸,房陵一帶繞進漢中,卻由於孟達、劉封在此前向關羽說“山民未附”,關羽不敢經過二人駐地,冒險向麥城而去,最後被潘璋的一名行軍司馬馬忠活捉。關羽可說是三國時期一等一的大將,攻陷襄陽時,幾乎令曹操遷都來避其鋒銳,卻死於幾名不入流的腳色之手,真可謂時也,命也。這就跟馬超認為楊阜信義,安心將後方交給楊阜打理,卻被楊阜反咬一口一樣,叫人唏噓不已。
劉備此時正忙於稱帝的事,稱帝不久就接到關羽兵敗被殺的消息,率領大軍東出夔門。劉備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稱帝,五月張飛被殺,七月,劉備出夔門。
對此次出兵,史書上只寫了二人反對,一個是黃權,一個是趙雲。黃權勸劉備,要打也可以,派一員大將去就可以,不用御駕親征。趙雲則說“漢賊不兩立”,現在賊是曹操和曹丕,不是孫權。諸葛亮有沒有公開反對劉備?現存的史料不可考,但諸葛亮曾在事後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顯然諸葛亮在心中是根本不贊同劉備伐吳的。
劉備伐吳最終導致猇亭大敗,蜀中人才凋謝一空,劉備僅和數十侍衛逃出,一直逃到白帝城。曹丕看到河蚌相爭,就要來一個漁翁得利,三路大軍齊向江陵而來,陸遜雖然一直看着劉備,但對曹丕沒有放鬆警惕,劉備兵敗后並沒有窮追猛打,迅速掉頭回援。吳、魏之間的戰事就成了拉鋸戰,而吳在西面又和劉備接了深仇,孫權有點吃不消,於是派人向劉備求和。劉備同意了和,至此漢吳聯盟的雛形形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安居平五路”,“八陣鎖陸遜”並不存在,是評話作者對諸葛亮的神話。
而劉備死後不久,益州就爆發了大規模的叛亂。諸葛亮接手時的蜀漢的確只能用內憂外患,滿目瘡痍來形容。
諸葛亮從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追隨劉備,並沒有真正成為劉備的核心力量,劉備重視的,始終是他的原從集團,即關羽、張飛、孫乾、簡雍等人,即便是一直追隨他的趙雲也沒有受到重用。原因很簡單,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兵敗退守易京后,趙雲的哥哥恰好於此時過世,趙雲以參加哥哥喪葬為借口,一去不復返。
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赤壁之戰前的孫、劉聯盟后,終於有了自己的官銜“軍師中郎將”。中郎將是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一個官銜。漢朝只有幾個校尉具有將軍的待遇,一個是“司隸校尉”,一個是“護羌校尉”,一個是“戊己校尉”,一個是“護烏桓校尉”。(當時關羽還只是一名“偏將軍”,劉備則是“左將軍”,而《混跡》之中出來一個無名小卒就動不動稱將軍,卻並不是lthang信口胡謅。李榷、郭汜亂關中時,兩人不但隨意殺人,也胡亂封官,所以涼州、三輔一**一堆的將軍是歷史亂局衍生出來的糊塗事。之後從曹操出來的一些能人如夏侯淵、夏侯惇等的官職反倒很低,比一些不出名的人還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此lthang先行聲明。)
“司隸校尉”可能最為大家熟悉,袁紹在董卓時期就被封為司隸校尉,袁紹一邊反董卓,一邊還將董卓封他的官掛在嘴邊,這種現象是東漢軍閥割據時期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劉備稱帝時,司隸校尉是張飛,張飛死後,就落在了諸葛亮頭上。而諸葛亮的能力和才幹也正是在此後才顯露出來,縱觀當時的亂局,諸葛亮確稱得上挽狂瀾於既倒,也從此掀開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