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喆讚賞的點了點頭,說道“哦!都想到了漕運,看來你對一個王朝的建都看的很有見解。”說實話李喆雖然是古建築群的研究最為在意,但對於小慧的觀點仍不免感到驚訝。
“李教授這樣說太抬舉我了,我只是站在古代統治者的位置看待對都城選擇。”
“這句話說的非常好,我們對歷史建築的學習研究不要從一個方面,還要從歷史,文化,等其他因素中加以理解,在融匯貫通。”
“李教,我們現在的建築都到鋼筋混泥土的境界了為什麼還要研究歷史建築呢,我們這樣做好像也沒有什麼必要吧!”一個同學這樣問道。
李喆走了十幾步,“你說為什麼BJ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為什麼能扛住歷史上發生的地震?為什麼要建這麼高的土台嗎?”
“不就為了顯擺,和彰顯自己的地位。”那個學生不假思索的說。
“這就太局限了,古建築群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研究,這種研究對我們以後在工程建築上有很高的。”
下午的夕陽照在遺址上,大家就這麼跟着李喆邊走邊聽講解員的講述它的前世今生。都不由的感到震驚,不過他們震驚的原因不是這有多大多宏偉,也不是洪武皇帝的“操作”,而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
晚上,李喆坐在學校的辦公室里,正寫着今天的授課總結和明天的規劃。雖然只是江城大學的一個外找教授,帶着幾十個學生的他,每天講一些文化,建築類的專業知識。時間太緊,但他仍然堅持前天晚上做些規劃,好讓自己的學習研究有更多的時間。
叮鈴鈴,叮鈴鈴。
“誰呀,發晚上的不用休息嗎?”
“教授,我們是山東文文物所的,我們這變發掘出一件玉衣,由於做工精細但破損很嚴重。”
“你怎麼不找其他對玉衣更專業的修復師,反而找我這個犯了錯誤的教授?”
“這個玉衣的面料和拼接法和您上次在廣東修復的那一件相似,由於這種構造的只有您一個人修過,我們只好打擾您一趟。”說罷便在微信群里私信發了張照片。
看到發來的照片,李喆瞳孔一縮,倒吸一口涼氣。“你們先別動,我明天下午趕到,你們看好玉衣的碎片。這種碎片壓了很久,可能出現破損了。”這種玉衣就連他上次修復的那套都比它容易,全部由極細的金絲連接玉從上部鑲嵌着大小不一形狀卻相似的玉片。這種難度就連他也有點不會。為保證修復工作的順利,李喆來聯繫了數位對金縷玉衣有詳細研究的專家。約定在明天晚上到現場查看,再進一步分析修復的方法。
第二天早上,在和學生交代完一些事項后便匆匆坐上去山東臨淄的高鐵。這一路上他詳細查閱了許多金縷玉衣考古記錄中的修復視頻和自己上次修復時留下的筆記對那張照片上的比較並進行思考。